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原城北这个不显眼的河边,曾经出过陕西仅有的两个大明状元

 云水终南 2023-09-17 发布于陕西

如果说你在清朝是一个“童生”,参加西安府的“府试”,要过渭河跑到三原城去,你信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这是事实,因为当时的陕西四大书院之一、被称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的弘道书院,就在这里。

因为这个原因,陕西的省学衙署就设三原。

看看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近代的名人: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

要知道当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

而现在,我就站在弘道书院的大门前。

一时之间,我有些错愕:我是来看龙桥的,怎么就到了弘道书院?

门口有全国文保、省市文保的碑,没有错,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弘道书院。

不过,文保碑上写的都是“宏道书院”,这也没有错,最初当过明嘉靖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和国土资源部部长)的王恕和他的儿子王承裕创办的时候,叫做弘道书院。

乾隆年间避乾隆皇帝的讳,才改为“宏道书院”。

当年书院建成后,王恕将其从政50年来所搜购的经典及历代名家著作5000多卷移置于宏道考、经二堂及其耳房,以供师生们研读。

当时的宏道书院是西北最高学府,影响很大。到了清代,陕甘总督年羹尧呈准清廷将陕西的最高教育机构学台,由西安迁到三原县来办公,三原县成为陕西省的教育中心。

宏道书院生员除覆盖陕西全省外,甘肃次之,最远辐射到新疆,清道光、咸丰两朝宏道书院乡试题名者就有迪化(乌鲁木齐)、昌吉学子。

后来历代建设,戊戌(1898)变法运动中,书院改为宏道大学堂。

这里有个冷知识:戊戌政变中唯一没被废除的新政措施是设立大学堂当时每个省只能建立一所大学堂,但是陕西省同时建立了两所大学堂,其一就是以宏道书院为主的宏道高等大学堂

看来,陕西高校多高教力量雄厚,是有历史的。

现在的宏道书院并不向外开放,我在门口刚好有关部门考察,大门开着,打个招呼,我就蹭了进去。

现在的建筑物是日本式建筑。宣统二年(1910)宏道高等学堂改为宏道工业学堂,设织染、窑业(后停开)两科。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但是宏道高等学堂是由三所书院(还有正谊书院和味经书院)合体而成,因此经费比较充足,又从上海、日本东京等地购买图书资料,采购各种教学设备和机器。

当时学校的教学楼、实习工厂亦为日本人设计,还请了日本教习。

相比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日本式的大楼,在当时算是比较现代的。

从外面看,这座教学楼的主体是“U”形两层,主楼中间,两边侧楼伸出,全是用青砖砌就,就是粗大的柱子也是用青石箍的,不过门口过门石都是用青石条铺就,地上用正方青石铺着。

整体看,以素青色为主,素雅大气。不过这里的房间基本都是空的,穿过大楼,对面一面墙上都是镶嵌的碑石。

仔细辨认一下,大多是历代重修的记事。

民国二年(1913)这里又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改为陕西省第三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陕西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增设土木、应用化学两科,后又增设水利、制革两科。

解放后,土木、应用化学、制革先后停开,1951年撤除染织科,部分人员物力充实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同年,改为专业单一的陕西省水利学校,1958年迁往武功并入陕西省武功水利学校。

看来陕西很多高校和这里都有渊源。

三原县后来在这里先后创办三原农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现在原校址大部分为三原北城中学所使用,这里只剩下这1910年所建教学楼作为文物了。

这么说来,宏道书院创办500多年以来,从未停止过办学,连续办学时间之长,为全国少有。

站在学校大门口,嵯峨北望,清水南临,我想起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先贤:

明《陕西通志》主编马理,明弘治状元、秦腔剧奠基人康海,明代正德状元、礼部侍郎吕楠,明户部郎中、直隶保定知府、不畏权贵的秦伟,力折权贵、被廷杖致死的吏科给事中张原,斗不法皇亲、遭廷杖死于阙下河南巡抚雒昂,一代名臣、吏部、工部尚书温纯……

三原明清进士及第者达138人,在陕西乃至西北各县中应属佼佼者,但138人中大部分出自宏道书院。

到了近代,1905年陕西官费派遣留日学生30名,其中宏道高等学堂占15名,宏道学堂学子先后共有38人参加了同盟会,其中于右任、徐朗西、茹欲立、邹炳炎、李之鼎、宋元恺、柏筱余、高明德(又明)、董毓秀等成为中国和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和中坚。

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著名秦腔剧作家、西安易俗社创始人范紫东、高培支,建国初期教育部长张奚若,革命教育家杜斌丞、王援金,著名学者吴宓……

这些都是在陕西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人物,更不必说为新中国纺织、城建、水利、轻工业方面培育的人才了。

旁边的三原北城中学,今天是周六,但是学校门口还是停放着很多自行车电动车,孩子们仍旧在辛苦的读书。

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上面那些赫赫有名的人都是他们的“校友”。

他们是有压力的,也因为上面那些赫赫有名的人都是他们的“校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