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掌的养生特点

 剑如虹lfs 2020-04-09

       自董祖师创传八卦掌以来,以其独特的技击优势使武术苑中的这颗璀璨明珠光环似锦,盛传至今。然而,八卦掌对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培根固本、祛病延年更有其独到之处。医易同理,医武同源,已被古人实践、今人认可。《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薮,后世的一些中医药学理论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然而,《黄帝内经》离不开《易经》、“易理”,几千年来的实践已经验证,它是中医高深理论的源头,是供养生命的根本道理之所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脉学说和气功学说等,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用现代科学手段也未能破译这些学说之迷,解剖学也没有明确所指,但临床实践的效果已被国际社会公认。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以及对整个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今被后人引以为自豪。
          追溯渊源,究竟是先有道家的方术,还是先有中医?经脉明明存在于人体,而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却不能观测到,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发现的,并且还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被保留下来的呢?一部《周易参同契》的问世、一幅《修真图》和《黄帝内经图》的出现已将迷团解开。先祖们通过练功体验出经脉,通过内视和感悟得知经脉运行的规律和走向,并根据天地运行的变化(时、节、气候)而变化(旺、衰)。众所周知,凡是练功夫的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中医,然从医者未必懂功夫。据文献记载,在三千年以前,中医药学由巫医转入道家方术(又称方技),并被称为巫卜或方术,多为道士行医。又一千年后,中医才独立分支出来。
       八卦掌是以《易经》、“易理”为依托,以八卦理论为版本,以天、地、人三才的自然融会为练功要法,即人处于天地自然之中,以变为法,顺应气候、环境;以动为用,运动不息,随时调整阴阳平衡,防病祛疾。常言道:“人老先从腿上老。”其实这是外在的表现。有些老年人经体检,血常规、心脑电图、胸片等都正常,腿脚也不痛不痒,但就是不利索或行走不便,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这是内在的表现,是不易至理。一个人的健康与两腿、双足有密切的关系,婴儿与小孩的活动多在两足,但人过中年腰部以下的部位就会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翘腿而坐,不愿意活动。活动少了,就易导致功能减退,肌肉逐渐萎缩,筋骨失去弹性,力量减弱,缺乏气血荣养,精衰而力竭。八卦掌恰恰是以走为先,其运动规律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不停地走转,俗称“走八卦” “转八卦”,八卦掌主要以足、腿、腰的运动为主,能使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气血得以充分的运行,加上掌法,又能使手三阳经、手三阴经的气血运行充分,进而通达奇经八脉,促进全身经脉的畅通。中医称 “通者不痛,痛者不通”,经脉通则精气足,脉通精足则能很好地濡养脏腑、筋骨和肌肤。通过八卦掌围圆走转的练习,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进而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功效。常言道:“百练不如一走。”的道理就在于此。
       练习八卦掌,从基础的“定式八掌”开始就要求松、静、自然。松,整个身体关节、韧带和肌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即松身;情志安闲、精神集中即松心。静,则是心里安静,清心寡欲,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然,是指动作协调自然,五脏六腑随不同的动作而协调运动,并效法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其自然;吸天地之灵气补充自己,吐体内之浊气以净身心,合于自然;避开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随天地而作息,融于自然。练外形为方法,外练其身,练内气为宗旨,内练其命,使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而养其性。精足则气足,气足则血旺,气血旺盛则神气明,气血运行通畅则能保健祛病、延缓衰老。练习八卦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练功感悟其理、修真养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