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这个症状,在前面我们己经复习过了,当时是这样说的: 在伤寒论中,“发热”一词,只是为了说明方便的一个统称,实际在伤寒论中,所用的具体词是不同的,如:微热、倍热、时发热、身热、潮热、往来寒热、身无大热、身灼热、热多寒少,等等。 在代表三阳病的热型特征的症状中,表部阳性病也就是太阳病的热型特征是在发热的同时恶寒,所以在伤寒论中常常是“发热恶寒”二词并用。里部阳性病也就是阳明病的热型特征是“发潮热”,而半表半里部的阳性病也就是少阳病的热型特征则是“身热”,或者“寒热往来”,或者“往来寒热”。 所以,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个“身热或寒热往来”,其实是特指少阳病的热的。 往来寒热,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这种热型,是少阳病所独有,既不同于太阳表证的寒热并见,也有别于阳明病的但热不寒。不仅如此,还和表郁轻证的寒热如疟,一日再发或者得二三度发不同。 往来寒热说的是发热停止而恶寒发作,或者恶寒停止而发热发作,发热和恶寒是交替出现的。 表郁轻证的寒热如疟,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寒热一起发作,一起停止,其发作频率是一日再发,或者一日二三次发作。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汉方家山本岩先生在其所著《东医杂录》中认为:少阳病的病位应定在肝胆十二指肠。这不仅因为肝胆系炎症容易出现寒热往来之一特定热型,而且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些小柴胡汤的主症,也是肝胆十二指肠病变的常见症状。 从伤寒论的方证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方证: 邪入少阳,或者热入血室之小柴胡汤证。 外感疟邪之白虎加桂枝汤证、鳖甲煎丸证、蜀漆散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等。 肝郁奔豚之奔豚汤证。 等等。 其实,在临床上,所说的寒热往来,并不单指温度上的寒与热,也能适用于心理、情绪的变化。对于这一点儿,黄煌老师做了独特的研究,并在临床实际中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