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难了,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代赶考的书生如何不会迷路?

 思明居士 2020-05-01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古人对于读书求学的一种自我激励,但实际上也是对读书结果的一种客观事实判断。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人为此废寝忘食,克服重重困难为之不懈努力。因为对于古人来说读书是最简单直接可以出人头地的途径。

哪怕今我们觉得没有真正无用的秀才,在古时候,那也是非常让人羡慕和尊重的存在。因为成了秀才就不再属于平民百姓,如同修行之人脱离凡俗,可以享有更多特权,如见到官员可以不用下跪,公堂之上不能随意对秀才使用刑法等。也只有成了秀才,才算具备了参与科举考试做官的资格。

太难了,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代赶考的书生如何不会迷路?

当然秀才只是读书修行的第一阶段,只能享受一些小的特权,却还不能做官,所以大多的秀才还是穷苦潦倒的,才有了“穷秀才”的称呼。对于读书人而言,完成了院试成了秀才,还有经历乡试、会试、殿试多道门槛。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可以做一点很小的公职,而只有通过会试才算是真正仕途的开始。每一关的通过率都不会很高,所以要想辉煌腾达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太难了,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代赶考的书生如何不会迷路?

没有导航科技,古人自有智慧

因此古人读书,当真是要历经千年万阻,十年寒窗不是简单说说的。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一道险阻需要克服。那就进京赶考,因为参加会试的举人,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要前往京城参加科考。

在古代没有地图导航,又离家千里,人生地不熟,如何防止自己迷路,按时到达京城参加科考就是一个大困难。而古时候也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可用,往往一走就是大半年。

甚至还会遇到豺狼虎豹和匪徒的威胁,那这些赶考书生们如何保证自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呢?其实朝廷也想过这个事情,为这些学子提供了很多帮助,尽可能保证他们能按时参考,迷路这种事情还是难不倒古人的。

太难了,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代赶考的书生如何不会迷路?

首先,对于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他们的身份已经不同于普通人,一路上会受到各地官府的适当照顾,当地官府还会发放一些路费补助。清朝的时候偏远地区有十两左右的补助,离京城比较近的地区也有五两左右,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贫穷家的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而对于认路的问题,通常都是沿着官道而行,或坐船走水路,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迷路。在官道是设有大量的大小驿站,从小到大分为邮、亭、驿、传,五里设邮,十里有亭,三十里进驿。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西汉时期,共设有亭29635个,庞大的全国公路网,本身就相当于自带导航了。

同时朝廷还会给到考生们发一枚“火旗”可以凭此兑换公车使用,而且这种公车都不敢随便打其注意,是朝廷对考生的保护。

太难了,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代赶考的书生如何不会迷路?

万难的赶考之路,是一种勇气

虽然如此,但是那些进京赶考的学子们还是要经历不少的苦难,有钱的自然没什么,离京城比较近的地方还好,而对于偏远的南方地区的考生们,辛苦很多。

而且南方多山,他们要翻山越岭才能走上官道,往往在这期间就会遇各种各样的不测。加上饮食习惯的不同,水土不服等原因导致病倒而不得治,就此客死他乡,不仅前途不在,更是丢了性命。

相比于现在的读书人,古时的书生承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沉重痛苦,十年苦读,千里跋涉,只为一朝中磅,飞黄腾达。而一旦落榜还有面临辗转折腾,那才是真的太难了

太难了,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代赶考的书生如何不会迷路?

但不管如何,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断努力付出,迎难而上,才是该有的勇气和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