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辨治六步法

 华华YHBH0207 2020-04-20


下面看几个医案,掌握了前面说的表证诊断标准。大家会发现,再看其他医家的医案,就觉得很简单了。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钱。

按: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这是《经方实验录》的曹颖甫医案。范某伤寒六七日,也就是外感六七天了,不管病程多长时间,要看症状,要四诊合参。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今天提出了经方辨治六步法

1、详细而准确的采集四诊信息。本案四诊信息是形寒、发热、无汗、喘,头项腰脊强痛、脉浮紧。换成术语,主要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2、辨病位。这时候脑海中想想表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表证最重要的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个患者完全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因此是表证。

3、辨病性。病性只有阴阳两种,辨阴阳落实在辨寒热、虚实上面。本案脉紧,紧是有力的意思,正气不虚,所以是实证,实证归属于阳证。

4、辨六经。因此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

5、确定治法。太阳病治法为解表,即汗法。

6、继辨方证。解表就需要发汗,发汗主要方剂是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本案脉紧、无汗,欲汗而不得汗,所以用麻黄汤。

其中第2、第3的顺序可以根据临床灵活掌握。看着是六步,其实本质上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只不过给具体细化了。按照这个步骤去临床,就会思路清晰明了。用六步法去看待曹颖甫先生的这个医案,最后你能不能开出麻黄汤呢?如果能开出来,那么恭喜你,至少在这个医案上,达到跟曹颖甫先生一样的治疗水平了。

在这里再多说一句,六步法中的辨病位、辨病性很关键,临床上不能被动的去凝练病位病性,而是要主动的去辨病位、病性。比如本案的主诉是发热,脑海中就要明白,发热首先要看是不是表证。这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去望闻问切。表证的常见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所以看到一个发热患者,我们接着问有没有恶寒、有没有身体疼痛、有没有汗出?这样我们的辨证就更加的主动了。四诊符合表证诊断标准的越多,诊断的准确率就更大。

曹颖甫先生处方是典型的麻黄汤,一钱折算为3g,处方换成现在剂量,麻黄3g、桂枝3g。剂量很小。医案的按语说这是曹颖甫先生早年的医案。也提到了曹颖甫先生晚年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也就是说早年的麻黄汤,麻黄才3g,剂量小,轻剂愈疾也缓,容易耽误事儿,后来慢慢的剂量就增大了,变成麻黄三五钱,也就是9-15g了,剂量大,愈病也迅。

曹老先生为什么到晚年的时候,麻黄用15g,是因为他体会到小剂量的麻黄发汗力度太弱了,汗出不来,表就解不了,发热就退不下去,疗效就没有。假如说患者吃15g麻黄才能出汗,你给他开个10g的麻黄,汗出不来,烧就不退,病就不解。如果患者不够信任你,第2天就不来找你看病了,就会换个大夫,还说你的水平不够。

这就是我前面强调的,在解表的时候,解表的剂量适当的大一点,同时要把辅汗法加上。趁热吃,吃完之后喝热稀粥或热水,盖被子休息,如果4-6小时没出汗,再服一次,直到汗出为止。有人说麻黄开15g,剂量太大,会不会过汗亡阳?掌握一个原则,汗出则止后服,这是最关键。只要汗出表解,就不需要再发汗解表了,以知为度,就不会出现过汗亡阳的弊端。

摘自2020年4月16日马家驹老师网络课程整理的文字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