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

 johnney908 2015-04-16
各论第三章 和解剂
【概念】
  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表里同病者,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的范畴。

【范畴】
  和解剂原为治疗足少阳胆经病证而设。然而,胆附于肝,表里关系至为密切,无论肝胆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调,常相互影响,并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间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而气机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解剂治疗。此外,前人以“疟不离少阳”,多将治疟方剂列入和解剂中。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本剂包括 ┤
       │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
【注意事项】
  1.凡外感疾病,表邪未解,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甚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2.凡由劳倦内伤,饮食停滞,气血不足而见寒热者,不宜使用。
  3.七情内伤,肝脾不和,治宜配合思想开导方法。

和解剂体现八法中的和法的一类方剂。八法中和法它包含了和解和调和两类治法。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足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由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即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所以常用柴胡或青蒿与黄芩相配为主,佐以益气扶正或行气分利之品,使邪尽去而无后患。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少阳系统 手少阳三焦 气a
水b
足少阳胆 a
b
分类分三部分,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这个和法分类方剂,可以说是都没有统一过,现在这种分类三类,应该说是从分类角度是最狭义的和法。过去调和气血,调和营卫,分消上下,很多都在和法里。如果看《医方集解》,这类就是清代的,作为教材用的古籍来看,它和解范围非常宽,表里同治像扩展到,包括像藿香正气散,这很多都是属于表里同治,都在和里面。它平其亢厉的话,包括像归脾汤,心脾同治,这类它都在和法里边。所以当时的和的概念,特别像《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这些各自的收载,不完全统 一。当然很多都遵从了《医方集解》的基础,但是都有自己一个出入,我们这个半世纪来的教材,和法方面也有出入,可能编辑者在自己所看的角度方面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属于学术探讨的范围。

    和法的一个本质,不管病位也好,病性也好,脏腑关系也好,都相互密切联系的,对立双方同病,同病,用戴天章的话来讲,寒热并用之谓和。对立寒热从属性来讲,表里同治之谓和,那就是从病位来讲。补泻合剂之谓和,从治法角度来讲。虚实互见,平其亢厉,泛指脏腑、气血,这些彼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治法上必须是双管齐下。而这类同病,对立病机的两个方面,又难以 找出一个主要矛盾,因为它彼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这很重要一点就是说,没有一个集中的一个主要的矛盾方面。如果有,那就属于以表证为主兼里证,或者某脏 为主兼它脏,所以和法和其他个章里面的,相应有单一主要矛盾的,就以此作为区分了。和解少阳,少阳指的是病位,是六经病机,和六经治法体系里面,用来作为定位涉及的名词,三阴三阳,那少阳的特征,是半表半里。少阳在人体的生理体系,涉及到手三阳三焦和足少阳胆,手三阳三焦系统,它是属于一个半表半里的一种概念。这三焦,我们要简单提一下,它这个脏器概念,在历史上为了三焦这个演变,对它认识的演变,经过了很长的时期,到现在经常在中医的教材里边,谈到三焦都是附三焦。没下定论。附在那里,那种说法。但是你看看《内经》,《内经》提到三焦清清楚楚的有它的部位。有它的结构的样子。它和其他脏器一样叙述,所不同者它谈到上焦、中焦、下焦。描述从哪里到哪,是个什么形状,《内经》提了以后,《难经》,也是汉代的,汉代对三焦就提字到,一个有名而无形,从有名而无形概念一出来,使得人们对三焦的认识,逐渐趋向于部位认识。也就是说有名没有实质,形把它理解作形质,所以后来都认为上中下三焦,是三个部位所属脏器功能的概括,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都是这样看法。有三焦之名,无形,没有实在的形质。那就是部位概念。

但实在上历史上也不统一,有很大一批医家,在探讨它的形质。这里边应当提到的是李东垣,李东垣认识三焦,他是把它看成有形质的。但是又不敢反对《难经》所谈的有名无形,所以他做终想了一个办法,他讲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难经》所谈有名无形是指的有名无状。他这个人很聪明,他把这个形分为形质和形状两个概念,形质是指的物质,有没有这个东西,形状呢,是指这个物质构成的具体的状态。有形质可以是没有一定形状的,你看那水是有形质的,它装在什么里面就是什么形状。所以他提出有名无状以后,很多医家就开始探讨它的实质。

张景岳实际上并不单单是认识它的部位,认识三焦属于三个囊括其脏器的部位,而是他也提到了形状,他说三焦是囊括一身之大囊也。大囊是个皮口袋,这个皮口袋里装着五脏六腑,那皮口袋本身就是三焦这个组织。既然也这个口袋,口袋就是组织。

到清代后期唐容川,他说三焦是一种油膜,他的油膜说。特别他从当时粗糙的解剖学,他看到了三焦,他说油膜,那个最大的,最根本的,那就是膜原。原者,平也,大也。实际上他所指的就是现在肠系膜一类的。在人体的膜组织里面,肠系膜占的物质来说相当多,通过这个简明扼要的讲,这个三焦,实际上越来越倾向于人体膜组织。中医把五大系统,人体的所有脏腑、五官九窍,各种组织分归于五脏,它有它的形质归类,又主要是结合功能定位。那人体所有组织分完了,就这膜系统没有分完,就目前教材来说。

而这个对三焦概念,有这样几个标准,就三焦的作用,第一个,它的通行阳气和阴津,就人体的血,,气血津液。血是在血脉当中运行,三焦是原气之别使,三焦又是水道,水道出焉,那就是说津液的渗透,阳气的运行是通过三焦,那膜系统恰好符合这个特点,而且三焦处于半表半里的位置,这一点对半表半里这个位置,古人的描述,他不是直接用半表半里,有些用半表半里这个话,有的时候,他一个比喻,我们读古书有时候..,实际上你比如说谈到小柴胡汤,描 述它病机的时候,它有一段话,血弱气尽,腠理开,正气有点虚,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过去描述胁下是少阳经脉经过之 处,那就是说,病邪侵犯在胁下,那半表半里概念,不能仅仅看作胁下。古人用胁下来比喻它的半表半里,特殊的病位特点。背为阳,腹为阴。背为表,腹为里。胁下既连着表,又连着里。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是半表半里。它用胁下来标志一种这个部位特点。半表半里。以经络分布来讲,半表半里涉及到少阳这类,它运行很 多是在背腹之间,表里之间。这是一种相对病位概念。在定位上,它不完全是寻找它实际的,实体的定位。而是一种抽像的半表半里概念。

那人体的膜系统,实际上所有体内脏腑器官都有膜系统,这个膜的特点是什么呢?既在皮毛腠理之内,不在表,又在脏腑器官包裹其外。对脏腑组织器官来讲,它是个表。对人体体表皮毛来讲,他是个里,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是半表半里。它的确是有名无状,没有一定形状。包裹于的外面就是谁的形状。 而且现代医学很发达了,但是对于微量元素,水液的渗透分布,到目前人体这种膜系统,都还在未来第三代医学,重点要探讨的。中医在三焦方面,也是作为不管生理到病理,都是比较复杂的。认识它过程都是这两千年来比较晚,逐渐才认识的。所以首先要了解三焦一种概念,我们不一定就说它是膜组织,但有具有这些特点。

胆和三焦是相表里的脏腑,它们也有这个特点,胆本身也是膜系统,所以有膜这种特点,而且内热产生,胆热是最早的,各脏腑之间胆热最早, 稍有内热,开始是口苦、咽干、目眩,寻少阳经脉胆火上炎,这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下,人们都会有这种反应,在生理范围内也可以出现这种反应。所以少阳系统在半 表半里,要了解一点它的部位特点。以及这个系统变化以后,产生气机郁滞的变化。水湿的变化。所以为什么后来的湿病辨证很多用三焦辨证,用三焦分消,都和三焦系统的功能特点,部位特点有关系。

我们这里讲和解少阳,一般从邪在半表半里,这个概念抽像,以《伤寒论》病邪由太阳到少阳,由表到半表半里,这个特定病位做为根据的,以小柴胡汤做为代表方剂的。所以少阳病一些特点,那是病位它有半表半里特点。


少阳病特点

病位:半表半里

病势:太阳传少阳──正气受损。(之所以能够太阳传少阳,说明正气受损,外来皮毛,太阳这个屏障挡不住,病邪到半表半里,还没有引起气血的受损,只能说是程度叫轻浅的正气受损,所以外邪开始内传)

病变特点正邪相争,胆火上炎,气机阻滞,津液壅滞

少阳(三焦)和胆相表里,手足少阳的关系,所以邪犯三焦,半里之热就产生,随之会产生胆热,既有经脉相通,又有气郁化热,有一定的胆热上犯的特点,相应就产生胆胃不和的特点。胆胃不和,因为生理上胆和胃,肝、胆、脾、胃,是非常密切联系的,肝的疏泄,胆汁的分泌,帮助脾胃的运化。由于三焦涉及水道,往往会引起津液的壅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服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可以上焦得通,津益得下,胃气因和,胆胃恢复协调。少阳之气疏通,水道通畅, 这是少阳病的共同的一些病位、病势、病变特点。学小柴胡汤,应该了解一点这方面的前提。

用药特点

半表半里 透邪外达 柴胡、青蒿、
正气不足 益气扶正 人参、大枣、甘草
胆火上炎 清泄胆热 黄芩、青蒿
气机阻滞 舒畅气机 柴胡、陈皮、枳壳
津液壅滞 转输津液 半夏、

    首先病在半表半里,那就要解表清里兼顾,运用透邪层次较深的,能够透半表之邪的,柴胡、青蒿这类药。当然清半里之热,要选择就是说,里热初期产生这些,特别胆热,所以像黄芩、青蒿也能透热,也能清热,黄芩擅长于清半表半里之热,热郁了,内热重了,引起胆火上炎要清泄,属于清泄胆热的范围。气机阻滞由少阳经 气不利,可以引起肝胆气机的不利;津液壅滞要转输,疏通津液,这是一般要考虑用药的几个方面。
    少阳病为伤寒六经病之一,由于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下法,只有用和解少阳法才能取效。
    和解少阳法适用于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心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等。疟疾、黄疸及妇女产后、经期感冒而见上述证候时,也可用本法。常用柴胡、黄芩、青蒿、半夏等药。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
    少阳病热重兼痰湿证,证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用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祛湿化痰。
    和解少阳法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少阳病兼见表证,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者,与解表法合用,方如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兼见实热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满而硬,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者,与泻下法合用,方如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兼邪气内陷,证见胸满烦惊、谵语者,与重镇安神法合用,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泻热,重镇安神。

1.何谓少阳证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证候类型。《伤寒论》原文:“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显指出:“发热”一症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阴证与阳证辨别的关键。为了说明少阳证,只须把“三阳证”加以区别, “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证从略。
  太阳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通称为表证。若恶寒,无汗,脉浮紧者,谓之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若汗出怕风,脉浮缓者,谓之表虚证,用桂枝汤。若发热,口渴,饮水欲呕,小便不利者,为蓄水证,又称为太阳腑证,用五苓散利之。
  阳明证:发热恶热,烦躁,汗多,口大渴引饮,脉洪大者,为里热证,又称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清之。若进一步潮热,谵语,腹痛,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沉实有力者,为里实证,又称阳明腑证,用承气汤攻之。
  少阳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半表半里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伤寒明理论》云:“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伤寒来苏集》云:“太阳主表,头痛项强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 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合,……恰合枢机之象。”
  陆九芝云:“少阳气化为相火,故以相火病为提纲。凡往来寒热、胁痛、耳聋、咳、悸、呕、渴,但见一症,即是相火之病,亦皆为少阳之纲。”
   从“三阳”辨证看少阳的含义:
(1)从表与里的发病部位分: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主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证,一半里证;而是“不内不外”、“不表不里”的另一群证候。
(2)遵《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的理论,少阳证介乎太阳与阳明二者之间。
(3)依经络路线分:太阳经行于身后,阳明经行于身前,少阳经行于身侧。
(4)从发病趋势上看:太阳证多为发病初起时,正能胜邪;阳明证为发病高峰期,邪正激烈相争;少阳证为邪正 相持,不相上下,待机转变而已。

2.和解少阳 - 原书的适应证: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谒,身有微热,或咳者。
(2)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3)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