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有为”与“无为” ——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安排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光阴荏苒,转眼自己也成为一名“老教师”了,每一年我都会听到大量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风格不同、形式多样,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我在观摩和比较中有很多感悟,从年轻老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中也总结了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罗列如下,敬请同仁指教。

年轻教师的课一般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激情四溢、兴致盎然,兴之所致,还会有一些夸张的举动或者比较激进的言语。

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上,因为涉及的典故很多,往往讲起来就没有止境,信马由缰地说开去,最后往往因为时间不够,匆匆收尾、草草了事。比如笔者不久前听到一个刚上讲台不久的教师的高三历史课,其基本情况如下——

这堂课课题是《两汉的统治》,属于课外阅读课,虽然在教学大纲中不是重点,但是知识点较多,尤其是有象“汉武帝大一统”这样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应该与课内阅读课一样来有序安排教学,分清主次。

年轻教师上台了,在此之前她已经通过一个课时把她“西汉建立”、“文景之治”这些知识点讲完,接下来该讲到“汉武帝大一统”。她首先把汉武帝本人的生平介绍了一下,但介绍得过细-----比如汉武帝的原名“刘彘”为什么改为“刘彻”,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为什么能够以有过婚史的身份而嫁给汉景帝,刘彻的祖母窦太后如何专权等等。等这些故事讲完,十几分钟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教师开始介绍“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措施----这才切入正题。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四项基本措施的梗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写完后大家都在等待着详细解释,但是该老师一带而过,只是将课本内容重复了一遍,然后指出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接下来就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董仲舒的生平,仍然是过于细致,连董仲舒年轻时“目不窥园”的典故都讲出来了。而到最后“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大家没有听到。

再往后,该老师讲到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政”,同样,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野史杂闻,至于王莽改制是什么,大家不知道。

四十五分钟很快过去了,本课还有三个黑目的内容没有讲完,该老师似乎意犹未尽。按照该老师的进度,也许再有一节课也未必能够讲完,而教参上要求本节内容限时两个课时。

听完这节课,我突然想到了一句古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大意是说一个人做事不必什么都做,而应该看是否有必要去做。现在,把这句话借用到我们的教学安排上,则是非常恰当的。

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你给学生“炫耀”了多少知识,也不在于你制造了多少精彩的噱头,而是要看你能否在有限的45分钟里安排好一堂课时的内容,让学生很快抓住本课重点,有针对有目的地得到知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思考能力、认知水平得到提到。尤其是高中历史课,更要有一些深度和侧重点,而如果按照上述老师的教法,我们的学生在一堂课中学到的恐怕不是重点知识,而只是一些野史,甚至只是帝王家的“八卦新闻”。

历史教学中确实会碰到很多典故,如果运用得当,会帮助我们在教学中烘托重点、灵活阐释理论知识、避免枯燥陈述。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会讲“故事”,而且不加筛选、分析地乱讲一通,那么其结果只是让学生忽视了重点,记住了野史,最终本课内容糊里糊涂,当然就谈不上能力的锻炼、水平的提高。

 在高中教学中,历史科目的内容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这有别于初中历史教学。我们怎样去挖掘深度?怎样让学生分清主次,能够有的放矢?怎样不拖泥带水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是教学中应该“有所为”的事情。而身为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抖些“包袱”,势必会转移学生的视线,而学生真正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到,他们依然是迷惑的。一群迷惑的学生是不会对这些噱头轶闻产生好感的,也许他们会一时觉得新鲜有趣,但是时间久了,老师没有带给他们实质上的东西,他们是会心生厌倦的。而教师原来期望的通过这些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

当然典故在历史教学中中并不是被排斥的,我所说的“有所不为”是指——过多、过滥的典故不要讲,尤其是没有事实依据,与正史相去甚远的故事不要讲或者少讲。更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猎奇心理讲过多的历史人物的私生活与“风流韵事”。因为历史教育不仅有教学的目的,也有育人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而不是象某些娱乐记者一样专门搜集“历史明星”的“八卦新闻”以博大众一笑。喧宾夺主,以次充好——这些方式应该在课堂安排上“有所不为”。

我们不妨重新设计一下上述教师的教学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起到衔接作用,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接下来开始介绍“汉武帝大一统”政策执行的背景,在这个部分,可以穿插一些典故,但应该与即将要介绍的政策有关,不要讲过多的皇帝家事。在介绍“大一统”政策时,不能一笔带过,而应该逐条透彻分析,因为这个部分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配合教学,我们可以运用图片资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五铢钱”,也可以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实行“盐铁专卖”,什么是“察举”和“征召”,什么是“推恩令”,怎样削弱“王国势力”等等。其实这个部分是完全可以引用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典故的,这样会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让学生理解汉武帝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部分完全可以“浓墨重彩”,绝对不能“避重就轻”,所谓“不讲则已,讲则必透”。这个部分大约要20分钟左右。接下来的“王莽改制”是非重点,现在教材已经将其删去,完全不必占用过多时间。接下来“东汉的建立”一目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它与西汉初年的建立情况相比,这样可以加深印象。至于东汉中后期的情况,如“豪强地主势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三目可以综合介绍。如果主次分明,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本课内容是可以学完的,还可有四五分钟剩余时间让教师来对两节课时做一个小结。

如果这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如此安排的话,相信她的课堂教学水平是会上一个台阶的。当然,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来思考,即使您已经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了。

“有为”与“无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容易让人忽视的辩证法,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着做人、做事的智慧和原则。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灵活运用这个辩证法,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多为学生做些“实事”,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学生带着优异的成绩离开校园时,他们会欣慰的回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曾经学到了很多重要的知识,我也提高了思辨的能力,历史会伴随我终身!那时,我们也会为不枉为人师而欣慰。

    (本文20094月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4)

     本文作者:陕西省石泉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胡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