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锡纯论少阳病

 秦楚古方 2021-11-29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张锡纯论少阳病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43篇原创文章


张锡纯关于少阳篇的论述,甚为精详,尤其是对于手足少阳经的辨析、三焦的辨析很有特点。根据张锡纯伤寒论讲义,其中很多观点散落在少阳提纲、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三阳合并的章节中。本文先就少阳提纲篇进行整理。待将少阳篇目整理完毕后,再试图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诠释。

少阳传经及部位

张锡纯解伤寒,广泛搜集古今伤寒家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创见,尤其对于脏腑辨证的论述,多结合脏腑的实质性部位进行论述,体现出衷中参西的学术特色。 

张锡纯认为,阳明之热,如入阳明府者,不再复传。如果仍停留在经而未入阳明之府,(关于经府的概念,待后系统解析)仍可传于少阳。

关于少阳部位,张锡纯认为,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这个观点与胡希恕、曹颖甫的观点一致。因介于二者之间,少阳外与太阳相并则寒,内与阳明相并则热,所以少阳病呈现出寒热往来的特点。

传经之次第,当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但《内经》: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除少阳经之外,其他手、足同名之经各有界限,唯独少阳主膜,人身之膜无不相通。少阳之膜一是由皮肤下腠理白膜与太阳经相联系。二是以肥肉、瘦肉间之间膜与阳明相联系。以手足少阳经来看,手少阳经以三焦为府(三焦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另两胁之下皆板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为足少阳之膜以胆为府。

由此可见于太阳、阳明之间为,手少阳;传经在阳明之后者,为足少阳。太阳传阳明原自手少阳经过,而《伤寒论》没有明文言及,是因为伤寒论重足经,不重于论述手经的缘故。

总之,手、足少阳之膜原相联系,即手、足少阳之气化原相贯通,是以《内经》谓少阳为游部(游部者,谓其中气化自手经至足经,自足经至手经游行无定也),更由此知所谓与太阳相并者,为手少阳腠理之膜也,与阳明相并者,为足少阳板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并。

按:张锡纯说伤寒论不重于手少阳经,是因为手少阳经病常合与太阳发病,所以伤寒论于太阳篇详尽论述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方剂,以论手太阳三焦之病,所以在少阳篇独重于论述足少阳病。

少阳病提纲

《伤寒论》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唐容川曰∶少阳是三焦,肾系命门之中,水中之阳,故曰少阳。从肾系达肝系而与通,水中之阻上生肝木,是为春生之阳,故曰少阳胆,寄于肝秉风化而生火,故又为风火主,若少阳三焦与胆皆不病,则风火清畅,生阳条达,人自不知不觉也。

设病少阳胆木之火,则火从膜中上入胃口,而为口苦、咽干。设病少阳胆木之风,则风从膜中上走空窍,入目系合肝脉,肝脉贯脑入目,胆经与之合,则风火相煽而发目眩(眩者旋转不定,如春夏之旋风,乃风中有郁火之气也。

此少阳胆经自致之病,以此提纲,既见胆中风火之气化又见三焦膜膈之道路,凡少阳与各经相通之理,欲人从此会通之矣。

按:张锡纯少阳提纲篇指明少阳病发病为足少阳胆火上逆而出现口苦咽干症状。曹颖甫曰:少阳一经,不能独病,其端常合于阳明。因胃底原有胆汁,胃气逆,则胃底胆汁上冒而口苦,胆火上烧胃管,故咽干。胃热合胆火上熏于脑,故目眩。

关于目眩,张锡纯认为是旋转不定。而曹颖甫在伤寒发微举目眩为病人视人异常变形之状:“来者面目悉如垂死之状”。

少阳汗吐下三禁

《伤寒论》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张拱端曰∶手、足少阳经脉均入耳中,耳内海底之鼓膜,为闻声之先受,风邪由经胶壅塞于鼓膜之下,外声不能由鼓膜传于司听神经,故两耳无所闻。又手、足少阳经脉交会目锐眦故目赤,此亦少阳风火循经脉而上走空窍之病也。

胸中满而烦者,则又是邪在少阳三焦之府也。上焦之膜,由膈上循腔子而为胸中,达心肺而生心包,故胸中满而烦,满烦是火气在上焦膜孔府中,不在胃管中,故不可吐下。

悸者心包病也惊者肝病也,心包属手厥阴,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肝属足厥阴,与足少阳胆相表里,且包络为三焦所归结,肝为胆所寄附,故少阳三焦胆有病,因误吐下,虚其里之正气,则少阳之邪,可内入于主厥阴之心包、肝而为悸惊也。

按:张锡纯以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解析少阳耳聋目赤。又以三焦部位及脏腑论及胸中烦不可吐下。吐下则虚其正气,而导致少阳邪入厥阴(厥阴心包而悸,人厥阴肝而惊),以少阳与厥阴的表里关系,指出了吐下的病邪传变。

关于不可吐下,曹颖甫伤寒发微论述可以与此互参,胸中烦满为胆火上逆所致,胸中满,非太阳病之水气在隔上,所以不可以吐去邪。烦非胃中燥实,故不可下。如若吐,则虚其津液,脉必代而心悸,为炙甘草汤证;如若下则胆汁虚于下,则怯懦多恐,为柴胡龙骨牡蛎汤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此节所言之证,乃少阳病之偏于热者也。弦细,固为少阳之脉,观提纲中谆谆以胃和、胃不和为重要之点,想自阳明传少阳时,其外感之热仍有一半入府,而非尽传于少阳。脉虽弦细,重按必然甚实,此原当为少阳、阳明合病也。

小柴胡白虎人参各半汤。张锡纯认为,如遇少阳阳明合病,应将柴胡汤方中药味减半(人参与甘草不减),外加生石膏一两,知母五钱(此为白虎加人参汤与小柴胡汤各用一半),则少阳之病可解,其胃中之热亦可尽清,而不至有胃不和之虞

按:关于本条之脉弦,曹颖甫伤寒发微论述甚详。认为本条脉弦细为无水气之脉,为少阳自病,不在手少阳三焦而在足少阳胆,与阳明相系,胆汁上逆而热冲头部而致头疼,其部位在厥上。病指出少阳发热不同于太阳发热之有恶寒,不同于阳明发热之多汗,介于二者之间。

所以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损其津液而成阳明病。但因少阳之证虽常合与阳明,但终究非阳性之胃家实,所以有津液还入胃中而病愈,若胃不和则成阳明病,或成炙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等。

关注秦楚古方 | 守护人人健康

扫描二维码咨询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