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哲学的底层思维,求存的目的

 blackhappy 2020-04-30

作者:金字塔与飞轮

本篇是在头条发布的的第13篇原创图文

前言

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有些人说,管理是为了设计一种环境;有些人说,管理是为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还有些人说,管理是为了让事情变得简单,标准。有没有一个简单又深刻的词来囊括管理的所有目的呢?利用金字塔式的分解和归纳,我们能够推导出了管理的本质目的是求存。

金字塔式的思维方式,既先将一个概念分类或分解展开,然后针对里面每一个具体的内容做分析,找到相应的共性,然后再将它归纳出来。

管理的目的是求存

从细节入手。尝试想一下,有那些事情是属于管理的范畴?

为了分析管理这个概念,我们对管理进行分类,将管理按照目标人群的不同进行分类。

如果管理的是一个企业,那么就是企业的管理;如果管理的是一个家庭,那么就是家庭的管理,如果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人,那么就是个体的管理;剩下的先统一划分到其他管理。这样的一个划分,符合的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

  • 企业管理
  • 家庭管理
  • 个体管理
  • 其他管理

接下来,我们想一想每一种管理之中所做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企业管理

  • 制定企业策略:为什么?为了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 组织团队:为什么?为企业的任务组织人力资源
  • 计划任务:为什么?为保证任务的完成
  • 项目的实施:为什么?为企业创造利润
  • 对结果的控制:为什么?为保证任务的完成

家庭管理

  • 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为了让孩子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 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控制:为什么?为了家庭能够合理的开支
  • 安排娱乐与出行:为什么?为了放松心情,休养生息

个体管理

  • 保持身心健康:为什么?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
  • 做好时间规划:为什么?为了让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
  • 坚持读书学习:为什么?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我们想一下这些行为最终会产生的结果,就会发现,无论是什么管理行为,它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让自己或别人活下去或者活的更好。进一步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目的,想来想去,就两个字:生存。

管理哲学的底层思维,求存的目的

管理与求存的金字塔式的思考过程

经过了这样的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们就能得出了一个猜想: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求存。

接下来,需要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对于其他的管理也适用。直接来验证这个结论很有难度,因为需要考虑的方面太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察这个结论的反面。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求存的逻辑反面为:【有些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求存】。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反面的案例,就能够证明管理的目的是求存这个结论是不对的;但如果找不出来,那么管理的目的是求存,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反例,无论是损人利己的管理,还是无私奉献的管理,它们最终是为了保障了某一个事物的生存,要么是自己,要么是别人,因此可以得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求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带着这样的底层思维去看待所有的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就会变得异常的清晰明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管理,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的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管理哲学的底层思维,求存的目的

孟子画像

在孟子看来,离娄和公输子,虽然有好的视力与技巧,但是如果没有形成规则与系统,那么也无法达到目的;同理,师旷虽然有好的审音力,如果没有乐律的约束,也无法进行校正五音的行为。即便有尧舜那样的治理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好天下。

孟子所提到的治国之道,其实与当代管理学所得到的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就算拥有好的专业技能(尧舜之道),在没有摸透管理的门路(不以规矩)之前,也很难做好管理工作的(不能成方圆)。那么,管理的门路是什么呢?

用彼得·德鲁克的话来说,管理和管理者,是所有组织中的一种特殊的需求,管理者通过从事管理的活动,可以使得组织运行起来,从而保障组织的生存。为什么需要管理和管理者呢?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活太多了干不过来,而是因为,当随着组织系统的成长,其复杂性会孕育而生,当达到一个界限的时候,就需要利用不同的原则,形成不同的结构与行为才能使一个组织运转下去,这个复杂性增加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管理哲学的底层思维,求存的目的

彼得·德鲁克

那么,这个需要管理的界限在哪里呢?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虽然每个行业的结构和行为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界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组织成长到需要通过协作,同步和沟通才能运转下去的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和相应的管理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管理者和其他角色的一个本质的不同,协作,同步和沟通,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事情。

人,管理行为中的核心资源

对于管理行为来说,所有的行为都在跟人打交道,无论是计划,组织,激励,还是控制,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管理的核心。为什么说他特殊呢?因为,使用“人”这个的资源,对使用者来说,需要具有相当的品格。

人们为什么要听管理者的话?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听管理者的话?管理者要如何沟通,才能让其他人听你的话?这是每一个新进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管理的技能谁都能学会,SWOT,鱼骨图,PDCA等各类思维模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和使用,任何人都能够掌握这些工具和背后的思维过程。但是,仅仅掌握这些思维工具,并不能让一个管理者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与能力相比,高尚的品格,动人的魅力,是推动管理行为的更高级的准则。

在现代的领导力模型中,职称,能力与魅力,共同决定了领导力的大小。

在领导力的飞轮模型中,岗位可以影响品行,品行是一种魅力,魅力能带来能力,并促进岗位的提升。

管理哲学的底层思维,求存的目的

领导力飞轮

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为了获得更大的领导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追求岗位,魅力,与能力的正向循环。

孔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孔子在两千年前也说过同样的话:一个管理者德行如果与他所处的职位不相符,那么必定会有灾祸,德薄而位尊,智小而某大,力小而任重,当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不成比例的时候,领导力的飞轮是无法转动的,因此会衍生成右边的逆向飞轮,将人拉下岗位。

因此,管理者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必须在能力和品格上下点功夫。如何下功夫呢?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告诉我们,用力量来让人臣服,别人心中是不会服气的,需要以德来服人。那么,德又从那里来呢?在老子的眼中,德,来自道。

老子曰:“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老子告诉我们,“德”是通过施行符合“道”的行为来产生的,养育万物,让它们成长了却不拥有,帮助了它们却不持有功,引导了它们却不进行宰制,这就是一种德。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简单地概括成“利他的原则”。对于管理者来说,利用人力资源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站在别人角度,而不是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导他们,不居功,不宰制,让别人自然而然地完成手上的任务,并给予他们赢得的尊重与报酬,这是有德。

运用这个原则,就能够调动人力资源,来帮助管理者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也许会有疑问,我现在并不在管理岗位上,因此,我不是一个管理者,不需要调动人力资源。如果这么想,那就把管理者的含义给理解错了。

谁是管理者

很多人都认为身在管理岗位的人才是管理者,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在彼得德鲁克眼中,管理者的特点非常鲜明:谁担负了做出贡献的责任,谁就是管理者;谁在做管理的任务,谁就是管理者。

那么,管理者的任务有哪些呢?以下就是管理者应该做,并且担责任的事项:

1 设定目标

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应该有着清晰的目标,团队的未来在那里,如何到达那个地方。通过思考,管理者应当设定团队的目标,并设计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做那些事情,然后将这些任务与相关人员沟通,来实现这个目标。

2 进行组织

有了目标和任务之后,管理者就可以调动“人”这个资源来进行协作,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将任务划分成能够便于操作和管理的活动,并组织人员,进行活动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构建组织架构,并在上面安放合适的人。

3 激励与沟通

明确了任务和组织架构之后,管理者需要对这台他自己搭建的“人力机器”进行推动。通过报酬,股权,职位晋升等方式来激励人们的行为,并且保持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4 衡量与平衡

在团队进行活动以后,管理者需要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衡量。通过对于成果付出的占比,来合理的评估成员的绩效。然后对这些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向所有相关人员进行通报。

5 开发人员(包括自己)

最后,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个管理者而言,他既是管理者,也是培训者。为什么很多企业高管到后期都去当了讲师。就是因为,知识分享,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对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不断地迭代,并培养接班人,这样才能让组织历久常新。

为了能够在组织中完成上述的5项任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形成了管理团队。每个团队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然后再把结果汇报给最上层的管理者,而最上层的管理者,就是对整个组织进行负责的那个人。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企业出了事,出来公开道歉的都是CEO,创始人,总经理,因为只有他们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下面的人才能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组织架构

在一个组织中,谁为上述的5种行为负责,谁就是组织中的管理者,这与头衔,薪资,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更多的与这个人的能力和影响力挂钩。当然,一般而言,有着这样能力和影响力的人,头衔和薪资也注定不会差。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进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适用于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通过自我管理,来学团队管理,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如果想在职场上更进一步,那么,就请从管理自己开始吧。

小结

管理的目的是求存,由求存的目的展开,来理解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就会轻松一些。在求存的管理原则下,我们需要明白,管理和管理者是企业求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需求,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可避免地需要这样的一群人,来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才能保障组织的生存。因此,管理和管理者的存在,在组织中是必然的。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人,作为管理的主要资源,是所有管理者需要加以利用的资源。但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往往并不是能力的运用,而是品格。用中国的文化来理解,就是道德的建立,用现代的话来概括就是利他原则,管理者对下属的培养方向是否正确,能否帮助他们成长,将直接决定管理者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发展。

最后,我们谈到了谁是组织中真正的管理者以及管理者的五项主要任务。在组织中,谁担负了做出贡献的责任,谁在做管理的任务,谁就是真正的管理者,它与职称,头衔,权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金字塔与飞轮:

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全面提升职场能力。关注本头条号,带你做一个走心的职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