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文来自于YouCore创始人王世民的高效学习方法论。【整理摘编:时英平】
据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2020年,该用户数仍将持续增长。今年的第一季度,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更多的人将时间用来学习。63.1%的知识付费用户所购买的产品中,主要以职场技能类内容为主。 可是为知识而付费的职场人,往往“买前不同的原因,买后却面临相似的尴尬”:看上去很有用的知识,实际却一无是处。学习变成了看电影,学完即散场;人空,钱空,脑袋空。 “刚接触知识付费的时候,是因为好奇心。买了一些很有趣的课程,确实也想学点东西。但事实上,并没有想象的好。课程听完后,对自己帮助也并不大。”张敏是尝试知识付费比较早的那批人之一。 他在接受访问时,还说:“我现在偶尔还是会在网络上付费查看一些知识。比如去年底,老板提出需要我搭建销售团队。从前都是自己一个人跑销售,现在需要带领几个人一起跑。学习下管理的套路还是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吃不透、容易忘”。 知识为什么总是看上去很美,放到现实中去就骨感了呢?如何避免在知识面前,吃不透,容易忘? 首先要“功利性学习” 股神巴菲特说:
好,于是我们来做个计划,每天阅读500页,看看是否可以横扫某一专业领域。 有一名年轻的程序员,他每天抽出一小时(包括碎片时间),阅读人物传记和营销管理类的书。 在读到《杰克·韦尔奇自传》的时候,发现GE公司的六西格玛策略很有趣,它不仅仅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业绩与竞争力。这个概念打破了他原来的认知,于是他做了笔记。 然后他又读到《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觉得“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综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对于提高他的工作效率会很有帮助,他又记录下来。 可是不久之后,他开始迷茫:这些知识非常容易忘记,并且似乎对目前的岗位帮助并不大。 让我们来看看“知识存活的真相”。 对现有工作毫无帮助的学习只能让人产生迷茫,更不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 我们再来看那个程序员。 有一次,他在与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谈话中表示:“希望晋升经理,带团队。”HR经理问:“那你现在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如何帮助你?”他把自己勤奋学习但得不到提升的事情告诉了HR。 HR经理指出:
这名HR经理说的,其实就是功利性学习的要点。 功利性学习强调的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学得似懂非懂的,那么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得不到解决。一旦你解决不了,就会得到反馈,知道有偏差,你就会再深入去学习。 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实现深度学习。 所以,要解决“吃不透,容易忘”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功利性学习”。这就跟学英语一样,不管你学语言的天赋怎么样,如果你在做一份英语外贸工作,那你掌握好英语的概率,肯定会远远大于一个在工作中用中文,下班后自学英语的人。 功利性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解决很多人在学习中“容易放弃、不能坚持”的问题。 因为如果是工作中急需要用的东西,你自然就会去学,根本不需要什么意志力。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你有没有发现,正常人没有学不会走路的,没有学不会说话的?之所以不会出现难以坚持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必须去做的。因此,工作中自然会去做的东西,对意志力的消耗也是很小的。 怎样才能做到功利性学习?有以下三个步骤: 按照这三个步骤,你才能找到真正为你所用的知识,也才能让知识“记得住,用得着”。 在明确了学什么之后,那么是否意味着知识就能为我们创造价值了呢? 二、运用能力树策略,构建知识系统 刚才讲到的那个程序员,既然他想成为一名经理级的干部,带领团队,就需要学习这些知识:更多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沟通技巧、PPT演说能力、战略思维……是不是很多? 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和整理,那它们就好比杂乱的能力草丛。 知识之间没有关联,不知道从何下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项要在短期内掌握,哪项是可以慢慢地学……我们一概不知。 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杂草,整理成一棵健康的知识树。让各种各样的知识变成知识系统,才能创造出价值。 就像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但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这也意味着现代人的能力也越来越分散,每个现代人至少都掌握几十到几百种能力。 如果不能将各种能力以应用为导向,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话,这些能力就是一盘散沙,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那么能力树到底长什么样呢? 以技术经理为例,这一岗位的能力树如下图所示: 为方便起见,我们会用逻辑树的形式来呈现: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结构呢?因为逻辑清晰的树状结构,能够让自己理清楚能力的方方面面。 知识系统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温故已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要求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工作需求、岗位的变化来学习新的知识,组织新的能力树。 我们把这种在工作中具有极大实用意义的策略,叫做“迁移策略”。 三、有效迁移知识,进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能力树策略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那知识的可迁移则是进阶策略了。 我们看看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就明白为什么知识必须是可迁移的。
在美国,年轻律师已找不到工作。美国NALP(全国法律就业组织)调查发现,2014届法学院毕业生中,只有24%的人在2月前找到了法律相关领域的工作。 由于有了IBM沃森(“沃森”是能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系统),你几秒内就可以得到法律咨询的结果。虽然到目前为止,IBM沃森提供的还只是基本的法律服务,但精确率达90%。相较而言,年轻律师人工回答的正确率只有70%;而在机器的帮助下,预计将有90%的人会成为无师自通的通才律师。 无论你现在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无法保证未来5~10年内你现在的岗位还会继续存在。每一个70后、80后、90后的人,都会面临至少3~4次的职业变迁,甚至更多。 因此,我们需要迁移已习得的知识,以适应越来越多的职业需求和岗位变化。 每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已知道、已相信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幸好我们有能力树支撑着这种变化。运用能力树,可以实现知识的可迁移策略。 YouCore创始人王世民,曾先后领导IBM和惠普公司的咨询团队。由于个人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一度成为了最年轻的咨询事业部负责人。 当王世民最开始涉足互联网行业运营的时候,他几乎对此一无所知。他不仅需要快速掌握这方面知识,还要带领团队共同完成这个新领域的探索。于是,他和市场转岗运营的几名团队成员,利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论从已有知识结构开始重新搭建框架。 以下是他带领团队搭建的框架,也是互联网运营的能力树。 王世民及其团队对照这个框架,标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找到了需要新学习的技能。 以下是他们列出的Excel表。其中,素质和能力无需比对,因为它们是跟行业以及专业无关的,可以完全迁移。 通过这张表的整理,王世民及其团队很快就清楚了可以迁移以及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如: 所以,经过这样的比对和迁移后,他学习互联网运营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当我们学会了如何搭建能力树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职业规划或岗位变化,梳理已有知识体系,并且有效地再学习。 |
|
来自: 快乐英平 > 《能力(领导)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