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听起来是多么高大上的存在,那么如何学习哲学呢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4-28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对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首先,哲学并不神秘,哲学最初就是一群有着好奇心的人探寻宇宙和人生的过程,其内容包罗万象;后来哲学分化为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研究客观现象的任务交给了物理学,而研究现象背后本体以及人思想的任务则留给了形而上学;再后来研究客观现象的学科越分越细,变成了科学,而科学以外的所有部分就被塞进了哲学范畴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哲学的内容显得格外杂乱,这也是大家对哲学产生神秘感的客观原因。从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到伽利略牛顿的科学方法以及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等,哲学逐步达到了顶峰并开始逐渐细化,当最终细化到了对语言的分析以及对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时,对于如此具体的课题哲学的思辨方法开始捉襟见肘,逐渐被科学的假设-推理-实验方法所取代;而随着理论物理学的深入研究,本体论的问题也逐渐变成了物理学的范畴。所以,现在哲学只剩下了哲学史。

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哲学,实际上是学习哲学史。如同学习一切历史一样,其目的不是去从历史中寻找正确的道路,而是通过历史去排除那些已经被证明了是错误的道路,以这个为基础再去摸索可能正确的道路。学习哲学道理相同,我们不能指望从哲学著作中获得什么真理,相反的,那其中有很多结论以今天的知识水平看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整个哲学的思维方法却永远不会过时,那才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

科学与哲学同源,运用的都是理性工具,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想要通透,都要熟练掌握理性工具;反过来,一旦熟练掌握了理性工具,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就成了囊中之物,当然由于知识体系的庞大,仍然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就方法而言,则没有障碍了。

1、学习哲学之前,需要积累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哲学是一个广泛概念,所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价值判断几乎都可以归结到哲学,所以,虽然我们没有系统的读过哲学,但是每个人其实早已接触哲学了。所以,不像学习数学或者物理学,在开始之前你很可能对这个学科一无所知,既然一无所知也就无从问起,而哲学则不同,每个人都会在过往人生中不止一次遇到哲学问题。最常见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死亡是什么?如何才能幸福?这些问题不胜枚举。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收集哲学问题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有了问题,第二步仍然不是开始学习哲学,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应该求诸科学。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吃饱穿暖,那么大部分人可能已经达到了,既然这么容易达到,显然不是一个好目标。那么如果是财务自由呢?这显然是个很高的目标了。但是你却不得不回答另一个问题,如果财务自由了,你想做什么?总不能每天混吃等死吧。这个问题就有点难了,既然已经财务自由了,那么好像就没有什么更高的功利目标了。对了,有一个,就是享受财务自由的时间,这个时间要尽量的长,但是死亡却是永恒的终点。人为什么会死呢?人死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自然而然的,很快就来到了哲学的起点,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死亡是一个客观现象,我们说过,客观现象是科学的领域,所以此时我们要求诸科学而不是哲学。我们需要去了解生物知识,生化知识,医学知识,认知科学以及脑科学,在这些学科中,你会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死亡,最终得出一个对于死亡的科学的结论。科学方法是人类目前为止解释客观现象的最优方法。科学遵循了提出假设、理论推导、实验验证这一系列严谨的过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可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发展到今天,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包括之前被纳入到哲学或者神学的本体问题,现在相对论在宏观尺度上为时间与空间重新建立了模型,量子力学则在微观尺度上为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建立了新的模型,这些模型极具想象力,很多是反直觉的。例如,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的都是可变的,质量会引起时间和空间的弯曲,直观上我们只能理解物体是可以弯曲的,但是时间和空间甚至没有形状,又何谈弯曲呢?这就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再例如,量子力学中,物体的最小组成单元量子,他是以概率形式存在的,例如一个量子可以有50%的概率在这里,也会有50%的概率不在这里,这是完全颠覆了直观的。这些理论的预言已经被实验证明过,所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模型的预言准确性是有保障的,因此理解这些模型是我们理解客观现象的正途。

3、在了解了相对论、量子力学两个重要的物理学模型之后,科学中还有一些基础的理论,需要我们去深入理解,并融汇贯通。首先是概率论,这是与还原论完全不同的建模方式,而且对于复杂系统,往往概率论的模型更为有效,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混沌理论,这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即存在一种系统,当他的输入产生微小变化输出会出现极大变化,而此前发现的很多难以预测的现象都具备了混沌系统的特征,包括了经典物理学最后的难题湍流,当然也包括了生物的演化,以及人价值观的形成等等。刚才谈到了演化,这是一个重要的算法或者叫做函数也可以干脆就叫做方法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了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需要将现象一步一步分解再建立目标函数,而只需要设置一个目标作为“天择”,然后使变量发生随机突变以产生新的个体,再让个体之间“物竞”,优胜劣汰,让优胜的个体们交互形成新的个体,如此可以不断趋向最优解。掌握演化论方法对人类来说是一次重大突破,好像原来只有还原论这一条腿挣扎着艰难前行的瘸子获得了另一条腿,这条腿在应用领域甚至比原来的更强壮,人类从此可以跑起来了。刚才也提到了混沌系统,他是还原论的噩梦,概率和演化论方法使得局面有所改善,但也只能对宏观预测,在微观层面并不精确,例如概率可以预测一个城市一年的死亡人数,但个体更需要知道的是自己会不会是其中之一。所以,为了追求更精确的预测,还原论还是要持续存在并且被大力发展的。坏消息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又给了我们一记重击,他证明了任何自洽的公理体系都有不能被其内部证明的部分。这个结论不仅是对还原论的打击,更是对人类理性的根本打击,更确切的说是连根拔起。这时人类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理性能力,原来是无根之树,这一度是很多人绝望掉进虚无主义的深渊。而其实,这并没什么可怕,反而正是这种自我否定才成就了理性的伟大,正如在《如何训练理性》中谈到的,所有理性的产物都存在缺陷,理性工具的使用方式正是发现这些缺陷,并不断进行优化。不完备定理只是一次重大的发现,我们应该闻过则喜。只是,这个缺陷确实非常严重以至于有些棘手,目前还没有找到好的方式来优化,但这也正是留给后来者的巨大想象空间。量子物理还给人们带来了另外两个冲击,一个是测不准,即无法同时测量量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使得整个模型无法获取准确的输入,加上宇宙也具有混沌系统特征,所以以现有模型为宇宙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要注意,我只是说现有模型存在缺陷,而并不是说证明了宇宙模型不可能建立,而这种可能性恰恰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追求。

4、科学是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逻辑也是人类理性的基石,但是逻辑的前提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依赖于时间的恒定性,但是时间在相对论中恰恰又是可变的,这给因果律乃至逻辑和理性蒙上了一层阴影,理性也是无根之树。量子力学带来的另一个颠覆是,观测会影响观测结果,为了解释这种现象还发明了坍缩这个新的概念,但是对于坍缩的原理并没有给出一个解释,于是这个现象变成了一种本质属性,经典量子理论并没有继续努力去解释坍缩的原理,这是这一理论的一个缺陷。多重宇宙理论给出了进一步解释,但是也只是进了一小步,然后戛然而止停在了多重宇宙的假设上,目前还没能证实多重宇宙的存在。谈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了解,科学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的高度,我们可以沿着科学这条道路走很远,直到遇到这些无法证实的假设之前,科学始终是最优路径。

5、不仅对于客观现象,对于社会现象,科学同样是前行的最优路径。要了解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这些学科为人类的思维建立了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观察证实了其中的很多假设。例如,人类思维的生物载体是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以记录极小的概念,多个神经元链接产生了知识,神经元之间继续发生链接就产生了神经元网络,这是知识体系和理性能力的生物载体,而其外在表现就是想象力。人类的知识水平和运用理性的水平取决于神经元的链接数量,所有新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新的神经元链接,而这些新的方法都有一个与之类似的已经存在于神经元网络中的基础。所以,这也从生物角度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获取更多的极致体验,这些极致体验会使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连接越多也就越智慧。所以,从这一点看,我们所有对极致体验的追求都是在训练神经元网络,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目前主流的模型。当你了解了这些知识,智慧也就不再是个神秘概念, 甚至寻找智慧也有了明确路径。

6、可惜的是,还没有找到办法直接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到目前为止还只能通过环境刺激使得连接发生。好在我们有好奇心这种天赋,如果非说有天赋的话,这可能是唯一的一种天赋,只不过这种天赋人人都有,而他的高低大小背后的控制机制很可能也是混沌系统,所以这种天赋仅仅也只是一个概念,对实践并没有积极的帮助,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虽然不知道如何去促进他,但是却可以尽量保护他,不要让这种珍稀资源被扼杀,关于好奇心在《好奇心》一篇中谈到。在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之后,不要因自满而止步不前,而是应该由好奇心引领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也不要因为科学的底层缺陷而消极,现有的科学模型只是众多可能模型中的一种,这种模型有缺陷,我们可以发明更优的模型,这正是我们整个人生应该去追求的东西,为宇宙建模。

7、科学不止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核心则是科学精神。科学应该学到这样一种程度,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首先的反应是在头脑中搜索是否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套用,如果有则套用之,如果没有则自建模型,不要重复发明轮子;其次,对于一个新的模型,不论是别人给出的还是自己给出的,要抱有质疑的态度,并且尝试证明其是错误的或者寻找其缺陷,尤其是对待自己的模型,要格外小心,不要掉入独断论的陷阱中去,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质疑;当无法证明模型错误或者不再能够找出缺陷时,尝试用模型做出重大预测,然后用实验去检验这些预测的准确性,实验的目的仍然是去证明预测的错误,而不是去证明他是对的,当实验实在无法证实预测是错误的,至此我们才能承认模型的有效性,与此同时一定要严格给出模型的适用范围,没有模型是万能的。对于新的问题和新的事物,如果能够保证做到以上程序,那么你就具备了足够的科学素养。

8、只有在具备了足够的科学素养之后,我们才能开始学习哲学。这是因为,哲学太过庞杂,其中免不了鱼目混珠,形而上的问题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证伪,所以区别优劣就格外困难。也因此只有具备了科学素养,才能在浩繁烟海中去伪存真。更要命的一点是,即便是经典著作,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程度,哲学家也存在很多认知缺陷甚至会有明显错误,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具备科学素养,使用科学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而所谓足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能够使用科学方法,而是对待任何事物下意识的使用科学方法,使得这种方法形成固定习惯,就像羽毛球的标准动作一样,只要上场根本不用思考直接使用标准动作,甚至是只会标准动作而不会其他动作,达到这个程度才算具备了科学素养。

9、所有铺垫结束,终于可以开始学习哲学了。业余爱好者不要直接阅读哲学的学术著作,通俗著作可以读,但是学术著作往往诘屈聱牙,会让你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这并非哲学家们有意写的高深,而是因为人类语言存在局限性,他是为了满足日常沟通所产生的,所以描述形而上的问题时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迫使哲学家们不得不去发明新的词汇用于表述观点,而作为专业学者,又要追求严谨,所以就会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汇或者赋予原词汇新的含义,这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而每位哲学家都有着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每一位都创造了一门语言,这就使得我们在学习一个作者的著作之前还要掌握一门新的语言,这样的效率就太低下了。另外,西方哲学的书籍还存在着翻译问题,很多问题的描述是严重依赖母语的表达习惯的,这也使得阅读译作的难度又增加了一层。取而代之的,业余爱好者可以阅读通俗哲学书籍,可以阅读哲学史,当然可以搜索网上的哲学课程。哲学课程一定要找严肃的教学课程,最好是大学里的哲学专业课或者公开课,而那些为了博取眼球赚流量费的内容务必敬而远之。

统观全文,如何学习哲学,实际上直接哲学的内容并不多,这正是哲学的特点,哲学分化出了科学,广义的讲科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由于科学有着更严谨更系统的方法,所以学习哲学要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素养,而科学的知识又占了全部知识的绝大部分,所以不论是从方法角度还是从知识角度,科学的学习都是哲学的必经之路。

最后再次强调,哲学无法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学习他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在这条道路上已经犯过的错误,在自己的道路上不要重蹈覆辙 。同时不要轻蔑前辈的错误,他们的错误往往是结论的错误,但是他们的真正贡献是在方法上面,学习哲学可以忽略结论,聚焦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