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瓷器里的道家美学

 楚地吾桐 2020-05-02

宋代瓷器代表着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而宋代的汝窑更是让后世望尘莫及。“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是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对柴窑瓷的御批。柴窑不可见,汝窑天青色釉便是对之最好的诠释。汝窑,产自宋时汝州,故名。汝窑天青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天青釉从五代耀州窑创烧到北宋汝窑的发展成熟,宋徽宗是一个极有力的推手。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北宋第八任皇帝,在位25年。 

宋徽宗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汝瓷天青釉色泽与宋徽宗的个人喜好趣味有关,人所共知。宋徽宗之前流行定窑白瓷,他登上大殿后,重视青瓷。据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和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定器有芒”,并不是宋徽宗颁旨废白立青的理由,宫廷命汝窑烧造青瓷,应与他的审美趣味有关。


  《说文解字》曰:“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汉代《释名》《释采帛》说:“青 ,生也。象物生时色” 。

宋推崇道教,宋徽宗更是笃信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崇尚青色,认为青色是生命之色。东方之木属青色,为青阳之气,因此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所以受道教的影响,宋徽宗偏爱光华内敛的青色,而汝窑瓷器的天青色明亮而不刺目,给人以意境幽远的感觉。有专家推测宋徽宗喜欢青色,和道教中的青辞有关。青辞,又名绿章,是道教献给天庭的奏章,朱料书写于青蓝灰色的纸上。“雨过天青云破处”那份内敛优雅的青,不仅让徽宗痴迷,还让汝瓷有了超越其他任何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成为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汝窑天青釉碗

北宋,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见图2)。

图1  故宫博物院 藏

汝窑天青釉碗

 汝窑天青釉碗:高7.1厘米,碗口直径16.9厘米,圈足直径7.5厘米,重350克。

 碗薄胎,圆口外撇,碗沿镶铜边。深弧腹向下渐收,圈足外撇。通体施天青色釉,器身遍布细小开片,外底圈足内有5个细小芝麻状支钉痕。

      

图2 大维德基金会藏 藏

 简

宋徽宗崇奉老庄哲学极简主义、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教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朴素最美,追求返璞归真。

古语云:“汝窑上选无雕饰”。“大美至简,大巧无工”。汝瓷的大简之美,来源于她的釉色,汝窑把瓷器的釉色发展到了一个极致,真正做到了靠釉色取胜,摒弃了唐、五代时期的堆塑、贴塑等装饰方法,追求端庄沉稳、简约实用之美,艺术表征上清雅含蓄、意味深长。汝瓷釉色以天青色基调,有天青、粉青、天蓝等釉色。其中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色弥足珍贵。造型自然朴素,不以雕琢装饰为尚,追求造型简洁、釉质匀净、色调单纯、趣味高雅的意境。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见图5)。 

 

图3 故宫博物院 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宋,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
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 

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图4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奁式炉

北宋,高15.3厘米,口径23.8厘米。

奁之胎体较薄,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外底有五枚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釉层开细碎冰裂纹,外壁凸起七道弦纹,使光素的形体产生韵律美。

        
    

图5 大维德基金会 藏

汝窑天青釉葵瓣式盏托

北宋,高6.5厘米,直径17厘米。

托口形似小碗,托盘为展开的五曲花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