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君子的学问,就是尽心的学问。

 吴工图书馆 2020-04-19

 从阳明心学来说,我们要做学问,就是要先尽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保持自身心性的纯正,保证自身的良知不受蒙蔽。

 王阳明被贬贵州时,曾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但其实这里的“知”,并不是知道的知,而是良知的知。“知行合一”更多的是告诉我们,要以自己的道德良知去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能够分清善恶、分清是非,只有以“致良知”作为指导,我们才有可能保证自己做正确的事情,并把正确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知行合一”。

 做对的事和把事做对,这二者都非常重要,但是也有主次之分,尤其是当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如何做对的事,因为这是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在方向正确,根基稳固的前提下,我们谈论如何把事情做对才会有意义,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一种做事方法,是一种方法论,只有方法正确,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只有先尽心,而后才能尽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从阳明心学来说,我们要做学问,就是要先尽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保持自身心性的纯正,保证自身的良知不受蒙蔽。

 那么,如何做,才是尽心呢?一句话:是求诸于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求诸内心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谨守内心的良知。如何做到谨守内心呢?那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0

1

博学

 “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博学以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的境界。

0

2

审问

 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但并非遇到问题不懂就问,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深思熟虑之后的提问,这才是审问。

0

3

慎思

 认真仔细的思考。凡事多思考,在成功的时候多总结经验,在失败的时候多想想教训,态度决定一切,尽心的程度不一样,尽力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事情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不同。

0

4

明辩

 明智辩给,明畅有条理。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辩证地看问题,化繁为简,分清轻重缓急,这样做起事情才会胸有成足,有条不紊。

0

5

笃行

 衡量你用心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行动。而在行动之前,你必须要明白以下几点。(1)王阳明说,天下事先易后难,先细后粗,所以任何事开始时都是容易的,都是细致的,只有把容易的事做好,才能把难的事做成,做任何工作,都不要着急,用尽心思做好每一件小事,无数的水滴就能汇成大海;(2)要懂得用心和用力的区别。任正非说过这么一句话:“尽心与尽力,是两回事。一个人尽心工作与尽力工作,有天壤之别。”“尽力而为”如果不在“尽心而为”的基础上,就不可能做到。


 王阳明说,心在物为理,有此心才有此理,无此心就无此理 所谓的心,必须要在物上呈现,只有呈现出来,方可称作理。这里的“物”便是我们的工作,只有对工作尽心,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才能够把工作做好,呈现出把工作当成事业的理,成就一份事业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反之,如果工作上不能做到尽心,那就自然做不到尽力,做事情只会敷衍了事,从而碌碌无为的终此一生。

 我们在工作中,要心存高远,但切记不要好高骛远,前者是在认清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即尽心又尽力,必然会取得成功;后者则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终会导致失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善之心,其与“人心”的对称,成正比,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行越高;反之,亦然。我们在工作中尽心,要尽的是道心而非人心,唯有如此,才会获得无穷的力量。



来源: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