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五色斑衣——土家族服饰

 泽霖文史 2020-04-29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这里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陶冶了土家族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也孕育了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古代的土家服装在色彩上有尚白、尚红和尚黑的传统,所用布料多为自制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或“峒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款式上不分男女,上身穿琵琶襟,下身穿八幅罗裙。八幅罗裙是一种用八幅布缝制成的特殊款式的裙,多为天蓝色,前后左右八幅均折成水波样的褶皱,裙摆镶宽十余厘米的花边。男裙稍短不过膝,女裙则较长一些。据说,八幅罗裙象征着古老传说中的八个土家部落团结奋战的精神。衣裙上面绣着各种颜色的花边,被称为“五色斑衣”。男女服饰的区别主要在这些花边上。古代土家人还喜用白色的织锦或棉布做成巾帕包裹住头部,这种包头巾一般宽两寸、长四尺,用黑色线做刺绣,在额前包出“人”字形,这种白底黑花的配色,可能和土家族崇拜白虎的信仰有关。脚下一般不穿鞋,这种服饰形态一直持续到清代“改土归流”前。

改土归流以后,清政府派遣的流官对土司地区的风俗进行改革,其他兄弟民族也逐渐在这里聚居,在这种政策、文化交融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土家族服饰的色彩和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男女服饰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男子不再穿裙子,男青年开始改穿对襟短衣,中老年人则穿大襟衣。无论青年还是老年,下身皆穿宽腿裤子。裤子多用青布或蓝布做裤腿,再缝上白色裤腰,镶蓝色布条作为裤头。


  

在男性服饰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包头巾由白色改成了黑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青丝帕,包头时额前仍保留着“人”字形,有的地方还在左耳留两寸长的帕头。包头巾短则三尺,长则一丈二尺,土家人认为包头巾越长越显富贵。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土家人开始穿鞋袜。一般夏天穿舒适安稳的多耳麻草鞋,秋冬季则穿青色鞋面、白色鞋底的圆口布鞋,朴素大方。改制后的男子服饰,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男子勇武、彪悍的气概,更有宽松舒适、行动方便等优点。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女装的样式开始逐渐增多,呈现出清新雅致、纯美恬静的审美特点。女装上衣主要有大襟、外托肩和露水衣等类型。大襟多以青、蓝为主色,衣边和袖口多装饰素雅的花边,朴素清新,衣身较宽松,外形柔和,呈现出清淡飘逸的美感。外托肩则比较普遍,作为一种日常着装,其样式简单,装饰也很少,一般只用一条花边在托肩外缘和袖口作点缀,或在托肩内外嵌上三道小布边,俗称“三股筋”。


  

土家族服饰中最为讲究的是“露水衣”。露水衣是土家姑娘的嫁衣,款式多为大襟,大红色的衣身宽松飘逸,在领口、胸襟和袖口处分别用黑色、蓝色布条镶嵌或绲边,以此衬托红衣的艳丽。

关于露水衣,还有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从前,一位土家族男青年打狐狸救锦鸡,锦鸡为了报恩,便化作美女,以身相许,嫁给了男青年。天神深受感动,因看姑娘置办不起像样的嫁衣,便撒露水为姑娘变化出一套婚嫁盛装。实际上,是因为姑娘出嫁那天,因很早出门前往夫家,难免会沾上清晨的露水,因此而得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

新娘的下装则穿大红色的八幅罗裙或者百褶裙;头上戴着装饰着银宝花的“箍箍帽”,宝花两侧装饰有龙、凤、虾,均是成对出现。帽前下檐还有九只凤,凤嘴里衔着三颗银针。这种银光闪闪的箍箍帽,便是土家人的凤冠。新娘胸前还会系一朵银扣花,上面挂满银链、银牌等饰物。露水衣与之交相辉映,看起来更是显得十分华贵。


  

土家族女子服饰的下装,主要有筒裙、百褶裙、背裙等类型。除此之外,近现代的土家族女子还喜爱穿绣花长裤。这种绣花长裤的裤脚有三条宽度不同的梅花条,有的绣到膝盖以下,梅花条上挑绣着各种花草图形,裤腿比男裤要长一些,多长齐踝骨。

土家女子爱穿绣花鞋,花鞋样式繁多,有船头鞋、气筒鞋、鲇头鞋、圆口鞋、翁鞋、钉钉鞋等,上面会绣上花草、蝴蝶和蜜蜂等装饰图案。


  

土家族童装一般用花布做成,也有在素布上绣花的。一般儿童在四岁以后,服饰才开始有男孩女孩之别,男孩服装普遍素雅,女孩服装则更花哨些。相较于衣裤而言,土家人似乎更注重孩子的鞋帽。土家人往往根据小孩的不同年龄缝制不同样式的帽子,有婴儿戴的金爪小帽,幼儿戴的虎头帽、鱼尾帽等等。此外,不同季节儿童所戴的帽子也各有不同,如春季戴“紫金冠”,夏季戴“蛤蟆帽”“圈圈帽”,秋季戴“冬瓜帽”“八角帽”,冬季戴“虎头帽”“狗头帽”“凤尾帽”“斑鸠帽”等。这些帽子做工讲究,上绣“长命富贵”“福贵双全”“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或十八罗汉像、文武八仙等,帽上常常还吊着银铃加以装饰。

时代在向前发展,勤劳智慧的土家人民也正在不断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同时记录着土家社会文化的变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