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窑瓷器釉色考

 得榻 2020-04-08
       
        龙泉县建于唐代乾元二年(公元579年),公元1990年撤县建市。龙泉窑因在浙江龙泉,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龙泉市在浙江省的南部,北与遂昌县,东与云和县,南与庆元县接壤,西南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龙泉自宋代以来属处州府,现属丽水市管辖。龙泉境内有丰富的制瓷原料、燃料和销售需要的水路交通。根据《龙泉县志》记载:关景晖会稽(今绍兴)人。元祐六年(1091)冬,以左朝请郎担任处州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关景晖对处州的三条主要河流龙泉溪、松阴溪、好溪等瓯江上游支流浅滩进行了开凿治理。使之在丽水汇聚,然后经青田、温州流入大海。自此瓯江干道“昼夜行舟,无复激射覆溺之虞”。治理好溪30余滩,缙云舟楫可安抵处州。龙泉青瓷通过船舶顺流而下到达温州港口。内销从温州港口北上到达临安(杭州),由临安走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进入长江,过江都(扬州)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再折入汴河到达汴梁,“青明上河图”画的就是汴河两岸的北宋汴京风貌;外销由温州港口南下进入南海,自由地驶向世界各大港口。
        关于龙泉窑的创烧年代,“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对龙泉窑的始烧时间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龙泉窑开创于唐代;一种观点认为龙泉窑始于五代末到北宋早期。盛于南宋和元,明早期达到另一个高峰,于明中晚期衰落。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发现各时期瓷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其中瓷窑最多、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产量最多的要推大窑(硫田)和金村两地。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可能与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瓷”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吴越国接管了唐末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场,继续烧造“秘色瓷”。钱氏王朝一直奉行“贡瓷”换和平的外交政策。先向北方后晋朝贡,大宋统一北方后又朝贡北宋。我们现在依据古文献记载和野外考古发掘窑址推测,越窑制瓷技术大概在五代末流向龙泉,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庞大,上林湖后司岙窑场各种制瓷原材料可能逐渐枯竭,产能有限。一批优秀的制瓷匠人带着技术来到龙泉,使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移向龙泉。
        大窑古称硫田,在龙泉县南42.5公里处。金村窑址在大窑南边,仅一山之隔,相距2.5公里。五代末北宋初期,窑址多集中在金村,发现南宋前期遗物的窑址16处,遗存丰厚。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釉色是淡青釉,属灰釉,器形规整,釉面均匀温润光洁透明,透着淡淡的蓝青色,釉面基本没有开片,器型挺拔秀丽。这种釉色的主要装饰为刻划及镂空工艺。
        龙泉窑烧“秘色瓷”,是有文献记载的。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庄绰,字季裕。生于元丰元年,卒年在绍兴13~19年之间。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河南、淮南、两浙、福建、江西、湘鄂等地。交游甚广,见闻颇丰,《鸡肋编》记载了从元佑年间至绍兴九年之间大约五六十年间庄绰的所见所闻。是他自己大半生见闻和研究考辨的直接记载。应该比较可信。
        在上述文献中清楚地记载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贡奉给北宋王朝“秘色瓷”的产地。出土器物有发现一种类似越窑上林湖“秘色”釉瓷器,釉色黄绿,釉面玻化,晶莹透亮,釉层厚薄均匀,器型周正挺拔。装饰是剔刻划及镂空工艺。
        金村地理位置狭长靠河,因此运输十分方便。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不适合瓷窑的增长,而地势开阔的大窑(琉田)离金村仅五华里,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制瓷业的新中心。
        在大窑一带,有南宋时期遗物的窑址多达24处,古窑遗址分布非常密集。南宋早期,釉色青灰和青翠居多,釉层薄,釉质透明晶亮,属灰釉。金村窑在南宋早期釉色以灰青为多,还有青黄,青绿,青蓝釉色,釉层较厚,釉面光泽温润,属灰釉。装饰技法以刻划为多。南宋后期大约在公元1195年之前的某一阶段,龙泉窑的釉质出现由灰釉向灰—碱釉改进,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厚釉工艺,大概上2—4层釉,釉层肥厚如堆脂,厚薄均匀,釉质温润。要烧成厚釉温润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最少得有如下四方面的工艺技术:一是采用灰—碱釉配方,使用毛竹灰配釉,提高了这种釉中氧化钾含量,对釉呈现蓝青色有辅助作用;二是灰—碱釉中氧化钙含量降低,高温下粘度增大不易流动,促使多次上釉成为可能。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相结合的施釉工艺,使釉层特别厚,一般为1.5–1.8毫米;三是合理地控制烧成气氛和温度,使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的比值大于1,釉色绿多黄少,色泽纯正;四是严格控制止火温度,灰—碱釉需要1280度完全熔融,梅子青釉的止火温度最高控制在1280度,使釉充分熔融,釉面气泡完全溢出,入射光线不产生散射,釉面光泽透亮。也有与粉青釉止火温度类似,控制在1230度,釉料不能完全熔融,釉层中气泡多、析晶多、残留石英多,这些物相使入射光线产生散射,给人一种光泽柔和如玉般的感觉。
        在上述四种烧成条件下,粉青色瓷器有三种釉质,一种釉滋润肥厚均匀,能看到釉中密集气泡,光泽如玉般柔和,色呈淡淡的蓝色为主的色相,釉面基本没有开片;另一种是釉肥厚均匀,釉层中看不到气泡,呈现乳浊状,釉面光滑莹润,无开片,色呈淡淡蓝色调为主的色相;第三种是釉肥厚均匀,釉层中能看见少量气泡,在釉面形成凹坑,釉面呈哑光状,无开片,色呈淡淡蓝色调为主的色相。
        梅子青色瓷器有四种釉质:第一种釉面玻化,清澈透明,温润光滑,釉面部分有开片,色呈以绿色调为主的色相,且看起来色层好像是在玻化层之下。第二种是釉滋润肥厚均匀,能看到釉中密集气泡,光泽如玉般柔和,色呈以绿色为主调的色相,釉面基本没有开片;第三种是釉肥厚均匀,釉层中看不到气泡,呈现乳浊状,釉面光滑莹润,部分开片,色呈绿色调为主的色相;第四种是釉肥厚均匀,釉层中能看见少量气泡,在釉面形成凹坑,釉面呈哑光状,无开片,色呈绿色调为主的色相。
        南宋晚期龙泉窑瓷器器外釉下多见深刻划出脊莲瓣纹,还有双鱼,鼓钉,兽头衔环等贴塑装饰。
        大元一朝,龙泉窑延续南宋配釉施釉工艺,继续生产粉青,梅子青釉瓷器。这一时期釉面玻化态稳定,釉质肥厚,油脂光泽,釉中有细小纹路,釉下看不见气泡,呈乳浊状。根据史料记载,元至治初年(约1321年)朝廷在浙江行省始烧瓷器用来替代青铜祭祀器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共计31年。同时随着国内市场扩张到普通大众消费龙泉窑瓷器,对外贸易持续增长,龙泉青瓷烧造量大增,胎釉和造型逐渐形成大元自己的风格: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质硬朗色灰,釉色多为梅子青,粉青减少。一种釉质乳浊,呈珍珠光泽;一种釉质玻化,温润如玉,贝壳状光泽。元龙泉窑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模印、贴塑、点彩、沥粉等。以刻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以牡丹、荷叶为多见;露胎装饰是龙泉青瓷富有特色的一种装饰语言,由于龙泉青瓷胎体中含有一定比例紫金土,露胎处烧成呈砖红色,和翠绿的釉色形成了鲜明对比,可分为露胎塑像、露胎印花和露胎贴花三种;高温釉上点彩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在釉上点饰,经高温烧成后,釉面上呈现出褐黑色晕散斑纹,点彩青瓷需要莹净无瑕的纯正釉色才会与褐斑相得益彰,与青釉相映成趣,“枯叶飘碧水,落日照树影”一般的晚秋苍凉之感。在日本,这类龙泉窑点彩青瓷有个专称,叫“飞青瓷”;大元一朝,乳浊釉普遍高贵,传统剔刻划工艺在观赏上受阻,催促了沥粉工艺的成熟,线条在乳浊釉下清晰表现各种图案。例如:杭州博物馆藏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元龙泉窑觚;元龙泉窑葫芦形执壶釉下均采用沥粉工艺。
        在制瓷工艺上,窑工们改造了龙窑,窑体长度比宋代缩短,一般控制在35–60米之间,窑室的长度比宋时增大,火膛面积也渐趋一致。改造后的龙窑升温快,窑内温度均衡,瓷器梅子青釉色大大增加,釉面晶莹透亮,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开片。为明早期龙泉窑的辉煌,持续改进各种制瓷工艺。
        考古发现,元代瓷窑数量比南宋时一倍还多。达到了218处。多集中在龙泉东区,元代窑址数量占80%。而涉及到南宋窑址,仅在山头窑群比较集中,时代为北宋末年延续至南宋中期。龙泉东区主要窑群有山头窑群,大白岸窑群,上严儿村窑群,安福窑群等。
        80年代后期龙泉窑址大普查时,金村、大窑一带的龙泉窑中心产地共发现历代窑址100多处。元代窑场的快速增加,说明市场大量持续需求龙泉窑瓷器。龙泉青瓷精湛的烧造技术日趋完美,而且产量巨大。在元代,天下皆用龙泉青瓷,成为一种时尚。
        例如在1975年,在韩国发现的“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从沉船的遗物可知,此船是14世纪早期,大约1323年前后(有木牌上保留“至治叁年”的墨迹),从中国的庆元港(宁波)出发前往日本“东福寺”的国际贸易商船。通过与窑址出土器物比对,这批龙泉青瓷除了有些器型属于元代,在釉色釉质上与南宋基本相同。
       1980年11月29日,发现的高安窖藏,藏251件文物,出土239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168件。出土的龙泉青瓷在釉色上,有粉青釉,梅子青釉。为我们研究判断元代龙泉窑瓷器提供了完整器物列证。
        龙泉窑进入明朝以后,瓷窑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留存实物及历史文献,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叶英挺先生和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顾问华雨农先生,首次提出龙泉窑在明代初期是官窑。2005年叶英挺先生著述《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出版,获得业界一致认可。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以探讨文献提到的“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行移饶、处等府烧造”这个明代处州官窑问题为目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窑址编号A3-108)进行了发掘。枫洞岩窑址烧成年代主要为明代,出土物中包括了大量与故宫旧藏造型和纹饰相同或相似的具有“官器”特征的器物,确认了龙泉窑在明代早期向宫廷贡瓷的历史事实,并且因为出土了丰富的明代早期遗物和有明确纪年的堆积层,对龙泉窑明代早、中期的分期有了崭新的认识,解决了元、明龙泉窑青瓷的分期和技术发展等问题。
        关于明初处州龙泉官窑的发现和认知,我们向叶英挺,华雨农两位先生致敬。
        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
        明代龙泉窑官窑青瓷为多次施釉,从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但一些器物内壁釉层较薄,一般只施一层釉。釉表面是肥厚均匀的玻化层,温润晶莹,有的呈贝壳状光泽,有的为玉质光泽,玻化层下是梅子青色层,也有粉青、灰青色,胎釉结合完美,没有开片。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有浮雕效果,花纹与梅子青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就此凋零。
        陈万里先生说“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800年龙泉窑烧瓷史是连续的,没有断代。
        龙泉青瓷从建窑烧瓷开始,在瓷器釉色上,一直坚持烧出越窑“秘色瓷”般“翠绿”色瓷器,这个愿望在800年烧瓷路上,被一次又一次实现着。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龙泉窑制瓷匠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快感。
        最早明确提到龙泉窑釉色的是南宋宗室赵彦卫《云麓漫抄》:“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钱王。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此书有开禧二年(1206)自序,署新安郡守。南宋人说北宋事,是比较可以信赖的史料。
        在没有发现法门寺地宫里的“秘色瓷”之前,我们当代人对“秘色”瓷颜色的理解基本来自以下两首诗,一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一是晚唐诗人徐寅的诗《贡馀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这两首诗中都将秘色瓷的颜色描写成翠色,一种青绿色,是老绿。
        当我们亲眼看到法门寺唐代佛塔地宫中的秘色瓷器,我们才认识到,赵彦卫描述的“艾色”才更贴切地表现了秘色瓷的颜色。艾蒿的颜色是绿中闪黄,是中绿。这种颜色符合法门寺地宫秘色瓷及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瓷片的部分颜色。说明赵彦卫是见过越窑秘色瓷器的。
        当代我们认为“粉青”是一种以淡淡的蓝色为主色调的色相。
        赵彦卫用“粉青”一词来描述龙泉窑秘色瓷器的颜色是一种怎样的颜色呢?
        我们结合原文来分析一下:“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14个字,12个意思明确,唯“乃”字费解,“粉”字模糊。
        乃,说文解字:曳词之难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曳有矯拂之意。曳其言而轉之。若而,若乃皆是也。乃則其曳之難者也。春秋宣八年。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日下昃乃克葬。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何注。言乃者內而湥。言而者外而淺。按乃然而汝若,一語之轉。故乃又訓汝也。”
        这注解几个意思呢?两个:第一个意思是“曳其言而转之”就是说“乃”字是牵引着它前面句子的意思发生转变。第二个意思是说这个转变不是与之前句子意思相反,而是递进增强的意思。
        “粉”在宋时是什么意思呢?唐宋有许多诗词中有对“粉”的使用:
唐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宋 杨万里 发中桥二首
新雨丰今岁,初晴屏积阴。
猛收千疋练,微露一棱金。
天熨粉青嫩,山描愁黛深。
谁言残剩暑,卓午不相寻。
        “红粉”淡淡的胭脂红;“粉青”嫩嫩的青。“粉”的意思是使颜色弱化柔和。下面这首诗更加明确了“粉青”的颜色:
宋,葛绍体 午坐
疎竹墙头半粉青,盆池荷小欠浮萍。
虚檐槐影日亭午,醉倚栏干莺唤醒。
        这首诗表达“粉青”就是“嫩竹”色。在《易经·说卦》有“为苍筤竹”一语。唐人孔颖达注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初生之美也。”六分绿四分黄,粉青色也。
        如是,“粉青”色没有“艾色”绿;或者说“粉青”色比“艾”色黄些。这就是宋代文人用“粉青”表达的颜色。是绿黄色,是嫩绿。也是赵彦卫用“粉青”表现龙泉秘色瓷器的颜色。
        根据现在各大博物馆藏南宋晚期龙泉窑瓷器以及考古发掘窑址出土器物和残片,我们发现南宋晚期龙泉窑灰—碱釉瓷器有两种主打色,一种是以淡淡的蓝色为主色调的色相,现在我们称之为“粉青”;一种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色相,我们现在呼之为“梅子青”。
        目前发现最早使用“粉青”指代淡淡蓝色调色相瓷器,是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著《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
        文中以贵贱论颜色,将“粉青”从翠青色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粉青”只能指代以淡淡蓝色为主色调的瓷器。这则记载也让我们推断出,元末明初时,古玩市场已经成熟活跃了。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松江人。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大量法书、名画、彝鼎尊壶以及古琴、古砚。他幼年随父鉴赏古物,并悉心钻研,鉴定精辟,撰有 《格古要论》全书共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曹昭可以说是后世古玩界的元老,领路人。
        如果说曹昭是把“粉青”归类到以淡淡蓝色为主色调色相的领路人,那么其后还有两个重要的推手,让“粉青”牢牢地与淡淡蓝色调色相粘合在了一起。
       第一人是明学者高濂,其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直接让“粉青”搭上南宋官窑这趟班机。
        从1930年2月,日本人小笠原彰真首先发现郊坛下官窑,我国在1988年之前进行的数次发掘,出土大量瓷片,釉色以粉青、灰青和米黄色为主。1996年9月发现老虎洞官窑,在2001年3月之前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瓷片釉色也以粉青、灰青和米黄色为主。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记录官窑釉色是比较准确的。
        高濂,明代戏曲作家。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于嘉靖初年,生活于万历(1573-1620)前后。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高濂爱好广泛,藏书、赏鉴、论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样。撰《遵生八笺》十九卷。并于万历十九年(1591)刊刻成书。是中国历代以来日常生活体验的集大成著作,涉及山川逸游、花鸟虫鱼、琴乐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知识修养,为后世留下参考文献。
        第二人是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他把对南宋官窑瓷器的喜爱,成诗以表鉴赏心得,并刻在南宋官窑瓷器上,以示后世子孙。
咏官窑双耳瓶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咏官窑瓶
粉青真上品,鳝血具奇纹。卦意八棱蕴,环形双节分。称珍惟朴素,引趣却华纷。比似宣成巧,椎轮此出群。
        直接提拔“粉青”坐在老板身边喝茶聊天。天下尽知“粉青”大名。
        这两首诗赞美的两件瓷器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一件是清代景德镇仿品。釉色都是淡淡蓝色调为主的色相。
        我们现在去故宫博物院观赏南宋官窑瓷器发现,这些官窑瓷器釉色是淡淡蓝色为主调的色相。
        “梅子青”在唐宋诗词里屡有出现,宋元时是否用“梅子青”称呼龙泉窑青瓷釉色,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文献记载。以下例举几首诗词,看看唐宋文人怎样理解“梅子青”这种色彩:
唐 裴夷直 留客
青梅欲熟笋初长,嫩绿新阴绕砌凉。
湖馆翛然无俗客,白衣居士且匡床。
[宋] 喻良能 腊前二日见青梅桃花
潭国寒多春事迟,南来地暖意都迷。
城阴雨过腊初近,梅子青青桃满蹊。
宋·欧阳修 渔家傲·其四
四月园林春去后。深深密幄阴初茂。
折得花枝犹在手。
香满袖。叶间梅子青如豆。
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
题就送春诗几首。
聊对酒。樱桃色照银盘溜。
宋 梅尧臣 青梅
梅叶未藏禽,梅子青可摘。
江南小家女,手弄门前剧。
齿软莫胜酸,弃之曾不惜。
宁顾马上郎,春风满行陌。
        在明代,有文献记载了龙泉窑青瓷釉色,是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 守山阁本:“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大窑)相去五里余。……以紫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末尝见也。”
        绿豆色,生菜色,没有离开绿色调,说明在明代弘治之前,龙泉窑瓷器在古玩市场上还没有“梅子青”这个称呼。
        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年五十九岁。性至孝,嗜书籍,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诗才不及泰、釴,而博学过之。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南京主事,进兵部职方郎中。陆容身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且居官期间曾多次奉使四方,对明代国初以来的朝野政治及南北社会风情均十分熟稔。
        《菽园杂记》对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而且较少抄袭旧文,论史事、叙掌故、谈韵书、说文字,皆大多为自己的见解,被他同时代的王鏊称为明朝记事书第一。故书中所载,有的可与正史互相印证或互校异同,而其中为他书所未载的,又可拾遗补阙;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明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现今发现最早记载用“梅子青”描述龙泉窑青瓷釉色的文献,是清乾隆时期佚名所著《南窑笔记・龙泉窑》“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瓷。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盖龙泉由来久亦。……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
        《南窑笔记》是清代乾隆年间出现的一部陶瓷札记类著作,现仅存抄本,1911年被黄宾虹收入《美术丛书》。全书不分卷,采用一条一记、随写随录的撰述方式。全书共计34条,除“引言”外,每条内容前都有标题,分别是柴窑、汝窑、观窑、哥窑、定窑、龙泉窑、均窑、永乐窑、宣窑、成宏窑、正德窑、嘉万窑、厂官窑、釉炉、配釉、坯胎、圆器、琢器、雕削、印器、镶器等。其中,涉及景德镇仿制的古名窑7条、明代窑6条,记述景德镇瓷器制作的胎、釉、彩、窑等21条。该书对于探究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流程及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继督陶官唐英《陶冶图说》之后的又一部陶瓷工艺学力作,在陶瓷界影响力颇大。
        “冬青”也称“东青”,出北宋董窑或东窑。在明清时期,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传说,依据是没有实物证据,也没有出土证据,还没有窑址证明。但有文献记载这个传说,还有把传说变成现实的。
       《格古要论》记述:“董窑,淡青色,细纹多,亦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贫而不细润,不逮官窑多矣,今亦少有。”
        清唐英在景德镇仿烧“冬青”釉色成功,史称“冬青”(东青)。唐英当时手中是否真有北宋“冬青”釉瓷器实物,还是依靠想象“冬青”釉色而仿烧,现在是一个迷。
        以下为《陶成纪事碑记》残碑遗文:
        一、仿龙泉釉,有深浅二种。
        一、仿东青釉,有深浅二种。
        当代在故宫博物院以及世界上其它博物馆有标为清雍正或清乾隆“冬青”釉瓷器。
釉色类似于龙泉窑淡淡蓝色调为主的色相釉。《南窑笔记》里面记载的“冬青色者”指代的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粉青”色釉。
        我们分析“冬青”大概因为没有古窑址支撑,如同墙上草,檐下水,没有根基。“粉青”字面意思明确,来源清晰。后世人们传承了用“粉青”指代龙泉窑淡淡蓝色调为主的瓷器。
        “梅子青”在《南窑笔记》中出现后,在其后所有关于瓷器的文献中,目前还没有找到使用其它词汇指代龙泉窑以绿色调为主的色相瓷器。“梅子青”在意境上包容上击败了所有词汇,就此成为龙泉窑瓷器的专用名词。登上古玩收藏交流的大舞台。
        用青梅子来理解“梅子青”,色相比较宽泛,包容了黄绿色,绿黄色,绿蓝色,翠绿色这些颜色集合。
        那么,在明代之前人们是怎样称呼龙泉窑瓷器的呢?
        文献记载,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里称龙泉青瓷名为“处州瓷器”、“处瓷”、“处器”。
        现代人交流时,或说龙泉粉青;或称龙泉梅子青。话里有画,话里有色。约定俗成,交流方便。



                              张栋伯
                              2020年04月02日




参考资料:
1、南宋陶瓷史 邓禾颖 方忆
2、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 熊寥
3、中国陶瓷史 叶哲民
4、官窑瓷器研究 故宫博物院 编
5、诗词查询App
6、《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叶英挺
7、《龙泉青瓷简史》朱伯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