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炕上几件宝

 雪峰读书 2020-05-06
【海蓝.散文】农家炕上几件宝
   常言说,人巧不如家什妙。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有了这些工具,做起活计来,常常是方便快捷,事半功倍。
  
   第一件——扫炕笤帚
   小时候,奶奶常常用猜谜来哄我玩儿。如:“南边来个黄狗,走路旁走。”奶奶告诉我,这个物件不难猜,就在屋子里。
   于是我找呀找,终于发现,原来是炕上的笤帚。
   乡下很少有睡床的,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火炕。盘炕时,垒好过灶膛烟的炕洞,铺好炕面坯,抹好炕面,铺几缕谷草起弹性作用,上边再铺上炕席就是火炕了。
   现在城市里的床打扫起来,都是用大塑料刷子,而乡下的火炕是用扫炕笤帚打扫。平时做针线活在炕上,吃饭放小炕桌,睡觉直接在炕上铺被窝儿,因此炕上要经常打扫,这就离不开扫炕笤帚了,而且扫炕笤帚极容易剔除炕席纹里隐藏的杂物。
   庄家人手巧,一般都是自己扎扫炕笤帚。所用的材料,是专门的一种穗子长长而又散开的高粱。由于它低产,人们只是在自留地的边上种一垄半垄的。秋天成熟后,把穗子在节上割下,籽粒摔打下来,刮掉高粱壳子,浸湿后就可以用它扎扫炕笤帚了。
   我多次见过父亲在农闲时扎刷锅的刷帚,还有扫炕笤帚和扫地笤帚的过程。准备好了脱壳浸湿的高粱穗和细麻绳后,找一根手指粗的几米长绳子,一头扎在腰间,一头拴在一个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将十几颗高粱穗上的秆套进绳子,然后身体向后用力曳,那绳子就勒紧了高粱穗的后部。这时用细麻绳扎住,再隔两三寸勒一道,再扎住,用刀把余出的秫秸秆削齐,一个刷锅的刷帚就扎好了。
   笤帚的扎法稍复杂一些,两三根扎一道,再向上错落着贴上两三根,再扎一道,这样排列下十几道就就扎成了一把笤帚。
   小孩子有时候淘气,就常常挨大人一笤帚把。
   听老人讲,从前有个村妇,因什么事被自家爷们儿用笤帚暴打一顿。她一直怨恨在心,想离婚。某一天,屯子里来了个算卦先生,她就去算命。她说自己是个寡妇,问算命先生改嫁成不。算命先生挠了挠头,说:“你家过的挺好的,改什么嫁?”寡妇便说了丈夫打她的事。算命先生听后大笑,说:“还上了,以后他不会再打你了。”大家都听不明白。算命先生说:“前世你是车老板,你男人是驾车的马,你一共抽了他一千多鞭子。今生他打你十笤帚,一个笤帚上有百余根细条,他十笤帚正好把前世的一千多鞭子还上了。呵呵,往下你们就两不欠了,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故事,为我后来用笤帚打人,找了个很好的借口。
  
   第二件——袜底板儿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把自己穿了一冬的十几只袜子进行了筛选,破旧的纷纷淘汰。当我把几只破袜子扔到垃圾桶时,便想到,这些袜子如果放在过去,奶奶说什么都不会让扔的,因为补补照样还可以穿,由此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家中的针线匣子里,有大小两个袜底板儿。
   袜底板儿也叫袜板子、袜托儿,是一种用来缝补袜子的工具。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岁月里,家家炕上都有一个装有针线的笸箩或匣子,里边放的其实不仅仅是针和线,还放剪刀、锥子、顶针什么的,其中最大的物件就应该是袜底板儿。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袜底板儿了,估计现在的年轻人更没见过。而在我的记忆力,我家针线匣子里的袜底板,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就像一幅烫画,深深地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奶奶在世的时候,我经常看她用大的袜底板儿补大人的袜子,用小的给孩子们补袜子。袜底板是一个木制的东西,样子跟人的脚型相似,也像一只鞋子,但它没有完全的鞋面,只有鞋底和前后两小块鞋面。袜子套上去就像穿在脚上一样,用来缝补破洞极方便。由于经常用袜底板儿缝补袜子,它的边缘都磨得非常的光滑。
   那时的袜子大部分是棉线织物,很不耐磨,穿不了多长时间脚趾头或脚后跟就会磨破了,一双袜子常常是补了又补,因此奶奶常常为我们补穿破的袜子。她把破了洞的袜子套在袜底板儿上,让袜底板儿把袜子撑开。再把袜庄系上,把准备好的补丁缝补在袜子的洞眼处,这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每到冬季,父母就不让我出去疯跑。我只好呆在家里,坐在炕上守在奶奶身边。实在没有什么玩具,便常常拿过针线笸箩里的袜底板儿,将袜底板儿放在窗台上,当做小汽车推来推去,嘴里嘟嘟着汽车喇叭声,玩得十分投入。
   奶奶去世后,母亲和姐姐们也用袜底板儿补袜子,带补丁的袜子穿过好多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袜底板就闲置了,也一直不穿带补丁的袜子了,后来就没有再见过奶奶留下的那两个袜底板儿。
  
   第三件——苞米穿子
   多少年来,苞米一直是我们东北农村的主要农作物。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的更适宜它的生长,二是苞米比其他农作物更高产。那些年,大苞米曾经是我们千家万户的主要口粮。
   每逢秋天苞米完全成熟了的时候,各家都把自留地里的苞米棒子早早地收回到家,进行晾晒和储存。有时候生产队为了省事,也常常把未脱粒的苞米棒子折合成口粮分到各家各户。因此到了冬闲时节,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个小型的苞米楼子,炕上还有个装苞米的大笸箩,一家人常常围坐在大笸箩旁搓苞米。火炕很热,苞米粒子干得也快,干好后就可以到碾坊里碾成食用的苞米面了。
   苞米粒子密密麻麻地长在苞米棒子上,很难往下搓,必须用一个锐利的东西把苞米粒子中间豁出几道沟儿来,剩下的苞米粒才好往下搓。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用锥子、剪子什么的往下戳,这样即不方便也不好使,还容易划破手指。于是,聪明的人就发明了简单而又实用的苞米穿子。
   苞米穿子的主要材料是一根半米长,直径10公分左右的榆木或榆木树根,后面留个粗壮的枝丫做把手,将圆木的一侧挖出一道浅槽,中间打一个孔,在槽的中间镶嵌一个大铁钉即可。
   使用的时候,把苞米顺着浅槽往铁钉上用力一推,铁钉就把苞米的中间划出一道沟来,划掉的苞米粒子从中间的孔里漏出,流到笸箩里。如果在一棒苞米上均匀地划出两三道沟,剩下的苞米粒子就好往下搓了。有了苞米穿子,搓苞米就省事多了。
   那些年,苞米穿子并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冬季里它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几户人家用一个苞米穿子,就要轮班排号,有时候甚至到前一家等着去,刚用完就由后一家拿去了。
   苞米穿子简单实用,可以说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项发明和创造。用久了的苞米穿子表面上光滑细腻,泛着红色的亮光,给人一种古香古色个感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下已经普遍用上了脱粒机,很少再用手工搓苞米了,苞米穿子也就被人们闲置起来。
   前些日子回乡下,在亲属看的了一个苞米穿子,我说这个东西很值得收藏,说不定以后就是一件值钱的古董呢。
  
   第四件——圆木棒槌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深秋季节,就会常常听到“乒乒乓乓”的棒槌的击打声,有远有近,此起彼伏,犹如回荡在秋风中的一曲乡间交响乐,演奏在这片黑土地的上空。
   棒槌是用来平整浆洗过的衣物或被单的,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两个。我们北方地区一年里寒冷的天气差不多要占一半,衣服和被褥夏天可以经常洗,然而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季,洗完的衣物晾晒一天,晚上仍然冻得硬邦邦。尤其是被单褥单,冻硬之后还不能折叠,稍一折就容易把布丝折断。因此秋季里拆洗的被褥,下一次再拆洗就得等到来年春季天暖的时候了。但长时间不能拆洗的被褥,又容易被汗泥给腻住,再洗的时候就很难洗透了。为了下次能把被褥洗干净,人们往往都是先把被褥洗干净,然后用饭米汤把洗干净的被褥再浆一下。
   浆洗被子是农村的传统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考证。浆洗的被子晾干后,被褥就会变得僵硬且不易缝纫。此时,再喷少许清水,叠成了长条状,两人配合,两手各持一端,有点像拔河似的同时用力一下一下地拉展被单,便缩水的被单复原,之后折叠几层放在棒槌石上,有节奏地反复地在被单上敲打,使其平整和柔软。
   记得我家就有一对祖上传下来的棒槌,闲置的时候,就放在炕柜的底下。印象中,棒槌的形状犹如一条大号的鲅鱼,直径应该在6公分左右,前半截略有平滑的鼓肚,尾端略细并刻有把手,总长大约在50公分,由硬杂木加工而成。与棒槌相搭配使用的是约有一米长、半米宽的棒槌板,它是又厚又结实的独木板。使用的时候,棒槌板的下边垫上绵软的东西,这样敲打起来既有弹性又不会震得胳膊疼。“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两只棒槌交替起落,敲起来“乒乒乓乓”的,听着如打击乐,极富有节奏感,可谓热爱生活的绝唱。
  
   时光荏苒。如今农村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机械化电器化的普及,很多生活工具便隐退到人们的记忆里,封存在历史的长卷里。
  
  
  
  【海蓝.散文】农家炕上几件宝
   常言说,人巧不如家什妙。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有了这些工具,做起活计来,常常是方便快捷,事半功倍。
  
   第一件——扫炕笤帚
   小时候,奶奶常常用猜谜来哄我玩儿。如:“南边来个黄狗,走路旁走。”奶奶告诉我,这个物件不难猜,就在屋子里。
   于是我找呀找,终于发现,原来是炕上的笤帚。
   乡下很少有睡床的,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火炕。盘炕时,垒好过灶膛烟的炕洞,铺好炕面坯,抹好炕面,铺几缕谷草起弹性作用,上边再铺上炕席就是火炕了。
   现在城市里的床打扫起来,都是用大塑料刷子,而乡下的火炕是用扫炕笤帚打扫。平时做针线活在炕上,吃饭放小炕桌,睡觉直接在炕上铺被窝儿,因此炕上要经常打扫,这就离不开扫炕笤帚了,而且扫炕笤帚极容易剔除炕席纹里隐藏的杂物。
   庄家人手巧,一般都是自己扎扫炕笤帚。所用的材料,是专门的一种穗子长长而又散开的高粱。由于它低产,人们只是在自留地的边上种一垄半垄的。秋天成熟后,把穗子在节上割下,籽粒摔打下来,刮掉高粱壳子,浸湿后就可以用它扎扫炕笤帚了。
   我多次见过父亲在农闲时扎刷锅的刷帚,还有扫炕笤帚和扫地笤帚的过程。准备好了脱壳浸湿的高粱穗和细麻绳后,找一根手指粗的几米长绳子,一头扎在腰间,一头拴在一个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将十几颗高粱穗上的秆套进绳子,然后身体向后用力曳,那绳子就勒紧了高粱穗的后部。这时用细麻绳扎住,再隔两三寸勒一道,再扎住,用刀把余出的秫秸秆削齐,一个刷锅的刷帚就扎好了。
   笤帚的扎法稍复杂一些,两三根扎一道,再向上错落着贴上两三根,再扎一道,这样排列下十几道就就扎成了一把笤帚。
   小孩子有时候淘气,就常常挨大人一笤帚把。
   听老人讲,从前有个村妇,因什么事被自家爷们儿用笤帚暴打一顿。她一直怨恨在心,想离婚。某一天,屯子里来了个算卦先生,她就去算命。她说自己是个寡妇,问算命先生改嫁成不。算命先生挠了挠头,说:“你家过的挺好的,改什么嫁?”寡妇便说了丈夫打她的事。算命先生听后大笑,说:“还上了,以后他不会再打你了。”大家都听不明白。算命先生说:“前世你是车老板,你男人是驾车的马,你一共抽了他一千多鞭子。今生他打你十笤帚,一个笤帚上有百余根细条,他十笤帚正好把前世的一千多鞭子还上了。呵呵,往下你们就两不欠了,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故事,为我后来用笤帚打人,找了个很好的借口。
  
   第二件——袜底板儿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把自己穿了一冬的十几只袜子进行了筛选,破旧的纷纷淘汰。当我把几只破袜子扔到垃圾桶时,便想到,这些袜子如果放在过去,奶奶说什么都不会让扔的,因为补补照样还可以穿,由此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家中的针线匣子里,有大小两个袜底板儿。
   袜底板儿也叫袜板子、袜托儿,是一种用来缝补袜子的工具。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岁月里,家家炕上都有一个装有针线的笸箩或匣子,里边放的其实不仅仅是针和线,还放剪刀、锥子、顶针什么的,其中最大的物件就应该是袜底板儿。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袜底板儿了,估计现在的年轻人更没见过。而在我的记忆力,我家针线匣子里的袜底板,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就像一幅烫画,深深地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奶奶在世的时候,我经常看她用大的袜底板儿补大人的袜子,用小的给孩子们补袜子。袜底板是一个木制的东西,样子跟人的脚型相似,也像一只鞋子,但它没有完全的鞋面,只有鞋底和前后两小块鞋面。袜子套上去就像穿在脚上一样,用来缝补破洞极方便。由于经常用袜底板儿缝补袜子,它的边缘都磨得非常的光滑。
   那时的袜子大部分是棉线织物,很不耐磨,穿不了多长时间脚趾头或脚后跟就会磨破了,一双袜子常常是补了又补,因此奶奶常常为我们补穿破的袜子。她把破了洞的袜子套在袜底板儿上,让袜底板儿把袜子撑开。再把袜庄系上,把准备好的补丁缝补在袜子的洞眼处,这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每到冬季,父母就不让我出去疯跑。我只好呆在家里,坐在炕上守在奶奶身边。实在没有什么玩具,便常常拿过针线笸箩里的袜底板儿,将袜底板儿放在窗台上,当做小汽车推来推去,嘴里嘟嘟着汽车喇叭声,玩得十分投入。
   奶奶去世后,母亲和姐姐们也用袜底板儿补袜子,带补丁的袜子穿过好多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袜底板就闲置了,也一直不穿带补丁的袜子了,后来就没有再见过奶奶留下的那两个袜底板儿。
  
   第三件——苞米穿子
   多少年来,苞米一直是我们东北农村的主要农作物。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的更适宜它的生长,二是苞米比其他农作物更高产。那些年,大苞米曾经是我们千家万户的主要口粮。
   每逢秋天苞米完全成熟了的时候,各家都把自留地里的苞米棒子早早地收回到家,进行晾晒和储存。有时候生产队为了省事,也常常把未脱粒的苞米棒子折合成口粮分到各家各户。因此到了冬闲时节,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个小型的苞米楼子,炕上还有个装苞米的大笸箩,一家人常常围坐在大笸箩旁搓苞米。火炕很热,苞米粒子干得也快,干好后就可以到碾坊里碾成食用的苞米面了。
   苞米粒子密密麻麻地长在苞米棒子上,很难往下搓,必须用一个锐利的东西把苞米粒子中间豁出几道沟儿来,剩下的苞米粒才好往下搓。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用锥子、剪子什么的往下戳,这样即不方便也不好使,还容易划破手指。于是,聪明的人就发明了简单而又实用的苞米穿子。
   苞米穿子的主要材料是一根半米长,直径10公分左右的榆木或榆木树根,后面留个粗壮的枝丫做把手,将圆木的一侧挖出一道浅槽,中间打一个孔,在槽的中间镶嵌一个大铁钉即可。
   使用的时候,把苞米顺着浅槽往铁钉上用力一推,铁钉就把苞米的中间划出一道沟来,划掉的苞米粒子从中间的孔里漏出,流到笸箩里。如果在一棒苞米上均匀地划出两三道沟,剩下的苞米粒子就好往下搓了。有了苞米穿子,搓苞米就省事多了。
   那些年,苞米穿子并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冬季里它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几户人家用一个苞米穿子,就要轮班排号,有时候甚至到前一家等着去,刚用完就由后一家拿去了。
   苞米穿子简单实用,可以说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项发明和创造。用久了的苞米穿子表面上光滑细腻,泛着红色的亮光,给人一种古香古色个感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下已经普遍用上了脱粒机,很少再用手工搓苞米了,苞米穿子也就被人们闲置起来。
   前些日子回乡下,在亲属看的了一个苞米穿子,我说这个东西很值得收藏,说不定以后就是一件值钱的古董呢。
  
   第四件——圆木棒槌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深秋季节,就会常常听到“乒乒乓乓”的棒槌的击打声,有远有近,此起彼伏,犹如回荡在秋风中的一曲乡间交响乐,演奏在这片黑土地的上空。
   棒槌是用来平整浆洗过的衣物或被单的,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两个。我们北方地区一年里寒冷的天气差不多要占一半,衣服和被褥夏天可以经常洗,然而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季,洗完的衣物晾晒一天,晚上仍然冻得硬邦邦。尤其是被单褥单,冻硬之后还不能折叠,稍一折就容易把布丝折断。因此秋季里拆洗的被褥,下一次再拆洗就得等到来年春季天暖的时候了。但长时间不能拆洗的被褥,又容易被汗泥给腻住,再洗的时候就很难洗透了。为了下次能把被褥洗干净,人们往往都是先把被褥洗干净,然后用饭米汤把洗干净的被褥再浆一下。
   浆洗被子是农村的传统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考证。浆洗的被子晾干后,被褥就会变得僵硬且不易缝纫。此时,再喷少许清水,叠成了长条状,两人配合,两手各持一端,有点像拔河似的同时用力一下一下地拉展被单,便缩水的被单复原,之后折叠几层放在棒槌石上,有节奏地反复地在被单上敲打,使其平整和柔软。
   记得我家就有一对祖上传下来的棒槌,闲置的时候,就放在炕柜的底下。印象中,棒槌的形状犹如一条大号的鲅鱼,直径应该在6公分左右,前半截略有平滑的鼓肚,尾端略细并刻有把手,总长大约在50公分,由硬杂木加工而成。与棒槌相搭配使用的是约有一米长、半米宽的棒槌板,它是又厚又结实的独木板。使用的时候,棒槌板的下边垫上绵软的东西,这样敲打起来既有弹性又不会震得胳膊疼。“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两只棒槌交替起落,敲起来“乒乒乓乓”的,听着如打击乐,极富有节奏感,可谓热爱生活的绝唱。
  
   时光荏苒。如今农村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机械化电器化的普及,很多生活工具便隐退到人们的记忆里,封存在历史的长卷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