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是“哑巴”,身体出现5个体征时,说明你的肝正在坏掉

 营养师雪姐姐 2020-05-02

肝脏,被称为“哑巴”,没有痛觉神经,病变时,往往不痛不痒。

大约每3分钟,肝脏过滤周身血液一次,一小时过滤20次,一天过滤480次。

可是,生活中,许多的行为,如喝酒、熬夜、暴饮暴食等,都会损害肝脏。

中医讲,有诸内必形诸外,肝病“有迹可循”,出现下面几个异常,及时检查。

肝,是“哑巴”,身体出现5个体征时,说明你的肝正在坏掉

1、面部有“肝斑”

中医讲,肝藏血,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清洁、温暖血液的作用。

肝脏不好,气血得不到温暖,血液中的气生发不出来,会向下陷凝结成瘀血。

而出现了瘀血的女性,大多数是皮肤粗糙、脸色较灰暗的,色素容易沉着,久而久之形成“肝斑”。

2、眼睛巩膜发黄

眼巩膜发黄,是黄疸的表现。

肝硬化患者,半数以上,可出现这种体征,一般程度较轻。

这是由于,肝硬化时,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血中胆红素增多所致。

若黄疸骤然升高或重新出现,均提示肝细胞有所破坏,应引起重视。

3、指甲变脆易断

肝藏血,肝脏功能正常,这指甲红润有光泽,且有一定的韧性与硬度。

一旦肝脏受损,肝血不足,则指甲会出现变脆、易断,甚至出现细纹。

此时,一定要注意,肝脏健康出现了问题,不可忽视。

4、眼睛干涩、赤红

肝脏健康,则双眼清澈明亮,炯炯有神,视物清晰。

一旦眼睛酸涩、干涩,需小心肝血不足所致。

眼睛发炎,出现红血丝,眼睛红赤等,需警惕肝火过旺。

此外,肝阴不足,供养眼睛的水液缺乏,会导致眼睛瘙痒怕光。

所以,当眼睛出现这几种迹象时,一定要警惕肝脏受损了。

5、手掌“大小鱼际”发红

人体的手掌,应该是淡粉红色,并且是均匀的颜色。

一旦,手掌大小鱼际两处,开始出现红色的斑点、斑块,一定要提高警惕,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肝掌”,最好及时检查一下肝脏,切莫忽视。

再强大的肝脏,也有“三怕”,每个都很伤肝

一怕“怒”

中医讲“怒伤肝”,会导致肝郁。

平时生气、发怒、甚至是抑郁,都会损伤肝脏的健康。

在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

二怕“酒”

不管是何种酒,只要含有酒精,就会对肝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为,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于肝脏,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所以,想要肝脏好,一定要少喝酒,滴酒不沾才是最好。

三怕“药”

医学研究表明,中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不容忽视。

生活中,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避孕药等,都易引起急性肝损害。

用药需谨慎,最好遵医嘱,切莫滥用药物。

生活中,想要保护好肝脏,谨记“一水、二绿、三动”

一水:植物茶水

补充水分,可促进肝脏排毒,减少肝脏负担。

喝水的时候,加点护肝排毒的小植物,可促进排毒,减轻负担,保肝护肝。

蒲谷丁根茶,泡水喝,可提高肝脏解毒能力。

蒲谷丁,俗称婆婆丁,在春季发芽,是“药食两用”的小植物。

中医认为,蒲谷丁,入肝经,擅长排肝毒,可对抗内毒素造成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解除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从而保护肝脏健康。

牛皮菜根茶,泡水喝,亦可促进肝脏排毒。

牛皮菜,被认为是清洁肝脏最佳的蔬菜之一。

牛皮菜根,含有一种果胶,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能清除储存在肝脏内的毒素,用其泡水代茶饮,可促进肝脏排毒,减轻肝脏负担,大有益处。

二绿:

1、茼蒿

茼蒿,是疏肝理气的佳品。

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可行肝气,消食开胃,通便利腑。

因此,经常爱发脾气,心情不好的人,不妨吃点茼蒿,疏肝解郁。

2、芦笋

芦笋,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氨基酸成分,可解酒护肝,保护肝脏细胞免受酒精毒素的侵害。

所以,经过喝酒的人,养护肝脏,不妨吃点芦笋。

三动:

一动双腿,走走路

走路散步,可强健肝脏,促进人体排毒。

散步,还有助于改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给肝脏“添堵”,有利于肝气抒发,保护肝脏健康。

晚饭后一小时,散散步,走走路,是养肝不错的选择。

二动眼睛,转眼珠

保持头部不动,就眼球动。

可以固定远方一个大型物体为目标。

从左到上到右,再到下再回到左,完成一个大圆圈。

转动10圈后,再从反方向转动10圈,能有效缓解眼疲劳。

三动腰部,常拉伸

站立,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手臂伸直,紧贴双耳,腰往左侧弯到极限,感觉整个脊椎向左侧拉伸。

保持这个伸展的姿势15秒,放松,再换到右侧,同样保持15秒钟。

双腿伸直并在一起,脚尖回勾,双手抓着脚趾,身体慢慢向下压,至少要做15~30分钟。

只要大腿后侧的大筋,有拉伸的感觉就可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