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唐诗居然两位作者?探寻究竟,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血案”?

 思明居士 2020-05-09
一首唐诗居然两位作者?探寻究竟,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血案”?

初闻刘希夷之名,却鲜有人知道,可一旦提及他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千古名句,大家兴许会一下子反应过来,脱口而出:“哦,原来是他写的啊!”

刘希夷字延之,是初唐颇负盛名的琵琶高手。他少有文华,好为宫体,长于乐器演奏,而且写文道诗无所不能,还是高宗上元二年的进士。刘延之一生短短不到二十九个春秋,但他那首《代悲白头翁》却跨越了历史猛诗的层峦叠嶂,一路挤进了唐诗佳作的御位,至占一席,尤其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成了中国古诗里头的千古名句。

据说刘延之本人风流倜傥,也比较多情,平素就喜欢写一些闺房婉丽之作。而且闲暇之余,他经常会把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诗句,拿给自己的舅舅宋之问欣赏,让老舅多提意见。宋之问也是快风过乱冈,一目扫十行,应付差事而已。因为在老宋眼里,外甥小刘的写错水平还差着火候呢!刘延之每次给他拿来的一些诗作,在宋之问眼里,尽是些嚼蜡之作,让他非常失望。直到有一天,这首《代悲白头翁》被刘希夷交到宋之问手上,一切彻底发生了变化……

一首唐诗居然两位作者?探寻究竟,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血案”?

老宋还是像往常一样,随便拿过来瞅瞅,读完第一句,老宋就开始叹息,说:“这小子又写的情诗,没趣儿!”但迫于面子,他还是往下继续读,读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宋之问点了点头,说:“嗨,有点意思!”再接着往下读,直到出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老宋猛的从凳子上坐了起来,脱口而出:“妙哉!”宋之问被这句给彻底震慑到了,想不到外甥年纪轻轻,就能写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词句,简直是飞来之语,可上天入地,可闪转腾挪,妙哉妙哉,宋之问简直是点头如捣蒜。

《代悲白头翁》通篇读完,一气呵成。虽然是从女子入笔着墨,但纵向抒发的是时空的遐想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自然轮回的交替变化,顿悟出流光韶华的转瞬即逝。这首诗从女子写到老翁,慨叹年华易逝,岁月不定,富贵无常,世事变迁。全诗构思独特,抒情细腻婉转,语言分为华丽,再加上音韵和谐,是极其难得的一首上乘之作。

一首唐诗居然两位作者?探寻究竟,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血案”?

于是,宋之问起歹心了,他走过去对刘延之说:“亲爱的外甥么么哒,你这句“岁岁”能不能给老舅!?”当时的刘延之年少无知,对所谓的版权概念一无所知,就瞬间答应,说:“行,老舅,您喜欢就拿去吧!”等到刘延之回去之后,他坐在石凳上翻来覆去的思忖,舅舅能这么喜欢这句“岁岁”,说明自己这次肯定写得不赖,想着想着刘延之开始有点后悔了,就折回去找宋之问,见面之后,便吞吞吐吐地给宋之问说:“舅,外甥这首诗写得不好,您就别留了,我还是拿回去吧,等外甥以后写了更好的句子再拿给您!” 谁料,此时的宋之问,业已鬼迷心窍,他居然为了彻底得到此句,用土囊闷死了外甥刘希夷,宋之问的行为简直是极其下作、十分令人不齿。

这段故事被实实在在的记载在历史文献里。《大唐新语》和《刘宾客嘉话录》里头都有详尽的记载。甚至后世的闻一多、刘大杰等著名学者都严遵此说。不过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宋之问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格律诗人,他犯不着为一两个句子而闷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并且反对者旁征博引,列举了一大堆文例来驳斥,认为《新唐书》不严谨,对“南冠”的记载有误,而且还擢引了《唐才子传》里的论证,反驳了“土囊闷死”一说。

一首唐诗居然两位作者?探寻究竟,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血案”?

但是我个人觉得,以宋之问的为人,做出此事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是完全有可能,更甭说什么当时的宋之问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诗人了,这是一些学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之语。自古文人相轻,而且文人之间的嫉妒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多么出名的诗人,也不可能道尽世间名句,蓦然间看到令人惊奇的震慑之语,也是十分正常之事。再参考宋之问的职业生涯,不难看出,他为了仕途可谓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宋之问是大才,跟沈佺期俩人成为当时诗坛的一时瑜亮,但宋延清在官场上的谄媚丑态、溜须拍马也是众人皆知的事。

宋之问虽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真意切;亦有“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直抒胸臆;还有“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的缱绻情愫;更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千古佳句,此句甚至一度成了千古奇楹,这句委实是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似有神出鬼没之态,实为大手笔所为。然而,啖尽宋之问的一生,他为人过于市侩谄媚,工于心计,十分下作。

宋之问极喜权利,并热衷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他在这趟浑浊的职场里混得是风生水起,因为一路平步青云,致使他野心一路爆胀,到最后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极度的谄媚张昌宗和张易之,若不是因为他有着众人皆知的隐疾:“口臭”,宋之问说不定真的会爬上武则天的枕榻。武则天对他是又爱又恨,爱其千古奇文,满腹经纶;恶其口臭无比,觑不能语。就这样,宋之问因为口臭的原因,职业生涯遂停滞在了御门亭槛。

一首唐诗居然两位作者?探寻究竟,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血案”?

作为诗人,宋之问应该学学杨炯等人,就该一心一意的写诗或者做个正直的文人,可他为了仕途不择手段最终迷失了自己,一度浮沉在红黄交错宦海之中,不知归退彼岸更不知悬崖勒马。甚至乎,在他一把年龄的老朽身躯之时,还幻想着攀荣附会节节高升,没想到最终因为宫廷遽变,李隆基诛杀了韦后一党,并彻查了劣迹斑斑宋之问。因为宋之问的职业生涯着实太过肮脏,最后直接被下令赐死了。不知此时的宋之问,有没有思忖,当年,他用土囊溺死自己外甥的时候,有没有幻想过自己也有这么不堪的一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的价值决定了他持久的“生命力”,虽然刘希夷一生短暂,诗作不多,但他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感悟,却一直跌宕在中国人的心里,时时泛起微光涟漪,从公元680年一直延续到了当下。假若刘希夷不在29岁的时候悄然离去,而是一直活到寿终正寝,他究竟还能否写出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般的千古名句呢?如若刘希夷再也写不出此等跨越经纬的历史名句,那么,他的生命以这首千古佳作谢幕,虽然令人十分惋惜,但亦不啻为另一种新的生命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