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三章 和解剂 第二节 调和肝脾 【主治症状】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以及手足 不温等证。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 组方。 【代表方剂】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要方 肝脾不和病机特点常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这里要围绕一个,肝脾两脏生理上的协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有关系,所以在病理状况下,经常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比如正常情况下,肝木疏泄,帮助脾胃运化,脾土化生水谷之气,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土要荣木,要养肝,肝藏之血来源于脾胃,水谷精气化生的气血,这是正常,木来疏土,土来荣木,正常的协同作用。反过来,如果木不疏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化生气血不足,那就造成下一步的土不荣木。土不荣木,肝所藏阴血不足,两个趋向:
所以这两者是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从这密切的生理关系,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关系,说明这两脏在人体保持生化系统,调节系统的平衡上,是非常重要的。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医药报 ---------------------------------------- 四逆散(本方在《伤寒论》中治“少阴病,四逆” 〖方源〗 《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病机分析 君 柴胡 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臣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 二药一升一敛,使郁热透,阳气升而阴亦复。 佐 枳实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 相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使 炙甘草 缓急和中。与芍药同用,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 与小柴胡汤鉴别 文献摘要 《医方考》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 能交接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 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 〖附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 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 等分 用法: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用:行气和血。 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者,并主痈肿,以麦粥下之。 运用:产后腹痛,并有烦满不得卧,是气结血凝,郁而生热所致。证属里实,人在产后,治宜兼 顾,故用枳实烧令黑,破气不致太过,合芍药和血,则气结散而血亦行,郁既解而热亦消,故腹痛烦满皆除。其主痈肿者,仍是行气和血之功,加用麦粥,取其益胃 气而能凉血,既护产后之虚,又助枳、芍消痈肿。四逆散比枳实芍药散多炙甘草、柴胡,俱用等分,服量亦同,彼此互参,则四逆之义益明。 说到四逆散的归类。过去四逆散,就把它放在这一节里,但是总要声明一下,它主要治疗的阳郁四逆。因为从《伤寒论》的角度,寒邪侵犯人体,郁而阳气不 得输布,阳气郁结,引起了不能布散而四肢逆冷,阳郁四逆。五版里谈到,至于后世用四逆散治疗,由于肝脾气郁,造成了脘腹胁肋诸痛,是司其法而不易其方,也 就是说灵活运用,不在本方讨论范围之内,那不在本方讨论范围之内,怎么放在调和肝脾里头呢?所以又是一个矛盾。现在六版七版的,都把调和肝脾,这个做为主治里单独一项,所以这个主治证候,就变成了两个方面。 主治证候
从现代运用的实际情况,包括宋代以后的运用实际情况,肝脾不和,肝脾气郁是四逆散的运用。针对的最基本病机。 因为原有《伤寒论》那个四逆,它强调阳气闭郁了,外邪入里闭郁了阳气,那就是气机不畅了。阳气不能输布到四肢,造成四逆。但是它要区别于这种心肾阳虚,或者中焦虚寒,这种阳气不达四肢,这种四逆,中焦虚寒说,手足不温,手足清冷,甚至于严重的叫逆冷。但叫厥逆呢,一般心肾阳虚,肾阳虚衰,那 都要用温中药,或者温肾药,用温阳药,这方里没有。所以这个四逆,后来解释阳郁四逆,四逆的范围很小。就是远端,但是指头还是微温的。有的又说摸久了,指 头也透出热气,阳气郁厥了,这个四逆。 主治,肝脾气郁是主要的。伤寒论上写的四逆散主治“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实际上指的阳气郁结以后,气机阻滞能引起五脏病变,能引起各样病变。泛指气机被郁了,不管是肝脾气机郁结了,或外来的邪入里,郁遏阳气,总之,形成气机郁滞。五脏,如果气机郁滞了,都会影响功能,所以在每一脏就选一个证,来做代表。或者咳嗽,肺,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所以咳嗽。心悸,那是胸部阳气被郁,不能正常舒展。小便不利,涉及到肾。腹中痛,肝。泄利下重,脾。猛一看,心肝脾肺肾都有问题了,实际上讲的是一种基本病机,气机郁滞。你也很少就拿这四个药,去治疗某一个具体的病。 所以四逆散是一个治疗肝脾气郁的基础方。 调和肝脾法针对肝脾不和的病机,是建立在肝脾两个系统生理上密切联系基础上的。临床上主要反映出一种肝脾不和,恶性循环这种特点。在四逆散这个方来讲,现在侧重点,刚才提到了阳郁四逆一个基理,从阳郁四逆的角度来讲,这个方里的柴胡,它可以透邪外达,解除这阳郁四逆造成的原因。阳气不被郁了,气机通畅,清阳能实四肢,也就这四逆解除了。当然从四逆散自身这个方来讲,我自己有个不一定成熟的看法,它是仲景用来做为鉴别诊断的。在少阴篇里边,他并不是典型的治疗少阴病的,仲景《伤寒论》里,每一类病它都有提纲,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那就是说,心肾阳虚的情况下,脉来微细,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温通,不能养神,神衰欲寐,这是主要反应心阳了。同时肾阳来说,基本的热力来源差了,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这类基本表现,是心肾阳虚的一些共同特点,但是四肢厥逆,和这个在同样逆冷方面,有相似的病机。还有譬如当归四逆,吴茱萸汤也有四肢厥冷,那这种情况,怎么鉴别?张仲景他在四逆,少阴病这一部份里边,是以四逆汤为代表,基础方,它同时把有四逆表现的方都附在里边。所以在《伤寒论》里有一些条文前面的少阴病,太阳病,有一些包括吴茱萸汤前面也有一条少阴病,也有阳明病,有厥阴病。由四逆这几条,都反映在少阴篇里,它是用来跟四逆汤做鉴别诊断的。过去的人刻那竹板不像现在,你电脑一打,它是第几页,他自动自己就上面写清楚了。又不像纸一个个很薄,可以落在一起,一写第几页,页码就很清楚 了。竹片片,摆了一地,最后串成册,你要有个标志呀。那它前面这个是整个这一堆,放在少阴篇里,那一堆放在太阳篇,分类,前面有小字少阴病,少阴篇的。到后来王叔和他们不见得知道,散在篇章找来以后,那少阴这个误入正文。你否则从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和四逆散的用药,你说符合不符合。所以闹得这个四逆散转个大圈圈来解释。我是这样看。 因为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现在这个方用在四逆上,用多少呢?也就告诉你,心肾阳虚出现四逆,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像吴茱萸汤证可以出现四逆。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又感受寒邪,可以出现四肢厥寒,当归四逆汤证。同时,气机阻滞也可以出现四逆,程度不同,都属于(四逆)范围。要鉴别诊断。 而这些相应的方,四逆散之类,它不是治疗少阴病的。所以到了宋以后,这个方的方向,主要转向了调和肝脾气郁。肝脾气机郁滞出现的,以脘腹、胁肋诸痛为特点的证。所以后来四逆散产生的那个系列方剂来讲,也都是从肝脾气郁入手。这成为一个主要了。 所以方剂学应当是从这个原始出来以后,后世发展当中,多用的方面这个为基础,而不是元素为基础。元素为基础,那就和《伤寒论》没有区别了。 所以这个方的一个,现代设定它的功用、主治、病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在研究四逆散的基本病机,应该是肝脾不和、肝脾气郁,为它主要特点。 肝脾气郁又互相影响的,这个表反应出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肝气郁滞,不能帮助脾胃运化,运化障碍,那脾气也会郁滞;脾气郁滞了,脾是人体升降的枢纽,是中轴,中枢,也会影响到肝气的郁滞。肝脾都彼此相互影响。造成气机郁滞上的一种,气机郁滞偏实,这上面的一个恶性循环了。 四逆散主治证候分析1. 阳郁厥逆证 我们就《伤寒论》条文里,它主要谈阳郁厥逆了,一般认为。阳郁厥逆的证候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外邪传经入里,阻遏了阳气,也就是阻遏气机,使 得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清阳应该实四肢的。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不能产生温养四末,造成四逆。四逆的特点,从它的逆冷的程度,里面透出热,毕竟是阳 郁嘛,以及范围较小等等。当然气机郁滞,出现弦脉。气机郁滞以后,各脏腑功能受影响,这里就写到了,腹痛,泄利下重,咳逆,心悸,小便不利,就是《伤寒 论》四逆散原文里写的,影响到五脏功能的这一代表性症状。所以这个表反应了阳郁厥逆证。教材的主治第一项。过去历来传统认为的治疗阳郁厥逆证,症状产生和 它的病机,病理过程。2. 肝脾气郁 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 肝脾气机郁滞,那就是肝脾所主的部位,胁肋,脘腹,胀闷疼痛为主。由于是气机郁滞,也是反应出主要是弦脉。这个是证候分析。它主治两个。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这方是个基础方,基础方就是利用它做为基本的一些组合。根据证候具体不同来加减,产生具体方剂的。功用也是从两个方面归纳的。透邪解郁,刚才讲了这个方里,柴胡有透邪解郁,通过透邪解除阳气被郁。疏肝理脾是指的主治第二个,肝脾气郁,要疏肝理脾,疏理肝脾气机。 君药是柴胡,柴胡在这方透邪力量不必太大,为什么?透邪解郁,外邪入里郁遏阳气,它不是需要很大的发散,所以逐渐透邪外达。同时有疏肝解郁作用。肝脾气郁,柴胡有疏肝解郁作用。疏肝解郁一般柴胡也不用大量。 芍药可以益阴养血柔肝,酸收,收敛,所以说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结合,就成为调肝的常用组合。四逆散里的柴胡、芍药这个结构,在仲景时 代,并不是做为调肝的基本结构。而是说你在外邪入里,郁遏阳气,芍药偏寒,有清泄郁热作用,同时又能制约柴胡的辛散,耗伤阴血,避免柴胡容易耗伤阴血。到 了宋以后,用四逆散,这时侯柴胡芍药,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调肝的基本结构,调肝是针对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主疏泄,体现用阳的方面,肝主藏血,体现了体阴的方面。那柴胡协助疏泄,芍药益阴养血,柴、芍并用就是调肝的阴阳,调整它疏泄藏血的平衡。这本种基本结构,后世大量的调肝 方,出现这两个很多都是调肝。你从《方剂大辞典》里边,有柴胡、芍药出现,大多数都用于这个方面。所以成为一个调肝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所以你光开一个柴 胡,你说叫他疏肝去,那往往得配一些芍药。联合起来既好调肝,又能够避免耗伤阴血的副作用。 方里的枳实能够理气解郁,主要是作用于脾气,通降脾气。当然枳实本身还可以导滞,当然这个出在原书《伤寒论》时代,枳实、枳壳是没有分 的。所以不需要它导滞的时候,现在很多方改为枳壳,像后世柴胡疏肝散这一类,以调气为主的都用枳壳了。枳实通过它的一种导治滞的作用,又偏寒,所以在理气 的基础上,它可以有一定的清热作用,有散节作用。而枳实和柴胡相配,后来就成为一升一降,也是调理肝脾气机的常用组合。柴胡疏肝还主升,作用在肝,枳实理 脾主降,所以肝脾同治,肝脾气机同时调理,同时一升一降,畅通内在的一身气机,这是一个常用调气的一个组合。 枳实和芍药又是一个常用组合。枳实是调气为主的,行气,有时候可以通过行气导滞,可以解决气血郁滞,特别是气滞这种疼痛,特别是腹痛。 芍药可以调血,作用于血分,芍药既有于益阴养血作用,也有一定活血作用。因为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赤、白芍不分的。到唐代还不分的,唐以后才分的。现代 你真正说这个芍药,家种的,个儿大的,根大了,切了是白芍了,野生的都是赤芍,你就家种的,跟须须小的就出来,把它和到赤芍堆里去,也不是非常严格的。所 以自身以益阴养血为主,芍药也有调血的作用。加上它擅长于缓急止痛,所以芍药和枳实相配,又成为调畅气血治腹痛的常用组合。 所以每一个方剂里突出的,特别基础方,一些常用组合,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学习一个方剂,不仅仅掌握它功用、主治,和临床运用一般情况,要保障疗效,它的常用组和非常重要。了解了常用组和配伍上这些技巧,可以直接使这个方剂保证临床的疗效。这是方义分析这三味主要的方面了。 甘草是调和药性,同时有一定的补脾作用。补脾补气这个作用。严格讲,甘草和芍药,能够增加芍药的止痛作用。 运用辨证要点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四逆散主要的现在是用于胁肋、脘腹疼痛,而且使气郁、气滞造成为主。考虑到阳郁四逆,也有手足不温,出现阳郁四逆,也可以以四逆散做基础方。 附方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香附、川芎)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组成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香附、川芎 功用疏肝型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暧气、脘腹胀满、脉弦。 柴胡疏肝散,它是从组成来说,把枳实换成枳壳、加了香附、川芎,后世又加了陈皮,现在一般,因为柴胡疏肝散历史上是两个,两个阶段,开始没 有陈皮,后来有陈皮,有陈皮以后,它既能够理气,陈皮这个药既平和,作用面挺广,既能理气,也能化湿,因为气滞以后多少会有湿滞,所以功用呢,它是一个疏 肝行气兼有活血止痛,因为有川芎、香附,都能入血分,止痛。所以从这个变化以后,成为治疗肝脾气郁基础上,增强了活血止痛的作用,更体现了气血兼顾,突出 在止痛作用上。 主治,以肝气郁滞为主的,引起肝郁气滞胁肋疼痛,当然也涉及到肝脾,可以有肝脾不和,脘腹方面,但是以疏肝,活血止痛,这是主要的。所以反 应出来一组肝气郁滞为主,兼有肝脾、肝胃不和证。从反映出来的证候来讲,现在临床运用它,用它行气止痛方面,这个是比较主要的。也是一个挺有名的方。 加减柴胡疏肝散 【方名】加减柴胡疏肝散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记忆口诀】柴(柴胡)兄(川芎)直(枳实)呼(香附)干(甘草)了这杯陈【陈皮】芍药(白芍)酒后(厚朴)下(半夏)酒菜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加减变化 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 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 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 纳差加焦三仙各10g; 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 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 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
|
来自: johnney908 > 《中医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