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劲与势:静为动之源,势本于无势

 tjboyue 2020-04-24

名师练拳,讲究“运劲”之道。陈照奎讲:“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把每个拳势、每个动作中的劲点、劲路搞清楚,练拳才会越练越充实。”

拳法的攻防含义是由身体语言来表达的,拳法的劲亦须是“其根在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方可称之为拳劲。

太极劲与势:静为动之源,势本于无势

所以,欲究拳法之拳劲,必先认识“以腰为轴”的妙用道理。腰部柔而有力地运转,将从地面反传上来的力经脚、腿、腰,再经脊背传导至肩臂、肘、手,拳劲方能得到落实,能够惊绝,倘若不懂腰的妙用,纵然你有干钩之力恐怕也无济于事。

一般人练拳求腰劲,也知道“由脚而腿而腰”,可是求去求来,皆因心浮气躁的缘故,竟连腰部带动四肢的自然之力都没有利用到,粗看似以腰劲带动四肢运动,实则是硬着躯干带动四肢运动,腰部无灵活而言,其实,学拳者只要注意两肩、胸部、两胯都向下松沉,气沉丹田,利用腰部天生自然重力稍加螺旋运转,便是善使腰劲者,且胜过拳技平平者许多。

对腰之神劲的理解,学拳者只有通过用意用气来实现。大海在平静时,其柔是人人都承认的,可是一起风,挟着狂风的海浪其力量之大,也是人人都不否认的,拳法的神来之力就是在腰部的自然力、人工之力的基础上,加上意念的作用,用人的气、势使手眼身步法在疾速和惊炸力上达到狂风巨浪一样的超常力量。

拳法讲究拳劲的同时,亦讲究拳势。

依据阴阳互根,拳家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运动中的拳势必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在练任何一个拳势时,欲动先静、欲静先动,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升先降、欲降先升,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伸先屈、欲屈先伸,注意这种有序的配合,才能构成运动中拳势的阴阳统一一体,动作才会协调灵活、富有生命力,才会相生成势,如古人曰:“阴阳既生、形势出.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拳法之势可分两种性质:一是人为之势,二是天之势。人为之势由意念指挥调节运行,任一拳随拳学的意念而动,快与慢,刚与柔,蓄与发,虚与实、轻与沉,全凭拳学者一念导之,一气而运。

拳学者可从静站桩功中体会自然而然非人力之动势。站桩时,不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放松身躯,而是全身僵硬,那是一点动势反应都不会有。如果放松肩、胸、胯、膝、踝等关节和相应的大小肌群,使其重量从上至下沉到足部,形成上体轻虚,呼吸自然畅通;下部沉着,两脚支撑稳定,肌肉张力以维持上述正确规格为度,不做任何多余的收缩,妄动。

拳法之成是以手眼身步法运动为手段,所以运动时能得势的多种变化,这种多变之势,若能“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行拳走架可随意,推手、散打可随机而发,得着如此自然之势,拳法便“如虎添翼”胜人就胸有成竹。

静为动之源,势本于无势。动为静之故,有活力之势出自于无势,所以,大静到极处时必有大动,长时的沉默必爆发大势。静无之存,动势亦存于其中;大动势之运,大静无亦在其中,动静互为其根。所以,虽言其动,然动中有存于静,虽言其静,然静中也有寓于动势之活力。如此方可知势、方可造势,方可用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