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uqt123 2020-04-27

文/叮当派

昨天去超市购物,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一位妈妈边拉扯孩子,边对孩子说:“每次都要买糖,糖有什么好吃的,走!”

“我不,就要吃”儿子不愿意地反抗着妈妈。

“都说多少次了,吃糖对牙齿不好,不吃了!”

“我不,我就要吃,我要吃糖”!儿子哭着大喊起来。

一大通话说完,孩子先开始不耐烦了,边跳边哭,把戴着的口罩都哭掉了。妈妈还是继续给孩子讲道理,最后就开始对孩子动怒:“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再哭妈妈走了”

问题来了,孩子不但没有被说服,反倒哭得更严重了,外带撒泼打滚,一副不给买就不走了的架势。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甚至动怒,真的有用吗?

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哭泣的孩子(图源:搜狐网)

在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

1)听不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写到,人的大脑分上下两层。

上层是理智层,帮助我们控制行为、情绪,理智思考,制定计划,做出决策等;

下层是情绪层,主要掌控一些本能行为(如呼吸、眨眼)以及情绪释放等。

而孩子的发育规律则是:先下层,再上层。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图源:《全脑教养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会哭闹、发脾气,表达情绪,可要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却要到好几岁之后。

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他们控制情绪,保持理智。

同样的,孩子也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理解我们所说的“道理”。

因此,孩子的年龄越小,讲道理就会显得越无用。

2)孩子的情绪被忽视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一切。

有这么一个视频:

一位外国爸爸试图让女儿保持安静,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只喊一句:“你让我不要吵,是不是不爱我了?”

和孩子们讲道理,不会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制止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3)说教,掐灭了孩子的参与

和孩子讲道理,将孩子主动参与的部分掐灭了,让孩子变成一个受体,一个听道理的傀儡。

虽然我们跟孩子说的道理,全是为他们好,全是正确的,可对孩子们而言,却并非如此。

聊了这么多,可能有点晦涩难懂,其实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 别试图能用一个成年人的道理去说服孩子,不可能的事;

第二, 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讲道理,他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可能更加愤怒和暴躁。

既然讲道理没用,又不能动手

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

那到底该如何沟通,他们才会听呢?

不妨试试如下几步:

1)解决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耐受窗”理论:只有当我们情绪在承受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理性思考。

大多数的成年人都无法做到心平气和看待每一个问题,更何况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

作家阿黛尔·法伯所说:帮助孩子,就要面对他们的感受。

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他们的感受,家长应该怎么做?

(1)拥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

(2)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

(3)倾听,用心倾听,读懂孩子的情绪。

(4)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不急于下判断。

(5)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和引导他自己想办法。

2)转移注意力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想要什么只是一时兴起。只要将他们抱离“案发地”或是用其他玩具哄哄就好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用些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中止。

在一档综艺中,戚薇夫妇带着女儿小Lucky开车外出,可刚上车,Lucky就不愿坐安全座椅,爸爸说得耐心尽失,问题也没解决。

最后,还是戚薇拿出口红,才说服了Lucky。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无论是讲道理、威胁、还是质问都没用,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

“少说多做”比讲道理的效果好100倍!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对于如何讲道理,亦然。

父母讲道理,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给孩子强加道理。

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到道理、体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进而形成他的世界观。

2018年刷遍网络的泰国妈妈,也是通过一场捡垃圾的体验,让孩子懂得生活不易,应该珍惜上学机会的道理。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当事人一家(图源:新浪网)

那位泰国妈妈面对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绪,想了一个办法。

她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

你可以选择不上学,但是必须去工作,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

于是妈妈把小男孩带到街上,要求他去收集塑料品和易拉罐,按照市场价格跟爸爸妈妈换取生活费。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当事小男孩(图源:新浪网)

开始的时候小男孩还挺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妈妈仍然坚定地带着他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这个时候,路过一家冰淇淋店。

男孩:妈妈,我想吃冰淇淋。

妈妈: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的钱够吗?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到了餐厅门口。

男孩:妈妈,我想吃燕麦。

妈妈:要买吗?15泰铢。

男孩:妈妈,我钱不够。好累,好热,我要回家。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动怒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一天下来小男孩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

在回家时,他央求妈妈坐公交车回家,但是妈妈一看他挣的钱不够,还是带着孩子走路回家。

最后,妈妈问男孩:现在,你想上学还是工作?

男孩回答:我想上学。

整个过程,这位泰国妈妈没讲一句道理,却让孩子打心底明白了道理。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体会的过程。

看见了,体会了,理解了,就内化成他自己的道理了。

很多时候,无论是孩子做错事、还是遇到挫折、或者我们父母想给孩子立的规矩……给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带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或一个游戏效果好。而且,所有家长想给孩子传递的道理,都可以尝试着用讲社会实践和游戏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