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预防“学困生”的出现

 智夫勤 2020-04-10

      学困生”是指那些具备了接受知识的生理条件与智能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包括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心理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等方面。本文从教师教学层面揭示“学困生”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的感知、记忆、思考、理解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有些学生强,有些学生差。而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考核评价机制和教育教学的要求都是“大一统”的,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在学习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时间、作业内容、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相同的要求下,必然出现成绩排后的“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实际上学习成绩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80分是优秀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60就是了不起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在感知、记忆、思考、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据此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自尊感。学生的自尊感源于家长、教师、同学对其学业水平和学习表现的看法。教育教学中,我们正用僵化而又统一的课程标准来要求和考核个性鲜活、基础不同和能力迥异的学生,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方式方法和所用的时间,必然会使部分学生达不到既定的标准,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信心,逐渐变成了“学困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自尊感,不要给学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不要给学生制定不切合的目标。要采取正确的途径,采取科学的方法,留出足够的时间,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他们接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自我展示是学生的天性之一,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并给予适时鼓励,极力帮助学生寻找自尊感,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关注学生的兴趣。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标准的衡量下成为失败者,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变成“学困生”。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出力量,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时间的要求上因人而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主张的,“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此举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语)(智夫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