分享

骶髂关节上1/3和下1/3注射的疗效对比

 阮朝阳的图书馆 2020-04-08

文章来源:PainPhysician 2018; 21:251-257

编译:伍建平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疼痛科   

骶髂关节(SIJ)功能紊乱是腰痛和臀部疼痛的常见来源,其发生率诊断阻滞中高达10%~26.6%。由于无创检查无法诊断SIJ,关节内注射是有效的诊断方法。根据最近的系统回顾,局麻药关节内注射为诊断SIJ疼痛提供了良好的证据。

一些研究表明,骶髂关节周围注射与骶髂关节内注射对关节周围神经阻滞同样有效。然而,只有极少的证据表明,骶髂关节周围注射局麻药和类固醇或肉毒杆菌毒素有效性。目前为止,骶髂关节内注射仍然是必不可少诊断方法。

当关节周围有骨赘形成,或关节间隙较窄是,骶髂关节穿刺会有困难。这种情况一般会进行骶髂关节上1/3穿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两种技术的关节内注射成功率的差异,探讨2种骶髂关节注射技术的非劣性比较。

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年龄在20岁以上的患者,他们至少有3项激发试验阳性(跛行、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阳性等)。如果患者有骶椎腰化、骶骨螺钉固定、局部感染或凝血病变的,则予以排除。

每例患者仅注射一次SIJ:第一组采用骶髂关节上1/3注射(U组,n=90),另一组采用骶髂关节下1/3注射(L组,n=91)(1)。所有的手术都是由一位医生(Y.H.K.)进行的。有十多年的SIJ注射经验。进行手术的医生和评估结果的评估人员无法避免知晓到患者所在的组,因为穿刺针位置是固定的。患者并不知道他们被分配给哪一组。

骶髂关节上1/3注射

这项技术是Park等人提出的。病人俯卧,腹下垫枕。手术区用聚维酮碘消毒,按常规无菌方式覆盖。在穿刺前,用1%利多卡因在L5-S1棘间隙中线浸润皮肤和皮下组织。一个长10厘米,22毫米弯曲的脊柱针(神经阻滞针,哈科,日本东京)被插入,指向关节的上三分之一,角度约45°。当针尖在前后位下的髂嵴轮廓上与骨质接触时,可通过旋转穿刺针角度将髂嵴与骶骨区分开来。针沿着髂嵴线推进,直到它到达关节并有明显突破感。注射0.2~0.5mL造影剂(IOBRIX30 0 MGI/mLTaejoon Phim,韩国首尔)后证实穿刺针在关节内。造影剂向头侧及尾侧分散在SIJ的周围。在确定前后位和侧位透视下均无血管内摄取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和局麻药。如果检测到有血管内注射,则重新穿刺后重复这一过程。

骶髂关节下1/3注射

病人是按上述方式准备的。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皮肤和皮下组织后,在透视引导下,将一根长10厘米、长22英寸的穿刺者放置在SIJ下三分之一处。进行前后及侧位透视,注射0.2-0.5mL造影剂进行关节造影。然后,注射与U组相同的类固类药物和局麻药。

结果

两组骶髂关节注射成功的机率分别为:U93.3%L95.6%2组在关节穿刺成功率对比上无显著差异。

2组在以下方面无显著差异:造影剂扩散机率(分别为U88.1% L87.4%p 0.883)、血管内注射发生率(分别为U11.1% L9.9%p 0.789)、操作后疼痛NRS评分(分别为U2.24 L2.52p 0.342)。但2组在以下方面有显著差异:操作时间(分别U111.2 ± 72.7s L77.8 ± 60.4 s  P  = 0.001)、操作中疼痛NRS评分(分别U2.28 ± 1.45L1.77 ± 0.99,  P  = 0.006)

2组患者在疼痛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不足:操作者仅一人,而骶髂关节上1/3穿刺操作较复杂;该研究指研究了技术操作本身,对长期疗效无研究;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今后需要更多中心、随机、双盲的研究。

结论

就关节内穿刺成功率来说,骶髂关节上1/3注射并不会差于下1/3注射。但下1/3注射所需时间明显更短,操作中疼痛感更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