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私欲的善恶

 刘桂宽书馆 2020-04-22

作者:刘桂宽

 孟子说,人性本善。古希腊哲学家也对善恶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心灵合乎德行的行为是善。世人评价善恶的标准一般认为,善就是有利于社会和他人,公则为善;恶就是为私利而违背道德和法律,私则为不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简单地说,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

 这世上有三大恶人: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这是第一等恶人;吃点亏心里就难过,占点便宜心里就高兴,这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为,却偷偷地去做,这是第三等恶人。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难受,都是不善的表现。

 那么人的私欲是善还是恶呢?我觉得善恶的界线在于原始动机。西方哲学家康德,把行为背后意图描述为道德律,道德律是实施行为的总则。康德认为,行为的动机比行为本身和行为后果更为重要。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里有一则《孔子吃饭》的故事: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圣人这种“偷生”的行为,虽然也是一种私欲,但你就不能用善恶来评判。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私欲,没有私欲就沒有宇宙大自然。所以私欲本身而言是无善无恶的,私欲最初的产生是为生存发展而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人类最初生存,以狩猎为生,那么当时人们随意猎杀那些自然界的动物,你就不能说这是恶行,也不能说为解决温饱问题的捕杀为善举。而人类社会发展后的私欲,便有了向恶发展的趋势了。同样拿狩猎来说:康熙大帝一生猎杀无数,而此时皇帝的猎杀是温饱问题吗?当然不是,皇家狩猎,这是一种满足虚荣心的行为,这本身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感或者快乐感,这种安慰感或快乐感便是潜意识的私欲。此时我们可以说,康熙大帝为满足一己之欲望,而猎杀生灵是一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这种为私欲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善的。

 尽管“私欲”二字的本身,虽然没有好坏,没有善恶。但在现实生活中,私欲有好坏之分,有善恶之别,又有不好不坏,不善不恶之举。就是说私欲是可以划分的:

 比如,有善的私欲,像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升起了当志愿者“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欲望,这就属于善的私欲;像有的人为了发财,升起了盗窃抢劫的欲望,这就属于恶的私欲;还有不好不坏的私欲,也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望:食、睡、财。如果说你没有吃饭的欲望,那你就会得厌食症了,然后长期不吃饭就会饿死;如果说你没有睡觉的欲望,那你就会得失眠症了,以后长期不睡觉你就会生病;如果说你没有挣钱的欲望,那你就会成穷光蛋了,以后长期不挣钱你的生活就会难以维持。

 再比如,住房面积小的人想换大一点,生活质量差的人想提高一点,疾病缠身的人想快好一点,等等,这都属于不善不恶的私欲。

 我觉得人有一定的私欲是需要的,也是合理的,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假如红尘上的人都没了私欲,那就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就会缺少热情、缺少投入、缺少追求,这个世界会是一幅多么苍白的生活画面啊!(图/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