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零九首《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

 【古风泊客一席谈】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中唐·杜甫·五言律诗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拼音版:


zhī zǐ shí xiàng jiàn ,yāo rén wǎn xìng liú 。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jì tán zhān bō bō ,chūn cǎo lù yōu yōu 。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dù jiǔ piān láo quàn ,zhāng lí bú wài qiú 。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qián cūn shān lù xiǎn ,guī zuì měi wú chóu 。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作品介绍]


《题张氏隐居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是七言律诗,当作于初识张氏之时;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当作于与张氏熟识之后。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之亲密。《唐诗近体》评曰:“善写幽居之致,旨趣俱远。不得以涉理路、落言诠议之。”

[注释]


⑴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杜甫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仇兆鳌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鳣(zhān)发(bō)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卫风·硕人》篇《正义》以鳣为江东黄鱼。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发发:盛貌。
春草:语出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经》:“呦呦鹿鸣”。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
张梨: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可知张公梨乃时名产也;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归醉”句: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杜甫《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经》:“醉言归。”

  [译文]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大概作于初识张氏时,第二首五律大概作于与张氏熟识后。

文学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识张氏时所作,形容他的为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中间大概为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诗人用典故表现张氏的廉静:《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而结尾二句,更是诗人的良苦用心:“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发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这典故用得非常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就是这样。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没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名家点评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郭明龙曰:结句弱。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杜每于天时地势,妙得景语,“石门斜日到林丘”是也。“不贪”句奇创。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幽鲜有骨,口齿森然(“涧道余寒”二句下)。钟云:“金银气”贪者白不识也,此有至理,不必与俗人注明(“不贪夜识”句下)。
明代金圣叹《杜诗解》:“更幽”字妙。有只是一身而亦喧者,春山所以畏俗子也;有多添一人而愈静者,春山所以爱幽人也。看其自待之高如此(“伐木丁丁”句下)。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不贪”二语闻道之言,人不能释。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景色自然,风格最老。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葵曰:五、六,上二字成句,下五字即解上二字,是折腰体(“不贪夜识”一二句下)。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清代王嗣奭《杜臆》:“不贪”、“远害”语近道,说得隐士有身份。……及味“虚舟”语,知其在泉石而非膏肓,卧烟霞而无痼疾,忘机达生,无意无必,高于他隐士数倍。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山(按指曲阜县石门山)南有两小阜,俗称金耙齿,银粑齿者,子美诗“不贪夜识金银气”之句,盖偶然即目耳,非身历其处,固不知也。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春犹冰雪,幽深可知,此二句“独相求”也(“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不贪”句,言其识之清,“远害”句,言其识之旷。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如何下?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蒋弱六云:“写其居其人,皆迥绝尘凡,杳不可即。”王阮亭云:“情景俱佳”(“涧道余寒”二句下)。邵子湘云:“中有至理”(“不贪夜识”二句下)。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上句言时值初春,下句言日正傍晚;然语特动荡流美,为全首警句”(“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写行,景色历落老成,出色在着‘余’‘斜’二字。五、六质语,用婉笔,此等大故是初年声节。”
佚名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中唐·杜甫·五律]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霁潭鳣(zhān)发(bō)发,春草鹿呦呦。
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发发:盛貌。呦呦:象声词。鹿鸣声。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张梨: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杜甫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张建封(735年-800年6月8日 ),字本立。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在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 。唐代宗时,张建封历佐使府。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任岳州刺史,建中四年(783年)改寿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年),迁濠寿庐观察使。贞元四年(788年),授徐泗节度使,累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贞元十六年(800年),张建封去世,年六十六。册赠司徒,谥号'襄' 。张建封自少喜读文章,慷慨尚武,常以武功自许。镇徐州十年间,治军有方,军州称理。权德舆称其'歌诗特优,有仲宣(王粲)之气质,越石之清拔' 。又礼敬文士,秦系、于良史、韩愈等皆为幕客,时相唱和。有《张建封集》,已佚。《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录有其诗。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首联说明了张氏的好客,以及与自己的情谊。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发发:盛貌。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经·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句,描写君臣燕饮的欢乐。

颌联对偶。
颌联描写了张氏隐居地的景象,反映了主宾高兴欢快的心情。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杜甫称酒是自己家的。张梨: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
颈联对偶。诙谐有趣。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明知到回家的山路险峻,但因为经常往来,所以毫不碍事。与张氏欢聚,最要紧的还是一醉方休,心中快乐。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称颂了张氏的好客,反映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附录:

题张氏隐居二首
作者: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