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

 文山书院 2012-10-26

【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

--------------------------------------------------------------------------------

发布时间: 2011-12-20   

    宏道书院,创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城。弘治六年(1493),邑人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官19任,性刚直,弘治朝第一名臣)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因病回故里。这时,向他求学者甚众。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宏道书院建成后,一边搞教学,一边搞学术,并以学术成果指导教学,使其成为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发祥地,且影响深远。

    宏道书院是我国明清时期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其历史地位之高、教育覆盖面之广、连续办学时间之长、学术成果之大、培养人才之多品位之高、社会贡献之大,独居西北,闻名全国,实为陕西之骄傲。

    宏道书院缘起

   宏道书院,创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三原县城北城。弘治六年(1493),邑人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官19任,性刚直,弘治朝第一名臣)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因病回故里。这时,向他求学者甚众。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

    书院占地20多亩,座北向南,临街是巍然壮观的门楼,大门题“仰高”,二门曰“恭敬”,取意为学在于居敬穷理,仰高登峰。“仰高”门与“恭敬”门之间植有梓树,象征着培育英才。“恭敬”门内分中、东、西三个院落:中院之门名“中立”,正面为宏道堂,堂东为庖厨,堂西为库房;接下来为考经堂;之后再为春光亭;亭子两侧,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宏道、考经二堂系教学与研讨经典的主体建筑,堂前植松柏与竹,期勉学生进德修业有如经冬不凋的松、柏,刚直不屈的青竹。亭、轩及明月庵旁广植牡丹、菊、梅等花卉,可资诸生课余观赏。东西二个院落各建校舍十一间,东曰“逊志”,西曰“省身”,为学生休息处所。后院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额题“卧云”,山房之门额题“立雪”。整个书院花木葱郁,建筑坚固,雕刻细致,绘画朴素,取名“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过往

    书院建成后,王恕将其从政50年来所搜购的经典及历代名家著作5000多卷移置于宏道考、经二堂及其耳房,以供师生们研读。宏道书院成为西北最高学府,为西北士林所景仰,慕名而来求学者众多,影响很大。到了清代,陕甘总督年羹尧特专折呈准清廷将陕西学台从西安迁至三原。陕省历任学政均对三原大力支持,且亲自督导与课考。道光十年(1830),陕西省督学周子桢重修书院。道光二十三年(1842)学政沈兆霖倡捐巨款为书院扩建东斋号舍40间,并对校舍进行整修。使宏道书院成为西北学士深造的地方,生员除覆盖陕南、陕北、关中陕西全省外,甘肃次之,最远辐射到新疆,清道光、咸丰两朝宏道书院乡试题名者就有迪化(乌鲁木齐),昌吉学子。

    同治十二年(1873)陕督学许振椲又筹集资金对书院堂榭房舍全面整修一新。翌年(1874)陕督学吴大澂为振兴陕西省学风特给宏道书院全体师生增拨膏火经费。戊戌(1898)变法运动中,书院改为宏道大学堂。

    光绪十九年(1893)后,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倡导新学,使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得到广泛宣传,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所以人称其为“西北革命熔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推行新政,改宏道书院为宏道高等大学堂,并将泾阳味经、崇实两书院并入。宣统二年(1910)改为宏道工业学堂,设织染、窑业(后停开)两科。派员赴日本请教习,购机器,教学楼、实习工厂亦为日本人设计。民国二年(1913)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改为陕西省第三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陕西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增设土木、应用化学两科,1944年又增设水利、制革两科。1948年时,全校共15班,学生达464名,专任教员57人。其规模十分可观。

解放后,土木、应用化学、制革先后停开,1951年撤除染织科,部分人员物力充实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同时,也为咸阳纺织学校的创办提供了不少条件。同年,改为专业单一的陕西省水利学校,1958年迁往武功并入陕西省武功水利学校。之后,三原县在这里先后创办三原农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现在原校址大部分为陕西省重点高中三原北城中学所使用,其中1910年所建教学楼作为文物予以保护并供人们参观。宏道自创办以来,历时500多年,从未停止过办学,其连续办学时间之长,为全国少有。  

发扬关中理学

    宏道书院建成后,一边搞教学,一边搞学术,并以学术成果指导教学,使其成为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发祥地,且影响深远。它的创始人王恕、王承裕及学子马理、吕楠等在继承北宋张载关中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黄宗义(黎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云:“关学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以学问者。故端毅(王恕)、康禧(王承裕)、溪田(马理)为三原之学”。

    三原学派在“气与理”、“知与行”等问题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关学的哲学思想。在“气与理”问题上,承认“气”是客观物质的独立存在,“理”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气”是“理”的认识对象,并隐约窥见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将“知”落实在对实体事物规律的认识上,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王恕在《宏道书院箴》中说“匪徒知之,尤贵力行”,强调把知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出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相统一的境界,从而做到“为理以改其知,反躬以践其行”。

    三原学派在发展关学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为人处世“崇实黜虚,注重气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宏道书院在教学上继承和发扬关中理学“崇实尚信,经世治国”,“学贵于有用”,“标守儒学,躬行礼教”的传统学风,实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方法,并依据朱熹所办白鹿洞书院之《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对学习、品行、纪律、考核等都有严格规定,要求学子做到“体之以修身,推之以弘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学子们又深受三原学派影响,明以来三原出仕的官员和学者无不为国忧民,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崇实务本,时人有言赞曰:“居则岳屹,动则雷击,三原辈出忠良”。

    培养英才济济

   宏道书院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难以详计的人才,其中出类拔萃者颇多。陕西明清“四大书院”,在明一代,实际上只有宏道一家,因为西安关中书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明代只存在了35年,故明代西北名士,多出自宏道。如明代著名学者,持正义坚贞不悔,举贤能彰显风节的明吏部稽勋、考功、文选司主事,明《陕西通志》主编马理;明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秦腔剧奠基人康海;明代著名学者、明正德三年(1508)状元、翰林院修撰、礼部侍郎吕楠;户部主事、员外、郎中、直隶保定知府、山西副使、参政,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的秦伟;力折权贵,冒犯天颜,直谏忠言,被廷杖致死的吏科给事中张原;斗不法皇亲,遭廷杖死于阙下,“直声震朝纲”的河南巡抚雒昂;一代名臣、吏部、工部尚书温纯等,枚不胜举。

    到了清代,从宏道肄业而于朝野任职者更多,如三原王弘祚、梁世勋,高陵白遇道,礼泉宋伯鲁等,均属时之名士。三原明清进士及第者达138人,在陕西乃至西北各县中应属佼佼者,但138人中大部分出自宏道书院。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倡导新学,宣传民主科学,使不少学子成为民主革命的鼓吹者和力行者。1905年陕西官费派遣留日学生30名,其中宏道高等学堂占15名,适值孙中山在日本组织革命力量,成立同盟会,这些学子大部分参加了同盟会。宏道学堂学子先后共有38人参加了同盟会,其中于右任、徐朗西、茹欲立、邹炳炎、李之鼎、宋元恺、柏筱余、高明德(又明)、董毓秀等成为中国和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和中坚。

    在近、现代历史上,宏道学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舞台上者,比比皆是,如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诗人、最具声望的报人、教育家、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水利教育家、“关中八惠”陕南陕北“四惠”倡建者、近代科学治黄的开拓者、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老同盟会员、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著名秦腔剧作家、西安易俗社创始人范紫东、高培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名者、建国初期教育部长张奚若,革命教育家杜斌丞、王援金,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红学家吴宓等。宏道书院还为陕西及西北培养了大批纺织、土木建筑、水利、化学、制革方面的人才。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陕西及西北纺织、城建、水利、轻工业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不少出自于宏道。

    宏道不愧为我国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