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言:能自知者,而后知人

 qwerty6838 2020-04-14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鬼谷子》

了解别人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真正了解别人,彼此之间感情自然和睦,就像比目鱼并行一样形影不离。掌握他人形象,如光与影相随,观察对方言辞,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磁石吸引铁针,舌头舔食烤熟的排骨一样。与人相交也不在深厚,只要方式得法对方就会很快地向我敞开情怀。这其中的关系,就像阴与阳、圆形和方形一样有一定的规则。

在对方迹象尚未出现之前,用圆通、灵活的方法去引导对方;当对方形迹已经出现时,就用一定的原则去衡量他。进退左右等各种行动都应按这种法则去掌握。如果不能自己确定下来,制定一些考察人的准则,就不能很好地管理人才,统治别人,处理事情就会笨拙,运用的技巧就会不够,这就叫做“沉迷于感情迷失正道”。

只有先严格审定自己,确定好一种考察他人的准则制度,而后才能统治他人而无形无迹。在管理上施用谋略,使人们根本看不见整个制度的所在,未见其门却又自然地进入这扇门,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在这一段里,鬼谷子谈知人与知己的关系。鬼谷子说:“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意思是,通过反应探得对方真意,先决条件是首先知己。这与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一样的意思。因为在你探得别人实情时,对方的强弱、虚实、众寡等情况,都是相对着己方而言的。所以,必须要先知己才能知人。

强弱、虚实、众寡,这些都是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强弱都是通过比较才能显现出来。有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远远看到了一只大老虎慢慢地向他们逼近。其中一个就赶紧从背包里拿出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另一个急得要命,就骂说:“你在搞什么啊!就算换了鞋子也跑不过老虎啊!”换鞋子的那个人就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人当然跑不过老虎,但在逃生这个问题上,换鞋的人不需要和老虎去比较。

鬼谷子这里说“自知而后知人也”,这个“后”字,只是逻辑上的先后,并不是时间的先后。意思是要反过来通过了解自己,去了解对方。其实,按照鬼谷子“反应”这一篇的精神来说,这句话还涵着另一层意思,即“知人而后自知也”。也就是说,想要了解自己,那就要反过来先去了解别人。如果对别人的情况不清楚,那自己的虚实、强弱等情况,也就没有了意义。

可见,知人和知己,是一对互为前提的关系。所以鬼谷子说:“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这个“相知”,不是己方与对方彼此相知,而是指“知己”和“知人”的关系而言。从知己与知人的关系来说,两者就如同比目鱼一样。比目鱼的两只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一侧,可以随时察知到对方。“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是同样的意思。有光就会有影,知己和知人就像光和影的关系一样。见到光就会看到影,见到影也就看到了光。同样,知己就可以知人,知人也可以知己。

“若比目之鱼”、“若光之与影”,这是鬼谷子对知己和知人关系的两个比喻。这两个比喻用得非常形象和恰当。那么,这个关系原则运用在考察对方言辞上,会有什么效果呢?鬼谷子同样用了两个形象而且恰当的比喻。鬼谷子说:“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其察言也不失”,是说考察对方的言辞而没有遗漏。“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这是两个比喻,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意思是,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对人我两方面的情况,却掌握的非常迅速和准确。这都是在说知己知彼的关系原则,在运用上的效果。

想要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审定别人,先要审定自己,掌握了别人而别人还未觉察才是最高的手段。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掌握全面的人,才能真正制胜别人。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