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一省只能有一所大学”,陕西为何能有两所?

 skysun000001 2020-04-16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颁布了“整顿书院,改设学堂”政策,其中有“着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的要求,并要各地督抚“切实通饬,认真举办”。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每个省只能建立一所大学堂,本省其余州县不能再建立大学堂,如山西省1902年在太原建立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

甘肃省1903年在兰州建立甘肃大学堂(不久改名为“甘肃文高等学堂”)。

甘肃文高等学堂

当时担任陕西巡抚的李绍棻随即奏请筹建陕西大学堂,1902年,陕西大学堂建立。但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陕西省还获准在西安城外的三原县建立了一所大学堂,也就是说,陕西省同时建立了两所大学堂。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明清以来陕西省长期积淀形成的教育格局说起。

 清朝时期的西安府,三原县和泾阳县均在西安城北边

清末,陕甘两省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陕西,如著名的陕甘四大书院(关中书院、皋兰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甘肃仅一家,即皋兰书院,其余三家均在陕西。

一般而言,历朝历代各地省城的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省城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是省内其他州县所不能比肩的。但由于历史原因,明清以来,陕西的优质教育资源均集中在古城西安旁边的咸阳地区(在清朝时属西安府管辖)。清末,陕西五大著名书院(关中书院、宏道书院、正谊书院、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只有“关中书院”在西安城内,其余四家书院均在城外,如宏道书院、正谊书院在西安城北边的三原县,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在西安城北边的泾阳县。


宏道书院、正谊书院、味经书院、崇实书院这四大书院,均是清末陕西教育界的佼佼者,且特色鲜明,各有所长。据民国年间修订的《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宏道书院创办历史最久,味经书院科举中式最多,崇实书院讲授西学最早”正谊书院专讲闽洛义理之学等,均闻名全省,享誉西北。”
 
 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历史悠久,创办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初名“弘道书院”,后在清乾隆时期,因避乾隆皇帝讳而改名“宏道书院”,院址在三原县北城永清坊。宏道书院是西北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美誉,陕甘学政即常年驻扎于此。

 于右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入学三原宏道书院

味经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泾阳县城内姚家巷。从创建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21年间,中进士18人,举人72人,其他登科者22人,“以教学质量之高和培育人才之多闻名陕甘两省”,是当时陕甘地区当之无愧的一流名校。

崇实书院,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位于泾阳县城内陕甘味经书院东侧”。崇实书院的前身是味经书院的时务斋,后独立并定名为“崇实书院”,因其教学内容注重“格致、英文、算术、工艺制造”等西艺,并有“城郊南北二桑园作为教学实验场地”,因此说,该校的西学相比较于陕甘其他书院是较为全面的,也是最早的。据记载,该书院“不仅是陕西以至西北地区一所最早学习外国语的学校,也是一所最早讲授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这些均是咸阳地区设立大学堂的独特优势。

 正谊书院

应当提及的是,正谊书院创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办学宗旨,故名“正谊”,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正谊书院不为所动,“仍研习理学”,直到1948年停办,是“陕西省保留到最后的一所有名的书院”。

此外,也由于当时的陕西学政署衙设在三原,故而时任学政的沈卫奏请将三原的宏道书院改建为宏道大学堂。沈卫在奏疏中说到,“关中人文质朴、风气未开,因地制宜,有未便尽拘成格者,现拟将味经、崇实两书院暂行停办,而以所有款项、书籍归并宏道,请援江苏学臣所管南菁书院成案,改名为宏道大学堂”,“藉三书院固有之资,为一学堂扩充之助,分之见少,就陕省目前人力物力而言,亦只可如此办理”。

1902年,宏道大学堂获准开办。因此,陕西省实际上在同一时期比周边省份多建了一所大学堂。“宏道大学堂”即是以三原的宏道书院为主体,合并周边的味经书院、崇实书院而来的,是“当时陕西和西北地区惟一的工科大学,也是本地创建最早的高等学校”。
 

今天的宏道大学堂


然而,到了第二年,情况发生了点变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公布的大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大学堂应分为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医、农、工、商等八科,大学堂的设立至少应有三科,而宏道大学堂不具备设立三科的条件,即“名实不符”。这样一来,宏道大学堂只能更名为“宏道高等学堂”,同年,甘肃大学堂也更名为“甘肃文高等学堂”。1905年,陕西大学堂也改称为“陕西高等学堂”。高等学堂的主要是以大学预备科为宗旨,其实就是今天的高中。

由于宏道高等学堂是三所书院合体而成,因此初创时的经费是8600两,包含了原来三个书院划归的年经费5800两,加上新筹息金800两,以及增拨的2000两”,后经费增至9800两。学堂的藏书主要也由三所书院固有的藏书为基础,后又多方索购,主要从上海、日本东京等地购买图书资料。除了赴日购买图书资料外,还有采购各种教学设备和机器等。学堂还并曾“拟办织、染、窑三业”,后因故“实办染织、窑业二科,修业期限五年”。

吴宓

1906年,陕西泾阳县吴家西院的13岁少年吴宓进入宏道高等学堂预科班,学习国文、英文、数理化等,预科毕业后,赴省城西安参加北京外务部游美肄业馆(后改称清华学堂)的留美考试,在西安以省级考试第一名成绩被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精彩的一生。

由此也不难看出,宏道高等学堂作为当时西北地区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学质量是一流的。此外,少年吴宓能够进入宏道高等学堂预科班一方面肯定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另一方面也和他的家族影响力密不可分,泾阳吴氏家族在清末已经是西北首屈一指的富商大户了,吴宓的堂伯母即是《那年花开月正圆》上的吴家女主人陕西首富周莹,即吴宓是周莹丈夫吴聘的族侄。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中的周莹

近代的地方书院或学堂大部分虽是官办,但也接受乡绅富户资助,吴氏家族一面经商积聚财富,一面兴办水利教育,也资助周边的书院和学堂。约在同时期,入学宏道高等学堂还有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杜斌丞(1907级),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1905年从宏道高等学堂获官费留学日本),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长张奚若(1907级)等。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陕西巡抚恩寿奏请将宏道高等学堂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清政府予以批准。至此,宏道高等学堂前后共办学八年,即开办了八年高等教育,为陕西和西北培养了大批早期的农林水牧、纺织制革、土木建筑、化学染织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宏道高等学堂的起落在近代陕西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在清末一直与省城的陕西高等学堂旗鼓相当,这种县城与省城在高等教育领域平分秋色的格局,在后来的陕西高教领域又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再现。
 
陕西省现在的3所985高校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均在西安市区,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在西安西边的杨凌地区,该地在清朝时属武功县,至今仍是县城规模。应说明的是,后者也是由周边的7所教学、科研单位合并而来,其前身之一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一度是陕西省唯一的公立高等院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置图

看来,历史上陕西教育存在感并不弱。得益于厚重的历史积淀,陕西拥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咸阳党史资料集》,1987年版。
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安文史资料》(第14辑),1988年12月。
陕西省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 教育志》,三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阳市志》,三秦出版社,2001年12月。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三原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0年10月。
泾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泾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1年8月。
张征主编:《三原书院人物》,三秦出版社,2014年12月。
任士英主编:《学林风景 20世纪国学大师档遴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