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阳病三禁,治少阳病者切记!

 神秘的侠客d83f 2020-04-15

中医学苑

阳明之热已入府者,不他传矣。若犹在经,而未入于府者,仍可传于少阳。而少阳确实之部位,又须详为辨析也。夫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少阳也。少阳外与太阳相并则寒,内与阳明相并则热,是以少阳有病而寒热往来也。

由此而论,则传经之次第,当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而《内经》竟谓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者何也?

盖他手、足同名之经各有界限,独少阳主膜,人身之膜无不相通。膜有连于太阳者,皮肤下腠理之白膜也;膜有连于阳明者,肥肉瘦肉间之膜也,此为手少阳经以三焦为府者也(三焦亦是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又两胁之下皆板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为足少阳之膜,以胆为府者也。由此知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手少阳也;传经在阳明之后者,足少阳也。太阳传阳明原自手少阳经过,而《伤寒论》未言及者,以其重足经不重手经也。总之,手、足少阳之膜原相联络,即手、足少阳之气化原相贯通,是以《内经》谓少阳为游部(游部者,谓其中气化自手经至足经,自足经至手经,游行无定也)。更由此知所谓与太阳相并者,为手少阳腠理之膜也;与阳明相并者,为足少阳板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并也。能明乎此,则可与论少阳篇之病矣。

《伤寒论》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唐容川曰:少阳是三焦,肾系命门之中,水中之阳,故曰少阳。从肾系达肝系而与胆通,水中之阳上生肝木,是为春生之阳,故曰少阳胆,寄于肝秉风化而生火,故又为风火之主。若少阳三焦与胆皆不病,则风火清畅,生阳条达,人自不知不觉也。设病少阳胆木之火,则火从膜中上入胃口,而为口苦,咽干。设病少阳胆木之风,则风从膜中上走空窍,入目系合肝脉,肝脉贯脑入目,胆经与之合,则风火相煽而发目眩。眩者旋转不定,如春夏之旋风,乃风中有郁火之气也。此少阳胆经自致之病。仲景以此提纲,既见胆中风火之气化,又见三焦膜隔之道路,凡少阳与各经相通之理,欲人从此会通之矣。

《伤寒论》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张拱端曰:手、足少阳经脉均入耳中,耳内海底之鼓膜,为闻声之先受。风邪由经脉壅塞于鼓膜之下,外声不能由鼓膜传于司听神经,故两耳无所闻。又手、足少阳经脉交会于目锐眦,故目赤,此亦少阳风火循经脉而上走空窍之病也。胸中满而烦者,则又是邪在少阳三焦之府也。上焦之膜,由膈上循腔子而为胸中,达心肺而生心包,故胸中满而烦者,满烦是火气在上焦膜孔府中,不在胃管中,故不可吐下。悸者,心包病也;惊者,肝病也。心包属手厥阴,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肝属足厥阴,与足少阳胆相表里。且包络为三焦所归结,肝为胆所寄附。故少阳三焦胆有病,因误吐下,虚其里之正气,则少阳之邪,可内入于主厥阴之心包、肝而为悸惊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按:此节所言之证,乃少阳病之偏于热者也,弦细固为少阳之脉。观提纲中谆谆以胃和、胃不和为重要之点,想自阳明传少阳时,其外感之热仍有一半入府,而非尽传于少阳,脉虽弦细,重按必然甚实,此原当为少阳、阳明合病也。愚遇此等证脉时,恒将柴胡汤方中药味减半(惟人参与甘草不减),外加生石膏一两,知母五钱(此为白虎加人参汤与小柴胡汤各用一半),则少阳之病可解,其胃中之热亦可尽清,而不至有胃不和之虞矣。此为少阳病汗、吐、下三禁,治少阳病者当切记之。

张锡纯医学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