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

 图书 馆员 2020-04-19

张某,男,33岁。
患单纯性腰痛近三年,口干渴欲饮。无头晕耳鸣等。舌质红绛,脉浮弦有力。
处方:____。
服药六剂后,腰痛减半,照方又服三剂而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酸枣仁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齐某,男,18岁。

二年前在学校与同学争吵之后,精神受到刺激,从而哭笑无常,打骂不分亲疏,被诊为精神分裂症而住院治疗二个多月。近半年来,自觉头晕昏沉,心烦不得眠,独居室内而恶见他人。脉弦细,舌质淡红苔白。

证属肝郁血虚,肝失条达而燥热内生。
处方:酸枣仁30克,川芎12克,知母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15克。
服药七剂后,头晕减,夜寐安。上方去珍珠母,夜交藤,又进十二剂,基本恢复正常,主动要求返校读书。
按语

本案病证始于情志所伤,肝郁为患。肝有郁结,则气不调畅,气不行则郁而为火,火能耗血,所以日久肝血为其所伤。肝血不足,不能柔养肝体,则使肝气更郁。这就是所谓的肝郁能致血虚,血虚又能导致肝郁的病理过程。酸枣仁汤能养肝血,柔肝气,专门治疗肝郁血虚所致的神魂不安证,所以服用后效如桴鼓。

学习经典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各家论述《医门法律》: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

《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金匮要略心典》: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汗多,流走的都是阳气!张仲景只用两味葯,补足精神分裂者的阳虚 出汗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凡事都讲究适度,过度,大量的发汗可就不正常了。 精神患者在大量出汗的同时出现了四肢乏力、懒散少言的情况,那便是阳气泄了,以至阳虚。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此类阳虚的症状记有一个只有两味葯的妙方,加减过后是可以适用于一些大量出汗,心悸心慌、恐惧紧张、四肢冰凉、噩梦难眠、言行无状的精神分裂患者的。 此方名为桂枝甘草汤,顾名思义其中含有桂枝和炙甘草。 汗液是阳气的载体,大量流出的汗水会将身体中的阳气泄出,观察身体不适的症状多发于心,即心脏之阳气收到损伤,心阳也就不足了,心慌、心跳过速等也随之而来。有这种状况的人就可以服上一些桂枝甘草汤。 前段时间有一位32岁的患者,自诉睡眠状况差,睡觉流口水,多梦易醒,严重时甚至一整晚都无法入睡,伴有心情低落,不自主流泪、大声哭叫的情况,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对话。 经过询问,他确实存在着出汗过多的情况,每次难过痛哭时,他便会汗出如雨下,有时候汗水竟然会多到将衣服湿透的程度。 这种情况就该适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的颜色发红,而红色正对应心脏,因此桂枝顺走心经,可以充沛心阳。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桂枝不是打开毛孔,令人发汗的材料吗?这位精神分裂的患者本身就被汗水泻走了阳气,为什么要使用桂枝? 其实桂枝的功效不止这一个,它的效用是双向发作的,可以发汗更可以止汗,令心阳振奋,让阳气发挥它原本固摄汗孔止汗的作用。 就好像阳气是一把火,把桂枝投进火里就会烧得更高更旺。但是桂枝的葯性运行较快,可以再加炙甘草。甘草味道甘美而性缓,帮桂枝降速的同时延续了桂枝的效果,简言之就是不仅要火烧的旺,更要火烧的更久。 患者服用了半个月后症状就有所减轻,哭叫打闹的情况有所减少,患者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随后调方,前后共调理两个月左右,诸症皆无。#中医##精神分裂#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十大组方——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1、原方组成: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诀】酸枣仁汤安神方  川芎知草茯苓襄    养血除烦清虚热  安然入睡神自安 
2、应用大旨:宜:虚烦难寐  心悸盗汗  头目眩晕   咽干口燥
(禀赋薄弱  气血两虚 功能衰退) 

  忌:实证

【经方要义】酸枣仁汤
⑴方剂分类:属于“滋养安神剂”
⑵针对病证:虚劳虚烦 不得眠 不宁 盗汗 咽干口燥
⑶配伍特点:三兼:标本兼治 养清兼顾 补泻兼施
⑷选方提要:肝血不足,心神失养。
【应用精义】
喻昌《医门法律》 :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3、孙光荣化裁之经验方之九——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
【君】西洋参7g    生北芪7g   紫丹参7g     ——益气活血
【臣】酸枣仁15g 云茯神12g  龙眼肉10g      ——养心安神
【佐】肥知母10g  正川芎6g   川郁金10g    ——滋阴疏肝
【使】生甘草5g     ——调和诸药

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适应病证:

【脉象】弦细,细数,虚细无力。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或苔少。
【症状】五心烦热,心神不安,盗汗或自汗,咽干口燥,头晕目眩。
【适应病证加减举例】
更年期综合症:加干小麦15g,大红枣10g,灯芯草3g。
顽固性盗汗: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0g。
焦虑性神经症:加莲子心10g,灯芯草3g。
顽固性室性早搏:加麦门冬10g,五味子3g,灵磁石5g。
酸枣仁汤(酸枣汤) (《金匮要略》)
[组成]  酸枣仁二升(12g)  甘草一两(3g)  知母二两(6g)  茯苓二两(6g)川芎二两(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  虚劳,虚烦不眠证。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细弦。
[病机分析]  虚烦不眠,原因甚多,有劳伤心脾所致者;有肝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者;也有因外感余热未尽,热扰心神而致者。本方所治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失养而致。肝藏血,血舍魂,心主神,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尤怡谓:“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归于肝”(《金匮要略心典》卷下)。肝血充足,魂能守舍,则夜寐安宁。《灵枢.邪客》云:“阴虚则目不瞑。”虚劳之人肝气不荣,肝血不足,则魂魄不能守舍,加之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阴血虚而生内热,虚热上扰则心神不宁,故见夜卧不安之“虚烦不得眠”。肝、心为子母之脏,肝血不足,母令子虚,心失所养,则见心悸不安;肝阴不足,阴不敛阳,则肝阳上亢,阳升风动,清空被扰,故见头目眩晕;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为咽干口燥;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故为盗汗;舌红,脉细弦,均为肝血不足,阴虚内热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是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失养所致。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治疗原则,当以养血补肝,清热除烦,宁心安神立法。《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以生血气,其味酸。”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欲酸。”故方中重用酸枣仁,性平味酸,’人心、肝二经,养肝血,安心神,《名医别录》卷1谓其“主烦心不得眠……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为君药。茯苓甘淡性子,人心脾肾经,“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止健忘”(《日华子本草》卷u),宁心神。茯苓与酸枣仁相配,以加强宁心安神之效,为臣药。《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故用川芎之辛温芳香,主人肝经,以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与酸枣仁相伍,酸收与辛散并用,相反相成,补肝之体。遂肝之用,具有养血调肝安神之妙,正如《本草纲目》卷14所说川芎乃“血中之 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用为佐药。,知母苦甘性寒,人肺、胃、肾经,《日华子本草》卷7谓其“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景岳全书。本草正》卷48称其“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同时又可制川芎辛燥之性,亦为佐药。方中甘草之用有三,一者补益中气,合茯苓可使脾能健运,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即《金匮要略》  “夫肝之病,……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义;再者和缓肝急,与酸枣仁酸甘合化,养肝阴,敛浮阳,正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三者甘缓川芎之辛燥,防其疏泄肝气太过,即罗美所言:“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古今名医方论》卷1):以为佐使之用。全方配伍,共成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如此可使阴血得补,心神得养,虚热得清,虚烦不眠、心悸之证可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酸收和辛散之品并用,兼以甘平之品配伍而成,体现了《内经》治肝而用酸泄、辛散、甘缓之治疗原则。
    [类方比较]  本方与归脾汤均有养血安神的作用,用治心血不足之失眠、心悸等证。但本方重用性子味酸之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芳香辛温之川芎调气疏肝,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剂,主治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所致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脉弦细等证;归脾汤则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血足则心有所养,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失眠、神疲食少等证。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失养所致虚烦失眠之重要方剂。临床以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舌红,脉弦细力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合二至丸或加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兼见盗汗甚者,加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3.神经衰弱、高血压病、心脏神经官能症、阵发性心动过速、更年期综合征及精神障碍如忧郁症、焦虑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妄想型、肝豆状核变性精神障碍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不安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源流发展]  本方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名酸枣汤,《医门法律》卷6始称之为酸枣仁汤,乃酸枣汤之异名。为虚劳病虚烦不得眠者而设,方证病机虽与心、肝二脏有关,但病变核心在肝。仲景遵《内经》治肝而用酸泄、辛散、甘缓的组方宗旨,用药酸辛兼备,相反相成,甘和缓急,调肝养心,用治心悸虚烦不眠,较之单纯的养血安神之剂,其配伍方法更具特色。酸枣仁汤所昭示的以酸枣仁配伍川芎、茯苓、甘草的组方结构,对后世养血调肝安神法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凡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证候之方,多宗酸枣仁汤立意或由该方加减衍化而成。如《外台秘要》卷17载《深师方》治疗虚劳不得眠,烦不可宁之小酸枣汤,即于本方中加生姜二两。因生姜能“通神明”(《神农本草经》卷上),且辛散通达,畅行气血,增强了原方的调肝安神之功。《太平圣惠方》卷3用治胆虚冷,精神不宁,头目昏眩,恒多畏恐的酸枣仁散,亦仿酸枣仁汤之义,以行补兼备的当归易过于辛香走散的川芎,平肝明目的菊花易寒凉的知母,加人参、黄芪、熟地黄、白芍药补养气血,柏子仁安神定志,复加质润不燥的防风辛香舒肝,辛散宣达之羌活“泻肝气”,故其更适合于血亏较甚而虚火不旺的失眠眩晕之证。《太平圣惠方》卷3所载酸枣仁散,亦系于酸枣仁汤基础上衍化而成,方中重用酸枣仁和川芎,以甘寒之桑白皮易知母,加羚羊角、菊花平肝熄风止痉,羌活、防风祛风止痛,且防风又能疏达肝气,用治肝风,见有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神烦而不得眠者,具有养血平肝,祛风止痉之功。《类证活人书》卷18治伤寒,经吐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侬的酸枣汤,则于本方中加干姜温胃和中,麦门冬滋阴增液,并制干姜之温燥。
    [疑难阐释]  关于酸枣仁的生用熟用问题  本方酸枣仁是生用抑或熟用,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卷36云:“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生用疗胆热娜民。”《本经逢原》卷3曰:“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烦之证。”一般认为酸枣仁炒用舒肝醒脾,引血归肝而养心,以收安眠之效;枣仁生用,治嗜睡。但从目前临床应用情况及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来看,二者治疗失眠症同样有效,其主要药效在于所含油脂,故只宜微炒。在使用时,为使有效成分溶出,可捣碎人汤剂。
    [方论选录]
    1.喻昌:“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劳人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医门法律》卷6)
    2.徐彬:“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火之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故以酸枣仁之人肝安神最多为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臣;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泻心气之实,茯苓导气归下焦为佐。虽曰虚烦,实未尝补心也。”(《金匮要略论注》卷6)
    3.罗美:“《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故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

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古今名医方论》卷1)    、
    4.张璐:“虚烦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特取酸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劳以养肝,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张氏医通》卷2)
    5.尤怡:“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上)    .
    6.王子接:“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故用补母泻子之法,以调平之。川芎补胆之用,甘草缓胆之体,补心之母气也;知母清胃热,茯苓泄胃阳,泻心之子气也。独用枣仁至二升者,取酸以人心,大遂其欲而收其缓,则神自凝而寐矣。”{《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7.张秉成:“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烦自心生,心火动则相火随之,于是内火扰乱,则魂无所归。故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欲藏其魂,则必先去其邪。方中以知母之清相火,茯苓之渗湿邪,川芎独人肝家,行气走血,流而不滞,带引知、茯搜剔而无余。然后枣仁可敛其耗散之魂,甘草以缓其急悍之性也。虽曰虚劳,观其治法,较之一于呆补者不同也。”(《成方便读》卷2)
  8.曹家达:“酸枣仁汤之治虚烦不寐,予既屡试而亲验之矣。特其所以然,正未易明也。胃不和者寐不安,故用甘草、知母以清胃热。藏血之脏不足,肝阴虚而浊气不能归心,心阳为之不敛,故用酸枣仁以为君。夫少年血气盛,则早眠而晏起;老年血气衰,则晚眠而晨兴。酸枣仁能养肝阴,即所以安神魂而使不外驰也。此其易知者也。惟茯苓、川芎二味,殊难解说。盖虚劳之证,每兼失精、亡血,失精者留湿,亡血者留瘀。湿不甚,故仅用茯苓;瘀不甚,故仅用川芎。此病后调摄之方治也。”(《金匮发微》)
  9.金寿山:“此即阴虚虚劳之证治。阴虚者阳胜,阳盛则生热,故用知母、甘草以清热滋阴;本方用枣仁为主药,因见症虚烦不得眠,阴液不足,心不藏神,肝不藏魂,神魂不藏,则虚烦不寐,故以枣仁敛液藏魂为君;酸枣仁合甘草,甘酸化阴,治其阴亏;枣仁合知母,酸苦泄热,治其虚烦;尤妙在茯苓、川芎二味,因为阴虚则火盛,熬津液而为痰,痰阻于中,胆气不舒,也是造成烦而不寐的原因,茯苓除痰而不燥,川芎能舒肝胆之气。燥痰一化,胆气得舒;阴液既充,烦热亦解。所谓欲化其痰,必清其火;欲清其火,必滋其阴是也。《金匮》这一法,可谓给治阴虚热度出金针。”(《金匮诠释》)
    [评议]  诸家对本方治证的病机有以下几种认识:①“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能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以喻昌为代表。②胃不和则卧不安。其中王子接认为“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不寐,是皆虚阳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曹颖甫则认为是与胃不和、肝阴虚、心阳不敛有关。③肝血不足,心失所养,虚火内扰。徐彬、罗美、张秉成等皆持此观点。本方所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从方中药物组成看,知母苦寒质润,虽能滋阴,但功力不足,而降火之力有余,重用养肝血安心神的酸枣仁为君,配以辛散疏达之川芎以养血调肝,可知病证主要与心、肝有关,但重点在肝。
    [验案举例]
    1.失眠  《蒲园医案》:某女,32岁。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诸药不效。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舌绛,脉象弦细,.两颧微赤。此乃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致虚阳上升,热扰清宫所致。议用养心宁神法,以酸枣仁汤加人参、,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连服13剂,便能酣卧,精神内守,诸证豁然。
    按语:此虚烦不得眠证也。由于营阴素亏,内热躁扰。故方用酸枣仁汤加珍珠母之潜以安魂,老虎目睛之静以定魄,百合花朝开暮合,具昼夜之机宜,夜交藤左右相交,取阴阳之交感,白芍可敛戢肝阳。俾木平火降,神魂不扰,则梦寐安宁。
    《金匮要略指难》:某女,49岁。1982年工O月因患湿热病后,出现心烦不安,夜间入睡困难,心中烦热甚,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身体消瘦,纳差,但白昼精神尚可。舌红苔根薄黄乏津,脉弦细而数。此为心肝阴虚之失眠,用滋养心肝阴血之酸枣仁汤加减:酸枣仁15g(干炒研细,晚上睡前冲服),百合30g,知母12g,甘草工.5g,北沙参15g,麦冬20g,丹参20g,生谷芽20g。嘱服2—6剂。一周后复诊,病人服上方2剂后,已能人眠,但易惊醒,醒后难入睡;服6剂后,睡眠饮食正常,夜间烦热亦消失,仅大便略干燥,舌脉同上。继将上方加柏子仁20g,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例体质阴虚,加之用脑,暗耗心肝之阴,又因患湿热证前医用苦温化湿之藿香正气散加减服两剂后,湿邪虽解,而阴虚内热更甚。肝阴耗而魂不敛,肺阴伤而魄不藏,心阴损而神不宁。故用上方加减,药中病机而收效。
    2.夜半惊恐  《河北中医》(1984,4:3):某女,40岁。夜间每及1l时至翌晨3时即感惊恐不安,如被捕逐之状,难以入睡,移时即安,一如常人,每夜届时而作,已逾旬日,经服朱砂安神丸及西药等不效。诊见面色苍晦,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舌边尖红,少苔,脉沉弦细数无力。此乃肝血不足,胆虚神摇之证。治宜养血柔肝,益胆宁神。以酸枣仁汤出入:酸枣仁12g,白茯苓、知母各log,川芎、甘草各6g,夜交藤2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煎服2剂后心神渐感宁谧,夜寐转佳。效不更方,前方续进3剂,惊恐消失,夜能安卧,头晕目眩亦除而愈。
    按语:夜间儿时至翌晨3时,乃少阳胆与厥阴肝之精气输注之时。胆附于肝,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肝血不足则胆气虚怯,虚无所定,神无所主,故适其精气输注之时而发病。以酸枣仁汤养肝血、补肝阴,俾肝血充盛,胆气壮旺;辅以龙骨、牡蛎、夜交藤以镇静安神,故惊恐不寐,头晕目眩等症能瘥。
    3.狂症  《陕西中医》(1985,7:316):某女,12岁。因考试不及格被父母责骂后精神失常半年,被迫停学,到处乱跑,哭骂不休,夜不能眠,大小便不避人,服药不效,舌淡苔腻,脉律紊乱。此乃情志内伤,心神紊乱。以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2g,知母、茯苓各9g,川芎、甘草各6g(茯苓、甘草用朱砂拌)。煎服3剂后症状改善哭闹妄动减少;服10剂后症状控制。原方茯苓改茯神,甘草不再用朱砂拌,服30剂症状全消,能照常上学。    、
  4。夜游症  《陕西中医))(1985,7:316):某男,11岁。患儿经常夜间不眠,不自主地运动,自语不休,有时睡中突然起床,下地走动。白天除精神疲倦外,无其他异常。近日发作频繁而就诊。舌淡红,脉数。此乃心阴不足,心气有余所致。治宜滋阴养血,宁心安神。方以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2g(打),知母9g,茯苓10g,川芎、甘草各6寓,鲜猪心一具。泔水煎,每日午后、傍晚各1次。服5剂症减,已能安睡,发作少,时间亦短,舌脉已和。继服5剂,症状控制。随访3个月尚安。    ’
  5.夜间抽风  《陕西中医》(1985,7:316):某男,7岁。患儿半年来经常抽风,近Et白天亦发,四肢抽动,上肢为重,每次数分钟,不吐白沫,神清疲倦。颈软,口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此为肝胆湿热,扰乱心神。治宜利胆静心。方以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0g,知母、川芎、茯苓各9g,甘草6g,人宝(人胆结石醋泡3天以上可用)15g。煎后加藕汁15m1。3剂后复诊,白天惊平,夜仍有复发。再服10剂,晚上亦平。
  6。胸痹(冠心病)  《蒲辅周医疗经验》:某男,52岁。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4小时,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心悸,气短,不能久视,稍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由操劳过度,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酸枣仁15g,茯神9g,川芎4.5g,知母4.5g,炙甘草3g,天麻9g,桑寄生9g,菊花3g。五剂药后睡眠好转,头痛减,脉微弦,右盛于左,舌同前。原方加淡苁蓉12g,枸杞子9g。再诊,睡眠好,心脏亦稳定,未犯心绞痛,脉两寸和缓,两关有力,两尺弱,舌下无苔。原方去知母、天麻、桑寄生、加黄精12g,山萸肉6g,山药9g,五剂,桑椹膏每晚服15g。并制丸药,滋养肝肾,强心补脑,以兹巩固。丸剂:人参、白术、菊花、茯苓、茯神、麦冬、广陈皮各9g,枸杞子、山药、山萸肉、苁蓉15g,川芎、远志各6g,生地、黄精各30g。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g,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服。
  按语:本案之心绞痛系操劳过度,肝肾渐衰,心肝失调,以致气血不畅,心失所养而为。是以方用酸枣仁汤调养心肝,疏达血气,复加桑寄生、肉苁蓉、枸杞等滋补肝肾;待府情向安,继以滋养肝肾,强心补脑之丸剂调理而愈。
  7.自汗  《蒲辅周医案》:某女,48岁。患者素有头晕,目眩,多汗,一星期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当时血压80/20mmHg。经医务所大夫急救,很快即醒,后仍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嗜睡,汗多,以夜间汗出更甚,食欲尚可,二便及月经正常。曾经针灸治疗2月余,并服过归脾汤加续断、巴戟天、牡蛎、浮小麦、枸杞子、小茴香等,未见显效。诊脉两尺沉细有力,两关弦数,舌质正常无苔。认为属肝热阴虚,肝阳不潜,兼心血不足,治宜滋阴潜阳,兼养血宁心。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白蒺藜、女贞子各9g,珍珠母(打)石决明、龟甲(打)各12g,知母、川芎、炙甘草各3g,怀山药、牛膝、地骨皮、茯神各6g。药后诸症见好,汗出大减,尚有心慌及疲乏感,饮食及二便正常。改为丸剂,以滋阴养血为主而缓治之。柏子仁(炒)、干地黄各60g,麦冬24g,枸杞子、玄参、地骨皮、炒枣仁各30g,当归、石菖蒲、茯神、炙甘草各18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g,每日早晚各1丸。以后渐愈,恢复正常。

    8.胃痛  《古方今用》:某女,38岁。患胃脘疼痛,连接胸胁,剧痛难忍,并伴有呕时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曾用大、小柴胡汤治之无效。考虑到病久即虚,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故改用酸枣仁汤治之:酸枣仁30g,甘草3g,知母6g,川芎3g。先煎酸枣仁,后人诸药,再煎分z次服。2剂。二诊:患者服上药2剂后,胃脘胀痛减轻,呕吐黄水减少,亦不再失眠。继用上方,连服八剂后,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本方为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该患者胃痛连及胸胁,并口吐黄绿水,故知为肝胃病变,又因病久必致虚,故用之而获效。
    9.不孕症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1:24):某女,30岁。平素体虚,头晕失眠,婚后6年未孕。月经提前,血量少暗。经前乳房隐痛,胸闷不舒,经后头晕乏力,心悸倦怠,舌质红,苔微黄。曾在医院诊为原发性不孕症。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此为阴虚内热兼气血郁滞之证。治宜滋阴清热,佐以调气和血,方用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12g,川芎lOg,知母、当归各15g,川续断、杜仲各12g,枳壳8g,茯苓18g,甘草5g。煎服20剂自觉症状基本消除,惟经量仍少。仍以前方加减,于每次月经前服3剂,连服3月后,经量正常,并于半年后怀孕。其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语:妇人以血为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主藏血,又主疏泄,平素阴血不足,血海不充,则月经失调;由经前乳房隐痛,胸闷不舒,可知有肝郁不疏之变,治当滋阴养血,调气和血,故用调肝养血之酸枣仁汤加味获效。
    [临床报道]
    1。神经衰弱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症,尤以对肝血不足,虚火内扰之虚烦不眠及老年虚弱患者之失眠疗效为佳。据报道以复方酸枣仁汤治疗以失眠、烦躁不安为主症的神经衰弱患者129例,病程自1月至5年以上不等,服药3--50剂,炒枣仁每剂18—90g,加滋肾养肝、镇惊安神之品,取得了满意效果。另以本方分解成枣甘合剂(仅取酸枣仁45g、甘草4.5g)治疗失眠症60例,以及采用酸枣仁粉6g睡前冲服治疗20例,结果其中64例之失眠有改善,但对头痛、头晕、烦躁等症状无明显效果l”。
    2.更年期综合征  本方对更年期综合征以虚烦不眠,心悸,手足心热,肢麻震颤,忧郁,心神不定,面部烘热感等为主要表现者,疗效较好。有报告用本方加磁石、生地、夜交藤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属心肝血虚者,疗效满意c23。
    [实验研究]
    1。催眠作用  本方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效果。日本以健康成年男性为对象,服用本方lOg/~,连续2周,采用给药前、中、后睡眠的多种描记,并结合主观评价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服药者的入睡度、熟睡度、觉醒爽快感均较好L3j。
    2.低压缺氧试验(预防高原反应作用)  模拟海拔1800米,以小鼠在减压缺氧情况下存活率和脑组织氧耗量,观察复方酸枣仁丸(即酸枣仁汤加北五味子)提高机体抗缺氧耐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方确有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程度的功效,能明显减少头痛、眩晕等主要急性症状的发生率,具有预防作用。炒枣仁组作用显著强于枣仁组[“。
    [附方]  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卷6)  人参  茯苓  茯神各三两(各90g)  菖蒲  姜远志各二两(各60g)  上为末,朱砂一两半(45g)为衣,蜜丸。功用:补心益智,镇怯安神。主治:心气不足,心怯善恐,夜卧不安。

  本方所治之证,当属心气不足所为。原书载其“治劳心胆冷,夜卧不寐者”。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则心怯善恐,夜卧不安。治当补心益智,安神定志。主用人参养心安神益智,茯苓、茯神、远志安神定志,菖蒲开心窍,朱砂镇心安神。诸药合用,配伍适宜,是一首较好的补心益智,安神定志之剂。
  本方与酸枣仁汤均有滋养安神之功,但本方重用人参、茯苓、茯神益气补心为主,治疗心气不足的心怯善恐,夜卧不安证;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补肝养血宁心为主,配以知母清热除烦,治疗肝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证。
两千年了!这古方治失眠一直好使,到今天怎么没人重视?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乃是失眠。

失眠怎么才能治好?能不能治好?
在众说纷纭的今天,“精诚名医汇”想带你走进一部中医学经典巨著。在那里,藏着一份古老的中医智慧。细细品读,我们可能豁然开朗。
这部著作,就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什么是“金匮”?“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这部书被誉为中华“方书之祖”。
而关于失眠的调养智慧,就藏在《金匮要略》里面的一张方剂里。它就是辉耀千古的“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长成什么样子?组方如下:
酸枣仁15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水煎服,取药汁服用即可。此等用量,由“精诚名医汇”择选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方剂学》一书。
好了。放下此方精义,我们暂且不提,先说说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失眠的。

可以说,对于睡眠的机制,现代医学往往从大脑的解剖结构和作用原理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探究。这些,中国古人做不到。所以,他们另辟蹊径,从其他的角度来解释睡眠。古人认为,人的肝里藏着魂。人的心里藏着神。肝和神安宁、有常,人的睡眠就会好。肝和神出了问题,睡眠就不会好。这种认识的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到了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归于肝”。

那么,我们的肝魂和心神,到底因为什么而出问题呢?
说起来,这就是肝血亏虚。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时时刻刻都要有血的濡养才行。《灵枢》里面说得好:“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造成我们的肝魂没有寓居之地。肝魂由此失去了安宁。肝血不足,必生内热。热扰心神,则心神不宁。肝和魂一起乱了套,我们就睡不好觉。

这就是古人对失眠的一种认识。

事情还没完。由于肝血亏虚,肝木生心火,肝作为母脏,病传及子脏,所以我们的心火也会烧起来,于是我们就心烦,看什么都不如意,心里说不出的不痛快。肝血不足,心血得不到补充,于是我们的心悸不安。肝血不足,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阳随之上亢,肝风一动,于是我们就头晕目眩。因为心肝血虚,阴虚火旺,所以我们咽干口燥,舌红,脉象弦细。

看官,这就是古人对于肝血亏虚、虚热内扰所致失眠诸症的认识。您是否读懂了呢?
面对这种情况,《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酸枣仁汤”,就有很好的调治作用了。

其中的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功在补肝,宁心,敛汗,生津。一般认为,它可以养肝血,同时还能养心血。酸枣仁,味酸。“酸”这个味道,是肝最喜欢的。《素问》里面就说,肝欲酸。所以说,用酸枣仁来补肝血,益心血,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它是君药。

酸枣仁有一个助手,这就是川芎。它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首先,川芎活血行血,是入肝的。它可以帮助酸枣仁。怎么帮呢?酸枣仁把心补足之后,是这川芎行气,将补足的肝血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川芎畅达肝气,可以帮助肝恢复条达之性。川芎的应用,符合了《素问》里面“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祖训。

接下来有两味药,这就是知母和茯苓。其中的知母,可以清热滋阴除烦,其中的茯苓,可以健脾宁心利湿。两者对于睡眠的恢复都有帮助,进一步解决因为虚热内扰而心烦意乱、心神不宁的问题。

最后,我们用一味甘草来中和诸药,同时配合酸枣仁来养阴血。为什么甘草能配合酸枣仁来养阴血呢?因为酸枣仁味酸,甘草味甘。两者配合,符合古法“酸甘化阴”的理论。

如此一来,因为肝血虚而虚热内扰,终不得眠的人,可以获救了。

其实,作为一张上古经方,这酸枣仁汤的要义解读,实在很多。其中有不同角度的认识,妙趣横生。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把上面这些要紧、易懂的说与看官。列位看官更需要记住的,乃是此方的适应症。我们再说一遍,这就是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盗汗。这样的人应用,很恰当。
不过令人深思的是,金匮要略里面的酸枣仁汤,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古老的安神剂,泽被无数华夏子孙。可是在今天,在睡眠问题丛生的当下,为什么没人重视它呢?我们是否读懂了古人那无奈而又渴盼的眼神?
当然了。作为方剂,我们普通人要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才能应用它。日常应用,我们可以取其中的主药,酸枣仁做粥服用。方法是,取酸枣仁30克,捣碎浓煎取汁,粳米100克煮粥,粥半熟时加入酸枣仁汁,煮熟食用即可。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治失眠,刘渡舟的方子比安眠药更管用

导读:高温环境下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因此,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睡眠状态来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但夏季又是失眠的高发季,怎样解决失眠难题?看看伤寒大家刘渡舟是如何治失 失眠亦称“不寐”,其原因甚多,一般认为总与心肝脾肾以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所致。治疗不外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平衡。刘渡舟教授根据“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的理论,从气机运转的角度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阳胆经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致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则可使阳难入于阴而导致不寐。此时临床可伴见肝胆气机不利之证,如口苦、目眩、胸胁痞满胀痛、脉弦等。
治疗:宗《内经》“木郁达之”,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基本大法,使肝气升发条达,疏泄之机恢复。方以仲景之小柴胡汤化裁。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重用柴胡为君,疏解少阳之邪,为和解少阳之要药;佐以黄芩、半夏,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且黄芩与柴胡合用,则入胆经,善清少阳相火,二药相伍,一散一清,为和解少阳之主要配伍;人参、甘草补益脾胃,生姜、大枣调和胃气,七药相合,共成和解少阳,匡邪扶正,和解胃气之功。俾枢转气活,气机通利,营卫气血流通,阴阳和调,相贯如环无端,阳入于阴,神魂敛于心肝则人自寐也。

【病案举例】

孙某,女性,60岁。1994年1月初诊。患者近日因情志不遂而心烦不宁,坐立不安,整夜不能入睡,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瞤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周身乏力,小便赤涩,大便干结,舌质绛,苔白腻,脉沉弦。
辨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之证。
治法:疏肝泄热,化痰安神。
方剂: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温胆汤加减。
疏方:柴胡18g,黄芩10g,半夏20g,栀子10g,陈皮10g,竹茹20g,枳实10g,炙甘草10g,党参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8g,天竺黄12g,豆豉10g,大枣12枚。
服药7剂,心烦、口苦、头眩症减,每夜能睡4小时,惟觉皮肤热痛,二便少,舌苔白,脉象沉。守方再进五剂,烦止寐安,诸证霍然。
按:《内经》虽有“五郁”之说,但总以木郁气滞为多见。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斡旋周身阴阳气血;一旦肝失其常,气机不畅,则阴阳失调,气血乖违,百证变出。再者气郁日久,化火伤阴,炼液成痰,痰火上扰亦致不寐。本案以疏利肝胆气机,清化痰热为大法,以小柴胡汤调畅少阳枢机,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温胆汤行气化痰,加入天竺黄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佐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此亦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义。诸方合用,使热退痰化,周身气机通畅,营卫气血流通,阳入于阴,神敛于心则安然能寐。
来源: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酸枣仁汤疗失眠   心悸盗汗夜不安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陈某,男,59岁,无锡市人,2012年5月28日初诊。患者因失眠,心悸头晕,盗汗一年余,同时伴有怔忡恍忽,咽干口燥,并见舌红少苔,脉细弦。辩证属于:肝血不足,虚烦不眠证。方用:酸枣仁汤加减。药用酸枣仁25g、茯苓10g、知母12g、川芎12g、甘草5g,淮小麦15g,山萸肉18g。每日一剂水煎服。服药7剂症状改善,20剂基本恢复正常。
体会:酸枣仁汤具有养血安神和清热除烦等之功效。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本方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
功能:补虚养血,养血清热,除烦安神。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临床应用
1.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不眠症、嗜眠症、健忘症、惊悸、神经症、巴塞杜氏病等。
2.临床以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为使用依据。
加减法:
1.如果睡眠时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可加入龙骨20g人参10g
2.如果心烦躁较甚者,可加入川连6g栀子8g
3.血虚甚者,应加入当归12g龙眼肉10g
4.阴虚火旺甚者,应加入生地15g麦冬10g
5.盗汗者,加入五味子8g 浮小麦12g 煅牡蛎20g
名医论述
清·喻昌: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医门法律》)
清·徐彬: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火之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故以酸枣仁之入肝安神最多为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臣;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泻心气之实,茯苓导气归下焦为佐。虽曰虚烦,实未尝补心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罗美: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故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和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①,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张璐:虚烦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特取酸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张氏医通》)
清·尤怡: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故用补母泻子之法,以调平之。川芎补胆之用,甘草缓胆之体,补心之母气也;知母清胃热,茯苓泄胃阳,泻心之子气也。独用枣仁至二升者,取酸以入心,大遂其欲而收其缓,则神自凝而寐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烦自心生,心火动则相火随之,于是内火扰乱,则魂无所归。故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欲藏其魂,则必先去其邪。方中以知母之清相火,茯苓之渗湿邪,川芎独入肝家,行气走血,流而不滞,带引知、茯搜剔而无余。然后枣仁可敛其耗散之魂,甘草以缓其急悍之性也。虽曰虚劳,观其治法,较之一于呆补者不同也。(《成方便读》)
今·曹颖甫:酸枣仁汤之治虚烦不寐,予既屡试而亲验之矣。特其所以然,正未易明也。胃不和者寐不安,故用甘草、知母以清胃热。藏血之脏不足,肝阴虚而浊气不能归心,心阳为之不敛,故用酸枣仁以为君。夫少年血气盛,则早眠而晏②起;老年血气衰,则晚眠而晨兴。酸枣仁能养肝阴,即所以安神魂而使不外驰也。此其易知者也。惟茯苓、川芎二味,殊难解说。盖虚劳之证,每兼失精、亡血,失精者留湿,亡血者留瘀。湿不甚,故仅用茯苓;瘀不甚,故仅用川芎。此病后调摄之方治也。(《金匮发微》)
【注释】①崇水:滋肾阴的意思。崇,充;增长。
②晏 (yan宴):晚。
脏躁心烦不得眠   甘麦大枣建奇功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陆某,女,52岁,教师,2007年2月25日初诊,自诉:心烦失眠一年多,靠服舒乐安定勉强睡眠少许时间,时常伴有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健忘等症状明显,舌红苔少,脉细数,患者属于心阴不足,心肾不交。为其处方:甘草15g,淮小麦30g,大枣7枚,陆某说家里有红枣,仅买了甘草和小麦,拿到药后,陆某质疑,挂号费10元,而7付药两块一毛钱,能治病吗?的确有些不乐意,甚至特别不痛快。我劝其回去先服药,看到疗效,再下结论。一周之后陆某复诊,眉开眼笑,表示感谢,直夸疗效不错,睡眠明显改善,说咋就这么灵验呢?我说先不急着感谢我,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原方,你的病症状相符我未敢擅自加减。原方继服7剂,应该会痊愈。陆某听从医嘱,又一周复诊,确实痊愈。我赋诗一首:女子中年是更年,脏躁心烦不得眠;甘麦大枣建奇功,补脾养心神自安。
临证加减:甘麦大枣汤由炙甘草12g,小麦18g,大枣9枚组成。用法是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功。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主治脏躁,即更年期综合征。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g、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g;心悸怔忡严重者加丹参12g、茯神15g、潞党参25g(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g、素磬花7.5g、川楝子15g。
名家论述
清·徐彬: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尤怡: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小麦,苦谷也。中医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妙能联上下水火之气而交会于中土也。(《金匮要略浅注》)
清·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经方例释》)
清·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顾松园医镜》)
临证注意事项
1、若精神恍惚,健忘,失眠症状明显,舌红苔少,脉细数,心阴不足,心肾不交者,可与天王补心丹合用,酌情加减。
2、若失眠症状明显,舌苔黄兼有痰热内蕴者,可与温胆汤合用,酌情加减。
3、若心境不佳,烦乱不安,呵欠频作,肝郁明显者,可与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合用,酌情加减。
4、湿浊内盛者不宜用。
5、心火亢盛者不宜用。
6、不可大量服用或小剂量长期服用。因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
临床应用
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五至七枚组成,其构思精练,组方巧妙。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补脾益气等功效。适用于脏躁,以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实、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红苔少等为主症。随着应用进展又可治疗下列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眩晕为临床常见病。一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感觉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一系列症状。
常以此方加减治疗因心脾两虚引起的眩晕,以养心益脾、解郁和胃、舒缓气机为法。以原方加扁豆花、麦芽、钩藤、素馨花、茯苓等,经调理取得了很好效果。精神分裂症本病多由情志抑郁而致心气不足,并与肝胃不和有关。
采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经多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无效或疗效较差者,获效满意。以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百合作为基础方,精神运动性兴奋明显者加龙骨、牡蛎,幻觉明显者加磁石,妄想明显者加酸枣仁、合欢皮。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停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至消失,内分泌失调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若汗多、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加枣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加女贞子、旱莲草,每日1剂,1周为1疗程。产后自汗多指妇女于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加剧。偏于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可益气固表止汗;血虚加当归、枣仁,以养血益阴,敛汗涩津。一般1日1剂,多数1周可见效。经行情志异常本病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甚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症状。甘麦大枣汤有和中缓急、舒缓情志、协调心脾之效。心神不安加枣仁、合欢花;烦躁易怒、悲伤啼哭加百合;全身不适、不可名状者加白芍。每于经前1周开始服,每日1剂,对改善和调节心理情绪有良好作用。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