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卷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读(选择题第24题)

 四地闲夫 2020-04-19

一、知识结构:

全国卷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读(选择题第24题)

二、思维导图:

全国卷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读(选择题第24题)

三、主干知识:

(一)政治方面:

【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内容:

(1)分封前提: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3)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4)主要国家:齐、鲁、燕、卫、晋、楚等。

(5)权利义务:各诸侯国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3、特点:

(1)前提:周天子天下共主

(2)对象:对象多元,同姓亲族为主体

(3)关系:臣属关系明确;等级序列森严

(4)分布:主要分布中原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4、影响:

(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拓展了疆域;

(2)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人们的心理认同,奠定华夏民族的基础;

(3)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2、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关系相对;大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影响:

(1)保障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宗法观念(家国一体、齐家治国等)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对后世:宗族观念、家国同构、忠孝思想、重男轻女、裙带关系等。

【礼乐制度】

(1)内容: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乐”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它是各族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

(2)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影响深远。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

(1)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3)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

(4)评价

①积极方面: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消极方面:在封建剥削下,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B.农民的积极性;C.政府重农政策。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6)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①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

②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③科技: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

④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⑤家庭伦理:“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

1、夏、商、西周:井田制

(1)内容

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2)性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影响: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经济基础

2.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个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2)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

(三)思想方面:

【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瓦解。

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先秦儒学】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春秋――孔子

①政治思想:A. 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 B.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②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战国――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思想(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③道德观:养浩然之气

(3)战国――孟子(吸收法道)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②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主张“性恶论”;

2、主要内容:

①政治特征:政治和伦理相结合;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②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

③经济特征: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④教育特征: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四、贯通古今,联通中外

全国卷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读(选择题第24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