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弄,一个区片名,在原闸北区天潼路福建里那边。在历史上,这曾经是上海华界北市之最。随着市政建设,唐家弄被拆了个精光,啥都不存。当年网上有很多说可惜的文章,还有人为保存唐家弄的一些建筑四处奔波,好像。不过,说管说,拆管拆,轰隆隆几下,房子坍了,再弄法弄法,就成废墟,再来几下,新的建筑就出现了。 我写过一些天潼路的帖子,发过唐家弄的照片,但我始终没写过唐家弄。因为我找不到原先的唐家弄,我也不知道唐家弄作为区片其范围到底在哪里。 新冠疫起,宅在家里,有的是时间,于是寻找唐家弄。这个事情应该是很简单的,只要一看相关的资料就可以知道,但我这个平民百姓要看那些资料好像难度不小。 幸亏有网络,可以搜索些,但不是地图看不清楚,就是资料叙述得太简单。感谢虹口文史馆的一位美女领导,给我了几张比较清楚的老地图,更感谢一位在美国的美女给我一张比较清晰的老地图,正是这张地图证实了我的一些猜想。 这个文章断续写了一两个月,今天基本架子搭成,当然不排除以后的会修订。 我出生在闸北天潼路754弄归仁里。 我家的前门对着唐家弄小菜场,后门开在746弄里。756弄也叫归仁里,隔壁的728弄就是葆青坊了(图一)。 小时候,五十年代,每次我随祖母探亲访友回家,总是对三轮车夫说,到唐家弄归仁里。唐家弄是个方位,归仁里是具体的弄堂。当年,好像不太讲究几号几弄的,大都是说弄堂名字,啥葆青坊,德安里啥的。如果说到天潼路754弄,人家就一定再问,靠近哪里。 打浦桥区片因肇嘉浜上的带浦桥得名,陆家嘴因黄浦江岸一块突出的沙嘴得得名,八仙桥因桥得名,这唐家弄区片应该是因弄得名,但,多年来,我实在不知道正宗的唐家弄在哪里,印象中,只有新唐家弄,南唐家弄等。 前两年,我问一位打小就住在福建北路天潼路口的九旬老人,唐家弄在哪里。没想到他一点隔楞都没打,立即回答说白云寺背后,语气很肯定,但当我进一步问南唐家弄,北唐家弄啥的,他倒说记不清了。 白云寺就在福建路三泰路那边,白云寺背后,那就是后来的天潼路799弄的南部。 上海地方志说,太平天国期间,有唐姓商人来老闸街开设石灰行,并在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处,建造了数间平房,称“唐家弄”。 地方志说的这个位置倒和老人说的吻合。不过,光唐老板的那几间房子是不能成弄的,应该是唐老板房子所在的弄堂叫做唐家弄,地方志的那段话的话义应该是经过压缩的。 让人纳闷的是,这799弄在一些地图中都标为新唐家弄(图三)。 按理,这有着唐老板房子的799弄应该是最早的最老的唐家弄,怎么会成新唐家弄呢?而对面的800弄成了唐家弄,莫非唐老板房子造在800弄? 我查了查一些解放前的地图,发现这地图各有各的说法,除了上述的将814弄标为唐家弄,799弄标为新唐家弄外,还有将814弄和799弄都标成唐家弄(图四),或者将799弄和800弄都标为新唐家弄的(图五)。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唐老板放在战争中所在的唐家弄在哪里呢?是制图者的错误,还是地图的年份不同,才发生名称不一致的情况? 这问题也许查一下当年市政档案就可以明白来龙去脉,可惜的是我看不到那些资料。 花了些时间,我在看了些网上的一些地图和资料后,感觉名称不统一,其原因还是因为历史上这唐家弄的含义在不断的变化,地图制作者根据他的认知来标名称的。 唐家弄含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大致分为三段。 第一段历史,唐家弄初创,那就是1860年前后。 那时北福建路还没有,浙江路也没有,七浦里也没有,也没有老闸桥。 老闸集市只有一条短短的东西向老闸街,兴许还有一条短短的南北向的老街。唐老板在老闸街北面造了房子,老闸街北面应该是菜田,荒地,还有河道,绝对是个农村。 当然,唐老板造房子的地方可能已经有一些平房,也可能后来出现一些平房,这些房子构成的巷子被称为唐家弄。 那为啥不叫王家弄,张家里呢?史料说唐老板的儿子是巡捕捐,也就是收房税的。在当年,中国人还都留着长辫子的那为啥不叫王家弄,张家里呢? 史料说唐老板的儿子是巡捕捐,也就是收房税的。在当年,中国人还都留着长辫子的时候,这收税的巡捕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名气大,于是他住的那条巷子有意无意地被称为唐家弄了。 当年的这唐家弄应该不长,就是在后来的799弄中段,白云寺的背后,和后来成为北福建路的老街平行。 我找不到1860年前后的地图。网上有一张出自1875年的1884年的重出的地图,虽然这地图出版时已经二十多年过去,可在地图上仍然未见唐家弄的名称(图六)。当然没见,不等于没有,只是因为唐家弄初创,规模很小吧。 唐家弄的第二阶段,拓展阶段。 老闸街本来就是个集市,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其他各种原因,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民宅也越来越多。可以推想唐老板房子的周围不断出现新的住宅建筑,唐老板房子所在的弄堂在不断地延伸扩大,不但向西延伸,甚至还延伸到天潼路的北面。 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找到了一张1902年的上海地图(图七),证明了我上述的猜想。 1902年的上海地图上,虽然没有具体的名称,但就位置来说,福建北路西面已经有巷子了。第一条巷子应该就是后来的799弄+马路对面的800弄,它西面的一条弄堂就是后来的819弄+对面的814弄。因为在整个福建路西面的当年只有这两条弄堂能从苏州河边越过东西向的土路一直通到七浦路附近。 地图上虽然没有标名,但可以知道这两条弄堂在当时一定都叫唐家弄。 右边东面一条自然是后来的799弄,里面有唐老板的房子因而被叫唐家弄。马路对面徐园所在的814弄也叫唐家弄?结论是肯定的。 1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有一段对于徐园的介绍:徐园又名双清别墅,为浙丝商徐棣三君之别业。初在老闸唐家弄,虽地只三亩有奇,而花木扶疏,亭台曲折…… 2《闸北区志》大事记的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商董徐棣山在唐家弄营造徐园(又名双清别墅),园内有草堂春宴,寄楼听雨等12处景点,时为沪北一景。 3 徐鸿逵的曾孙徐希博先生在《徐园之兴衰》一文中曾写道:曾祖棣山公……自入商海,过于辛勤,体力日衰。听从一位医友之劝,每日上午问事,下午休闲养生。就在闸北唐家弄购空地三亩余,堆土垒石为山…… 这三条资料都明确无误地说徐园就在唐家弄(814弄)。 那这三个唐家弄有没有可能是泛指呢? 当然有可能,但我想更有可能的是这些弄堂都叫唐家弄。如果当年814弄不是唐家弄的话,那应该会被说成唐家弄西北营造徐园;如果这唐家弄是区片名的话,那至少地方志会相对精确地指出具体位置,而不会三者异口同声,只有814弄也叫唐家弄,三个资料才能高度统一的说在唐家弄造徐园。也有说徐园在西唐家弄,这西唐家弄,北唐家弄等都是后来出现的名称。 另外,当时这里的建筑也不像以后那样密集,市政管理也不如后来那样精细,这两条弄堂也不是相隔很远,完全有可能都称为唐家弄,上面图4已经证明这两条弄堂都叫唐家弄。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这里被划进租界,市政进一步规范,和这两条南北向的唐家弄相连的东西向的弄堂——顺大弄中顺大弄的拓宽,改名为东唐家弄。东唐家弄的出现,这两条唐家弄被截成两段,东面那条弄堂成为799弄和800弄,西面的一条弄堂被截成814弄和819弄,这个情况基本保存到我小时候。 拓宽成东唐家弄后也虽然只有就四米宽,最多走走马车,但却很繁荣。中外地产商在这附近建造许多石库门里弄,还有好多好多商家在这里开业,徐园也成为公众游乐场,此外,戏院,市场,银楼、京广杂货、布庄、茶叶店、漆店、烟杂店、米店、药店、糖果店应有尽有,一时间竟然称为北市华界之最。 此时唐家弄区片应该形成了。其范围,就是天潼路东到福建北路,西到浙江北路的那段路的南北两侧,核心部位就是天潼路南侧的799弄到819弄,北侧的800弄到814弄。 第三阶段 新唐家弄出现,唐老板房子所在的巷子湮灭在新唐家弄里。 1900后年前后,这里有些房子毁了,有些房子危了,不少地方就像现在的拆迁一样,推到重来,新的建筑越来越多。由于是改建拆建,这些新造的建筑群规模都不大。一般的石库门弄堂都说一条直弄堂两边是横弄堂,但唐家弄却往往是横弄堂里是另一个弄堂。弄堂套弄堂,绝对可以和华北大平原上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地道的纵横相比。 799弄的北端几乎全部是后来造的房子。对面的800弄和814弄里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建筑群,啥广式里弄,啥简易的老式石库门,或者单开间的晚期石库门建筑,这些新建的建筑群组成的弄堂,一概被称为新唐家弄,以示于原来的唐家弄有别。 下面是一个资料,1900年之后,这一带新建造的里弄(表一)。
表一 1900年后唐家弄一带新建的里弄 可以看见,时间从1908年,除了800弄以外,新房子集中造在799弄里。整个799弄等于重新拆建,并扩大。就这样,最原始的唐老板房子没了,房子所在的巷子虽然还在,但建筑却是新的了,第一代唐家弄基本都被湮灭在新唐家弄里了,从此史上再无唐老板房子所在的唐家弄。814弄只有新建一处,基本上可以还是唐家弄的原样。 在以后的岁月里那些地图,有的为了存真,将800弄得南端标成新唐家弄,北端依然标唐家里,有的偏向现实,将改扩建的弄堂标为新唐家弄,还有的干脆将第一代的弄堂叫做老唐家弄。地图制作者的认知不一,地图上的标称便不一。就是1946年和1949年的地图,同一条弄堂有着不同的名称(图八、图九)。 图九 1949年百业指南 请注意,就以799弄而言,站在历史的角度,这就是唐家弄,最原始的唐家弄,1946年的地图干脆称为唐家街,站在建筑的年份来说,这弄堂的建筑最新。 事情至此,纳闷多年的疑惑终于得释。最原始的唐家弄早就湮灭在新唐家弄里了。 到了解放后,为了市政管理的需要,天潼路两侧的唐家弄,无论新旧,分为北唐家弄和南唐家弄两块,而南唐还有分为两块,南一和南二。现在的地图上只有编码,没有弄堂名了。 顺便说说东唐家弄和天潼路。 我几年前过一个想法,那就是东唐家弄不是天潼路,两者虽然都和河南北路相通,但东唐家弄的出口在北,天潼路的出口在南(图十)。 到了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东唐家弄拓宽,一直向东,在江西北路那边和天潼路连通,江西北路到河南北路之间的天潼路便成了南天潼路(图十一)。 我的这个想法好像不少人已经采纳,今天我要说的是天潼路754弄到山西北路之间的一排街面房子。 当年我住754弄归仁里,它在天潼路出口的西边是756号,东边是一个公共厕所,接着就是748A,746A等号码,这些A号的建筑一直向东延伸到山西北路那边(图十二)。 这A牌房是相当晚出的建筑,时间大约在1946年到1949年间建成的,因为在46年的地图上,这里还是空地(图十一)。 所以有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当年的的东唐家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此处正好是一处空地。 上文已经说过,顺大弄是穿越唐家弄的一条东西向的土路小巷,周边还有不少河浜水塘。那时还没有浙江路桥,也没浙江路,这顺大弄西面就到一条河浜边为止,向东却弯弯曲曲,断断续续的。 随着顺大弄南北两侧的建筑渐多,市面渐兴,这顺大弄渐渐地规范,渐渐地城市化,最后拓展为东唐家弄。所以叫东唐家弄,猜想因为其向西是不通的,向东可以通到北河南路那边。另外就其主体而言也在这诸多的唐家弄的东面。称弄而不称路,因为这条巷子还是很窄,只有四米来宽,只能走马车,还是属于小巷级别,虽然两边还拆了一些房子。 改成东唐家弄后,其路还是很不正规的,北福建路过去一点,还有空地,北河南那边还有空地。到了30年前后,东唐家弄两侧的建筑日益增多,葆青坊,泰安里,怡如里等先后建成。没几年,天潼路向西延伸,去弯就直,终于东唐家弄称为了西端的天潼路,而原本天潼路的西端成了南天潼路。 到四十年代的后期,原先归仁里那里的一块空地建了一排A牌房子。网上流传很久的天潼路的鸡鸭血汤就是出现在这748A处的店里,这老板叫阿胡子。小时候,我们常见他家在边门口洗鸭肠鸡肠啥的。 唐家弄没有了,慎余里没有了,那年我独自行走在那里,那些广式里弄的痕迹,那些简易的晚期石库门的残垣让人嘘唏不已。 残垣漏屋情未销,自将辨认认前朝。东风还须与郎便,铜雀春深报二乔。 下面是一些我寻访唐家弄的一些照片。 来源:“夏雨闲谭”公众号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