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是防治感冒之本

 循天园 2020-04-20

       《黄帝内经》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伤寒论》278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感冒)发热脉浮者,必当手足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应为伤寒脉浮紧,变为浮而缓,并由手足热自行变为手足温。“系在太阴”,是表热入里,湿热蕴结在里。伤寒表邪传里,则由脉浮紧变为浮而缓,如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是伤寒表热传里而表邪仍在。“手足自温”,是手足自行由热变温,这是因为表热入里而脾胃有湿,故手足由热变温。系在太阴,是太阳水气入里,湿与热蕴结在里,太阴主湿(阳明主燥),故曰系在太阴。若小便自利者,则热邪能从小便排解出去,故不能发为湿热黄疸。至七八日,太阳行其经尽之时,若暴烦下利,则为湿浊腐秽之邪从大便而去,其病自愈。至七八日,没有出现暴烦下利,而是变为大便硬,则为湿被热蒸,化为燥热,变为阳明病证。如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由伤寒(感冒)之表热入里,系在太阴的脉证变化,联系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可知中风之表热入里,系在阳明,其胃气来复者,则水不胜谷气,水与汗共并,脉紧则自愈。汗在外为阳气,汗出为阳气动,与汗共并,就是水湿与阳气互动,共并是互动的意思。因为脉紧是营气强,营气强者,其水湿之邪才能与汗互动而从表解,这是人体以濈然汗出之势,形成的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此为里气向外祛邪,是胃气的作用。濈然汗出,是连绵不断的微汗出。水气不能阻挡这种气势,必然与汗共并。“脉紧则愈”,是说“与汗共并”的这个结果是以脉紧的气势实现的,而不是与汗共并的时候才脉紧。病愈者,自然由脉紧恢复为脉平和。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则为阳明病中风。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中风(感冒),是中风之表邪入里,若脾胃气实,则能“与汗共并”而自愈。那么278条之“暴烦下利,腐秽当去”就是水与下利共并。下利,是里气动的表现,里气为阴,阴气不动则不会下利。所以,水与阴气互动,可以说是水与下利共并,脉缓则愈。这样对比,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汗共并”是水与阳气互动;与下利共并,是水与阴气互动。暴烦下利,是脾家实(脾气强),腐秽当去,必自愈。

       伤寒(感冒)之表邪入里,若脾胃气强者,能够出现水与汗共并而自愈的机转。中风之表邪入里,若脾胃气强者,能够出现水与下利共并而自愈的机转。可见脾胃气充实者,有良好的自愈机能,亦可知,脾胃气是抗御感冒之本,也是抗御一切疾病之本。脾胃气充实,则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就能自行祛除体内的水寒之气和火热之气,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从而保持阴阳气平和,那么人体就不会有大病,即便有了病,也能较快痊愈。所以,经方特别注意保护胃气。慎调脾胃,是为首要。如《脾胃论》曰:“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