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官河是何时开凿的?

 窗前有树905 2020-04-20

台州官河终点温岭市温峤镇温岭街码头

粗实线为南宋《嘉定赤城志》所记官河线路,现黄岩、路桥两区境内的称南官河,温岭境内已无官河名称。虚线为黄岩、路桥境内河段称东官河,椒江区内河段称永宁河。

台州官河开凿于晚唐至五代吴越国时期,是温黄平原重要的交通和水利设施,有“浙东小运河”之称。官河的航运给沿线百姓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繁荣了商业经济。可以说没有官河就没有温黄平原,也没有现在的商城路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原属黄岩一县的官河被分割为隶属于椒江、黄岩、路桥、温岭4个不同的县级区域,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统称为台州官河。

《嘉定赤城志》是台州最早的府志,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嘉定赤城志》卷二十四黄岩县“官河”条记载:“官河,在县东南一里。自南浮桥南流,至峤岭一百三十里,陆程九十里,广一百五十步……绵亘灵山、驯雉、飞凫、繁昌、太平、仁风、三童、永宁八乡,溉田七十一万有奇。”这是一段关于官河的详细记录,记载了南宋时官河从黄岩县城经过8个乡,到现在的温岭市温峤街,水路130里,灌溉71万亩良田的情况。

都说官河开挖于吴越国钱镠时期,实际上官河肇始于东晋时期,在唐朝末期基本开挖完成。

1986年,官河开挖 年代有了重要线索

东晋时台州称为临海郡,临海郡治和章安县治均设在章安城(今椒江区章安街道)。两晋之交“衣冠南度”,北方贵族大量聚集到章安城及其周边。章安地腹狭窄,青瓷窑址就开到椒江南岸九峰山埠头堂一带。为了运输瓷器,当时就挖通了一条从埠头堂到章安城的河道。现在这段位于椒江境内的永宁河就是当时将埠头堂瓷器运往章安城的水路,是台州官河的雏形。唐上元二年(675)黄岩立县,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发展,温黄平原初具规模,数万亩粮田的灌溉和大量物资运输需要一条人工河道。台州官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凿的。

1986年12月,温岭大溪镇下圆山唐代窑址群的发现,为官河开挖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物普查和古窑址调查表明,大溪下圆山窑址群是台州境内唐代最大的窑址群,其烧造时间主要集中在唐代中晚期。调查中有“大中二年”铭文的窑具匣钵发现,说明其制作时间在公元848年,离台州设置德化军只有30多年。古窑址群以下圆山为中心,周边2公里长的山坳分布有塘下、岭口、岭脚、黄泥园、屿背头、前门山、西山、鱼山8处唐代古窑址,文化堆积层一般1至2米,厚的达4米,遗址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1992年,下圆山窑址被温岭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下圆山窑址群位于大溪西汉东瓯国古城东侧500米左右。东瓯国古城是黄岩沿海早期居民集聚区,2013年东瓯国古城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下圆山窑场不同时期遗存堆积物的存量分析,该窑场生产的瓷器开始时是为了满足古城及周边民众消费需要。后期大规模生产时主要是供应台州府城和黄岩县城。大批量的窑场瓷器运输一般走水路,下圆山作为台州唐代最大窑场,必定有水路与黄岩县城和台州府城相通。在没有现成河道可利用的情况下,开挖人工河道是必然选择。再从地形看,三面环山的下圆山窑场,只有东面与之相通的台州官河是窑场通往外面的唯一河道。所以,唐代下圆山窑址群的发现,为台州官河开凿于唐代提供了重要证据。

官河是谁开凿的

他与钱镠有什么关系

台州官河作为浙江省第三大平原——温(岭)黄(岩)平原的重要水利交通设施,历代官方和民间对此都十分重视。从北宋元祐七年至清乾隆十一年的664年间,由官府主持有记载的官河疏浚和治理就有10次之多。

那么,官河是谁开凿的?他与钱镠有什么关系呢?

营田使这一官职是唐玄宗当皇帝时设置的,其主要职责是屯田修水利,多由地方节度使兼领。唐朝晚期,钱镠曾任镇东(浙西)、镇海(浙东)节度使,所以营造水利是钱镠作为节度使的本职工作。当然,忙于军政事务的钱镠不会直接参与台州官河的开挖工程。他属下的台州刺史倒是开凿河的一位重要人物。史料表明,晚唐到五代间的三位台州刺史最有可能是台州官河的开凿者,一个是杜雄,另二位是骆团、骆延训父子。

台州府治是在唐初从章安县城迁到临海的,因地处山区,资源有限,加上唐朝时期台州社会不稳定,台州府的军政供给往往依赖黄岩。黄岩县是唐上元二年(675)从临海县南部分立,实际上是唐初并入临海的章安县故地。黄岩立县初名永宁县,武则天当皇帝的天授元年(690),将永宁县改名为黄岩县。黄岩沿海浅滩多鱼盐之利,近海平原幅员辽阔,是台州的米粮仓。到唐朝晚期,黄岩县已成为台州的强县。

杜雄既是台州刺史又是德化军节度使,部队官兵用粮和日用物品都要他去想办法。而黄岩既是台州的米粮仓,又有青瓷窑场在生产瓷器,所以开挖一条人工河道,便可将温黄平原与台州府城相连,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主河道长达130里 从黄岩至温岭都可通船

唐乾宁三年(896)钱镠平定董昌,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东(浙西)、镇海(浙东)节度使,整个浙江局势基本稳定。杜雄提出开挖台州官河,得到了钱镠和唐朝廷的支持。杜雄为德化军运粮开凿河道,官兵积极性也十分高涨。不久,一条从椒江栅浦向南经路桥至温峤的官河就开挖成功。台州税赋征收和德化军给养都有了切实保障。杜雄治理台州有方,唐朝廷对其大加嘉奖,杜雄官封司空(正一品,三公之一)。在钱镠等的帮助下,杜雄统治台州时间长达十五年。

现在的温黄平原水系中仍然可以找到这条官河水路通道。它从下圆山脚开始经大溪向东南流入南官河主道,再经泽国、峰江,在石曲入东官河,往北流至栅浦入椒江,溯江向西北40公里可达台州府城临海,水路总里程约83公里。另一支水道在石曲稍偏向西北,经路桥十里长街后,在河西村折向西行,经桐屿、马铺、十里铺到黄岩县城,水路里程约42公里。上文引用《嘉定赤城志》时提到,官河连通灵山、驯雉、永宁等8乡,“驯雉乡”就在现在大溪镇一带。这是宋代文献对官河运输下圆山窑场瓷器的又一证明。

吴越国成立后,钱镠派使者给朝鲜半岛的新罗国王颁行制册、加封爵位,新罗国王都乐意接受。所以吴越国在沿海城镇与新罗国开展了海外贸易。作为沿海强县,黄岩港也成了吴越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量新罗国人来到黄岩经商。《嘉定赤城志》卷二坊市“黄岩”条记载:“新罗坊,在县东一里。旧志云,五代时,以新罗人居此,故名。”《赤城志》还记载,新罗坊边上横跨五支河的桥叫“新罗坊桥”。这就是说,五代吴越国时,黄岩县城有专供新罗国商人居住的社区——新罗坊。类似的社区在吴越国其他城镇也有。据研究,新罗人在坊内管理本国商人贸易,主持坊内宗教活动。但要遵守中国法律,服从当地知县管理。随着朝代变迁,定居的新罗人渐被同化。到明代初期,黄岩新罗坊改名柏树巷。但新罗坊的经商传统一直传承

下来。现在的柏树巷7号,是清代商人徐昌积宅,是黄岩老县城保存最好的“三透九明堂”古建筑,2013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韩建交后,韩国人士多次来柏树巷访问。1999年5月和2014年12月,韩国东国大学教授曹永禄博士与韩国卞麟锡文学博士专程到柏树巷,采访“新罗坊”故址。

台州官河建成后,主河道长达130里,沿途有9条支河,936条小河,从黄岩县城南浮桥至今温岭市温峤都可以通船,使当时的仁风、永宁、三童、飞凫、灵山、驯雉、繁昌、太平等8个乡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黄岩当时共有12个乡,一条官河连通了8个乡,占了全县的三分之二,黄岩百姓对开挖官河的吴越国王是何等的感激。

>>>笔者手记

官河还有灌溉功能

仔细分析千年前的台州官河,我们可以看到,官河选址于黄岩沿海平原中部,除沟通黄岩城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灌溉。

官河主河道选址平原的内陆中间,支河向两侧延伸,以扩大灌溉范围。在海潮涨到的支河口,官河都筑有埭(土坝),以抵挡海水或防止河水外流。《嘉定赤城志》记载,南宋时台州官河灌溉面积已达71万亩,筑有30多个埭,名字多得记都不好记。离黄岩县城最近又最重要的埭叫石湫埭,它位于现在南城街道民建村内,是当时东连台州官河西拒西江海水的一个大埭。北宋元祐年间台州进士罗适将石湫埭改为石湫闸。同时改埭为闸的还有黄望、周洋、永丰三埭,现在这些老闸位于温岭市新河镇东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合考古调查和相关历史资料,台州官河开凿于唐朝末期钱镠统治台州时期,至吴越国大兴浙东浙西水利时趋于完善。一千多年来,台州官河连接了西江和金清两大水系,灌溉着温黄平原百万亩粮田,沟通了黄岩、温岭、路桥、椒江的内河航运,繁荣了温黄平原的商业经济,为台州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千百年来,台州官河积淀的官河文化彪炳史册,朱熹言“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官河的作用功不可没。至今台州官河古道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善待官河,将台州官河列入文物保护对象,让官河文化深入人心,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