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这个词,看上去比较虚,其实定义非常简单,就是选择和取舍,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比起有所为,有所不为显得更加重要。比起选择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才是关键。为什么我要思考学习“战略”问题?因为我本身感到相当焦虑。这个焦虑主要是知识焦虑。知识焦虑,应该大部分人都会存在。对于我个人而言,知识焦虑主要体现在,面对越来越多新知识,以及已经存在的知识,自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什么都想学,但是什么都没有学会。通过相当长时间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学习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放弃。也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学习”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习”。而自己过去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学”上面,而忽视了“习”,或者说不愿意去“习”。为什么不愿意去“习”,因为“学”本身就能够产生快感。当我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时候,其实大脑内不断产生脑高潮,我会觉得自己又学到了新知识,会觉得非常的爽。老喻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非常棒的比喻,他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行为称作,知识吸毒。而吸毒是会上瘾的。当你不断知识吸毒的时候,你会觉得只有新知识才能得到满足,而旧知识已经是过去式了。比如在阅读时候,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自己不愿意回头重看已经看过的书或者专栏文章。也就是说大部分书和专栏文章自己都只看了一遍。总是渴望去看更多新书或者新专栏文章。自己过去犯的错误,也不愿意去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总觉得过去的错误价值不大,或者即便有价值,反思错误的快感也比不上继续追求新知识快感。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对应的脑回路。所谓的脑回路,就是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固定连接。大脑中有非常多的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又构成了无数多的连接。越是熟练的行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是牢靠。当“学”发生的时候,一个或者一组神经元和另外一个或者一组新神经元就会发生连接。但是这种连接非常微弱,或者说非常偶然,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把这种行为背后的神经元连接不断加固,最终成为固定连接。这就是“习”的过程,也就是新行为通过重复练习,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完成了知识的内化。过去三年,自己把知新当作了唯一。而实际上,孔子这句话,并不是说温习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知识,似乎新知识的来源之一是对于旧知识的温习。这句话实际意思是,新知识只来自于对于旧知识的温习,来自于对于旧知识的不断操练。如果缺乏重复,所有的知道,其实是不知道,只是晓得些概念而已。知行合一,并不是知道就要做到,而是说,知道就是做到,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并不知道。华杉对于知行合一有一个看法,就是以后如果遇到别人问你这个知识你知道么,你不能够说自己知道,而只能够说自己听说过。因为你没有做到过,怎么能算知道。你做到多少,就知道多少。所以学习的战略重点其实是“习”,需要我们勇于放弃“学”。放弃“学”并不容易,因为人类天生就对新东西、新变化感兴趣,对于已有的东西并不引起重视。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热点,有太多的风口,似乎如果自己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读书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只是读过,之后的生活还是和往常一样,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读书。与其每年读50本书,还不如把一本书读五遍,把它彻底读懂读透,并用于改变自己的行为。自己之前在混沌大学看到一个每年读书1000本的达人,虽然他的这种读书速度可谓相当快了,平均每天3-4本。但是如果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为了读书数量,那么无论多高效率的读书方法,本质上都是徒劳的。因为你不可能有时间有精力把你读到知识,通过重复练习,真正变成自己的行为。孔子也不鼓励无目的读书,他说,“行有余力可以学文”。意思是,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有多余的力气,再去读书。学习就是要勇于省略,放弃对于新知识的追求快感。要知道,新知识只来自于对于旧知识的不断操练。其实读书的道理或者说成长的道理就是这么多,虽然简单但是做到非常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