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你出的是哪种汗?

 智慧商城 2020-04-09

汗,是由津液蒸化而成,正常人体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卫气的作用下,通过皮毛的开启而常有汗出。但一般不被人觉察,只有当气候炎热或剧烈活动后,机体为了散发多余的热量,才会有明显的出汗现象,正常出汗可以泌浊外出,排出废物,驱邪散热,调节体液,使人体营卫和谐,从而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但过度出汗往往伤津耗气,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而产生了中医学领域里的自汗、盗汗、大汗、战汗、脱汗、黄汗、头汗、多汗症、田螺疱、狐臭、红汗。

汗,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如阳加于阴谓之汗”,“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身常清……”,“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等等。阐明了汗的发生机理,汗在人体的作用及汗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论述更多,并应用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如太阳病伤寒中风就以无汗和有汗作为辨证施治,阳明病无论经证或腑证,当多汗,若无汗,以兼证的不同又有虚不作汗,湿阻热遏,或兼表实之分;三阴病,当无汗,若阳气来复或过用辛热之品,可有汗出或阴寒极盛,格阳于外,可见阳之汗。还有诸经的病证,其汗的表现颇为复杂,对临床辨证施治均有一定的意义。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史上,汗越来越被诸多医家重视,在中医内科学中就有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在中医皮肤科学中有多汗症、田螺疱、狐臭和汗疱疹等,下面对各种汗作一简单论述。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朱丹溪对自汗和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比,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其他疾病过程中。现代医学当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所致的自汗、盗汗、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大汗

多见于热入阳明,特别是阳明经证阶段,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治疗既不能表,又不能敛,急需清泄邪热以保阴存津,正如叶天士所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于汗。”如大汗而兼壮热渴盛烦躁者,为阳明气热亢盛之证,宜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清气泄热,若多汗而兼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又当以承气汤急下之,对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已多处述及,临床当辨证施治。


战汗

主要出现在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燥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势好转,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亦有正虚不能一战而汗解者,须再战而愈,如叶天士说:“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也有战汗之后“贼去城空”者,如叶天士说:“盖战汗而解,邪退工意……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还有少数战汗出不彻或战而无汗者,反见烦躁不安,脉疾不平,是气阴衰弱,无力鼓邪外出而热邪内陷,正不胜邪之危症,对此一种变证,须提高警惕,及时抢救,严防突变。在战汗这一阶段,一般不必惊恐扰动,患者当静卧,多饮米汤或热水以助其战汗,使邪从汗解。至于治疗,明·方隅《医林绳墨》:“当战不得用药,用药有祸无功,要助其汗,多饮姜汤”(有去姜汤性热,非温病所宜,应以米汤为佳)。





脱汗

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大汗淋漓,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治疗必须快速及时而恰当,亡阳者急投四逆汤、参附龙牡汤或用人参注射液以振奋阳气,使阳回而厥止。

黄汗

黄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可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头汗

头为诸阳之会,邪热内盛而不得外解者,可循经上蒸于头,则头部汗出,如余师遇《疫病篇》:“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唯头汗更甚。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又说“疫疹初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说明暑热疫毒炽盛。热伏于里不能及时透解,所致头汗如雨热深厥深之证,另外,湿温病之头汗见于热重于湿之型,此时病变重心虽仍在中焦脾胃,但偏于阳明胃经,湿热熏蒸随经而上,可常有头部多汗或前额多汗,治疗前者宜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后者宜清胃兼以利湿之剂。





多汗症

由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先天不足,阳气偏虚,腠理不固,津液外溢所致。如《张氏医通·杂方》手足多汗记载:“脾胃湿蒸,停于四肢,则手足多汗。另外还有全身性多汗者。

田螺疱

西医叫汗疱疹,中医认为多因内有蕴热,脾失健运所致,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易复发。另外,温病中之“红汗”即温病早期的“鼻衄”应结合全身情况而言,不可皆视之为“病愈之兆”。如风温初起,肺经之热渐甚,见“红汗”而热退病解者,为邪热自肺窍而泄的佳象,若病初壮热不解,邪热炽盛或来势凶猛,有迅速入营之势而见鼻衄时作者,当视之为病进之兆,且防入营窜血之变。


狐臭

西医叫臭汗症,中医还有一个名字叫“体气狐气”。如《诸病源候论·狐臭候》记载“人有气血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而此气能染易著于人。”本病多因秉受于父母,或因其湿热郁于腠理,臭汗外溢而成。外治以密陀僧散外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