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创新与成功之门的钥匙——精诚(第三章 精诚之道)

 至善哲论 2020-04-18

一、“道”的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道”,很多人认为它是万事万物变化的轨迹、规律,也有的人认为它是那个最初的、引出万物的、最根本的存在,甚至有人将它神秘化,说它是独立于存在神秘而无法言状的炁。然而这些都不是它的本义。

“道,金文为(行,四通的大路)+(首,代表观察、思考、选择)+(止,行走),有的金文加“又”(抓),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有的金文则加“又”加“爪”,同时加“曰”(说明),表示领路者且牵且讲,帮助迷路者弄清方向。” ——《象形字典》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

从文字本义的角度,“道”的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通过引申也可以表示存在、规律、本源。

所谓“精诚之道”就是能够实现“精诚”的道路,也是能够结出精诚之果的道路。

二、认知与万物之道

对自然的真实情状的探究是人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其结果也必然超不脱人的认知范围。

也许世界不是以过程的方式存在的,但人能感知的世界是以过程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类的世界是以过程存在的。也许这个世界并不需要一个目的,但人的觉悟是有目的的,所以人类的世界必然包含着实现的途径。

下面主要从人体神经系统入手,来阐述“万物之道”。

人体神经系统感知人体内外的变化,并对因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信息进行传递、加工(认知是神经系统信息加工的结果),进而调控人体各器官、各系统,使之做出适应这种变化或为达成某种目的的行为。

基于这一过程,下面通过如下三点展开对“认知与万物之道”的论述。

1、感知的直接性、真实性、局限性,及人认知的延长、扩展

1)感知的直接性、真实性

人体神经系统是以人体为界的,并未超出人体而存在,外界的存在、变化是作用于神经系统而被感知的,不同的外界变化及其过程对应的是不同的神经系统的变化及其过程。

人对外界万物的认知结果,产自于并体现在人的神经系统,也产自于并体现在人体之内。

所以,人能感知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也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这也是许多唯心论的最大倚仗。

2)感知的局限性

以神经系统内外进行分界,则神经系统面对的是整个外部世界(包括人自身神经系统之外的部分和身外世界)。人要想感知整个外部世界,神经系统就需要有能体现、应对整个外部世界一切存在与变化的能力。

事实上,人的神经系统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它更多时候是通过人身体的其他部分来间接地体现、应对身外世界的,它更多时候也是需要人身体的其他部分对外部变化进行缓冲以维护自己的存在和正常运行的。

从整个人体的角度看,人也不具备感知、应对外部一切变化的能力。比如:人对波的感知,频率过高、过低的波,人都无法感知;人无法感知不能引起神经系统感知的存在、变化,也感知不到暂时没有引起神经系统感知的存在、变化;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太多的足以消灭人的存在而人却无能为力的威胁……

从整个人的认知体系看,人的神经系统不是封闭的,它时刻受到系统之外的存在及其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之外的人体部分,还承担着给它供应给养、维护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行的责任。我们看到:疾病会影响感知,最明显的是一些压迫神经的疾病;饥饿会影响感知,比如人极端饥饿的时候,看什么都会往食物上想;人的习惯及其形成的性情会影响感知,一个易怒的人往往会把看到的矛盾扩大化……事实上,人的神经系统之外的其他部分在很多时候,对感知的结果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人的神经系统在有主观觉悟的情况下,是很难同时处理两件事的,主观觉悟一旦被占用,人对其他事物的感知、处理往往处于不敏感的状态。比如:人在专心看书时听力会暂时下降;

人体(包括人的感知系统)的每一个感知、处理事物的行为,在其共用、共享部分,都伴随着相应的加强和弱化。

人体的各部分的关联性会因为多次的重复而加强。比如:一件事想多了、做多了就会沉淀为习惯、性格乃至于条件反射;假话说多了就可以乱真等。人体的各部分的关联性会因为与之享有重叠部位、需要共同资源的其他部位的关联性的增强而减弱。比如:人长久地做一些脑力劳动而不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能力就会下降。

定向积累的加强会弱化其他的感觉、应对方式,这有点像老话说的“拆东墙补西墙”,也类似于用进废退。

3)认知的延长与扩展

科学理论把纷繁的外界存在及其变化归纳、转化为我们可以人知的形式,各种的工具、仪器也延长、扩展了我们的人知方式及应对方式,籍此我们可以认知到原来无法感知的东西,也可以应对原来无法应对的变化。比如:人们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知。

认知的天然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用科学理论、工具仪器去延长、扩展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正常的、精确的运行需要很多的平衡条件,个体自身原因的造成的认知局限是某些平衡被打破而引起的。所以,人可以通过在饮食上、作息行为上、性情趋向上、主观意识上等等一切人的控制的方面去维持更多的平衡,进而去把握自然赋予人的认知能力。

个体自身原因的而造成的局限性需要人们用更加平衡的身心状态来维护。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人拆东墙补西墙的过程,也是自我建设的过程。人可以通过定向的生命活动积累,使某一方面、领域的认知更加精确,甚至扩展该方面、领域的认知范围和方式。比如:在中医领域,现实中出现了很多诊不清、治不好的问题,也出现了大量的疾病甚至是西医治不好的病被治好的案例,究其原因,在于医生的水平问题。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一般的中医四者兼顾、重点在“问切”,甚至有些庸医用尽一切手段就是“诊不清”,但高明的医生却是一望便知。

通过生命活动的自我建设,定向积累有利因素,使认知更加精确,甚至扩展认知范围和方式,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2、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是人对外界万物最直接、最真实的认知,但人们在对其认知上,人们需要更客观、更科学的心态

外界万物因引起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而被认知。换句话说:不能引起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的,外界万物是不能被感知的。

引起认知的变化是相对的。外界万物可以引起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而产生认知;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反影响外界之物,从而引起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也能产生认知,这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认知外界万物的角度上讲,是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引起了人的神经系统的变化,人才得以认知到外界事物。比如:人感知的万物的运动变化,体现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不同路径的运动变化。因为有了对不同部位、路径的对比的觉悟,人的认知里出现了外界空间(应包括对物体大小的量度)的概念;因为有了对变化传导的先后感知,人的认知里出现了时间的概念。

现代科学可以分为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前者是人在对万物的运动、变化认知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抽象创造,后者是以人对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认知对前者的创造、检验。

所以,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是人对外界万物最直接、最真实的认知。

一个人会因为疾病、生存状态、生活习惯、性情趋向、社会分工,不可避免地使自身各器官、各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出现相应的定向的加强、减弱,从而产生错误认知。而整个同类群体往往会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所以,一个人应该具有谦虚的心态,用同类大众的共同认知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当然,群体认知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比如麦哲伦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方的;哥白尼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所以,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上,人们需要更客观、更科学的心态,不应拘泥于自身的感觉。

3、科学将对万物运动变化的理解为万物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的巨大进步。

引起人的神经系统变化的类同和重复出现会产生相似、相同的认知,人们籍此认识到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创造出了科学。

牛顿因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当然,万有引力的依据不是只有苹果落地这一种变化,而是当时人们看到几乎所有的物都有从高处往下坠落的变化。

万有引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它是为了描述物体与物体间有相互靠近的运动(苹果落地)而产生。所以,我们看到,万有引力等效于物体之间相互靠近的加速运动。

用看到的现象来描述是万物的运动变化,用科学的解释是万物间的相互作用。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万有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物体的运动,其实体现在时空的变化上,当万有引力被解释为时空弯曲,其实就是用时空弯曲效应来解释物体之间相互靠近的加速运动。在这里,不变的是物体之间相互靠近的加速运动,变化的只是其原因到底是万有引力还是时空弯曲效应。

时空弯曲效应根源于物体的质量,是因质量而产生的一种属性,从根本上将并没有脱离用物体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物体的运动,所区别只是时空属性附加在运动上还是物体上。

从认知产生的过程看,相比于万物间的相互作用,万物的运动变化过于繁杂,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对人的神经系统中的联动也显得粗放、宽泛,不利于认知的积累、发展,而前者就简明、精确地多。

此外,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和一票否决属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科学的适用性,科学实验也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外,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认知手段,极大限度地扩展了人的认知系统。

所以,科学将万物运动变化的理解为万物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的巨大进步。

所以,拥抱科学是认知的不二选择,也是精诚的必由之路。

三、“正”的本义

 “正,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象形字典》

“义,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象形字典》

“正,是也”——《说文解字》

“是,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象形字典》

“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讨伐不义必然是已经得到神的护佑(合乎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是正义的,是必然成功的;“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在适合的时机、适合的环境下干应该干的事,即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趋势而作为。

在古人的语境下,无论是神的庇佑,还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趋势,其结果都是必会得到胜利的(成功、精诚之果)。

四、顺道为正,方得成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若一个人能够乘坐在天地出征的战车上,并根据六气的不同特点来驾驭它,以此片刻间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那么他就不再愿意费依赖于其他事物了(此时,这人已与自然合为一体)。所以,至人是无己的(因为他与自然已合为一体,不分别),神人是无功的(因为他与自然已合为一体,自然界所发生的都是他的功),圣人是无名的(因为他与自然已合为一体,自然即是他的名字,所以他不再需要俗名)。

这段话道出了“乘正”的强大效力。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

大德者的栖身之术,只是思慕着紧紧追随于道。

顺应自然之道(自然的规律和趋势),即是正,也是成己之道(实现自身需要和目标的道路):依赖于武力、智巧、各种有利条件,绕过甚至强凌自然之道的作为,都是邪,也是一条败亡之路。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礼记.大学》

被愤恨、恐惧、好乐、忧患等等一切情绪所左右,必然会依赖于武力、智巧、各种有利条件,进行违背自然之道的作为,肯定得不到正的成果(成功)。

愤恨本于不公或贪戾;恐惧本于弱势或不知;好乐本于自性的遮蔽;忧患本于得的坚守。

抛开自我的各种掣肘,思慕并紧紧跟随于自然之道,方是成功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