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书画徐州第十二届年展部分山水画作品欣赏

 八方土城 2020-05-10

一年之中,徐州有很多美术展览,其中最能代表现代美术水平的,肯定是一年一度的“书画徐州年展”。


2018年12月15日上午十点半,书画徐州第十二届年展经过短暂的开幕式后,在徐州市艺术馆与观众见面了。


现在,美术展览的成功并不是以隆重为标志,而是以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来确定,所以,每届书画徐州年展一直都是以高标准的艺术要求来组织展品,时至今日,这个展览已经越来越品牌化。

书画徐州年展的主要主办者是徐州书画院,画家同样是以画院为主,同时还邀请了徐州本地的诸多艺术家。展示的作品包括了国画、书法、油画和雕塑等不同艺术类型。

展出当天,笔者除了在现场观赏所有作品之外,又对部分山水画做了一些图像采集,在展览已经结束的时候,依然可以观图品画怡然自适。同时,也希望能以自媒体的方式,给错过现场观赏的朋友奉上一些现象解读:


画家杨正伟先生已经从画院退休多年,但一直以来都在坚持山水画创作。在现在的徐州山水画家中,他是一位成名最早的山水画家,八十年代初,他就以具有李可染山水风貌的作品影响着彭城美术界。

几十年过来了,不仅山水功力会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他又对传统岩彩情有独钟,常常会自制一些颜料并与自己的山水画相结合,使其产生一种与笔墨相互映衬的奇妙现象。


在徐州,最擅长人物画的原徐州书画院院长高哄啸先生,可能是第一次将自己的山水画进行展示。很显然,作者对这幅作品的满意程度已经不亚于人物画了。

若干年前,高院长一直坚持走着专攻一门的道路,并由此获得了诸多展览和赛事的成绩,现在,他又在山水画中拓宽了个人的艺术道路。当我们看到这幅山水画的时候,不禁又会期待他的花鸟画作品,同时也由衷希望他未来的山水和花鸟画都能超越人物画的水平!


徐州书画院现任院长吴江先生,多年以来一直在山水和花鸟画中追求笔精墨妙的表达。在这次展出的山水画作品中,那种细腻的笔墨情调依然在山水结构中得到了呈现。这种笔墨精神就是“作画第一论笔墨”的艺术理想,在传统山水画的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画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

山水中的笔精墨妙是一种雅观,更是一种功力,古代文人因为提倡笔墨的运用,特别崇尚其中的审美趣味,但却时常导致程式和概念的笔墨现象。而现代人在续接前人的笔墨精神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语言,而是不断拓展它的表现力,即进入更为深入的结构笔墨塑造,这一特点在吴院长的画中非常明显。


原画院常务副院长孙茂祥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山水画家,但在山水画家中,最擅长的则主题画创作。他曾经在山上画了一个篮球场而能将山水画顺利入选体育美展,这种方式与当年宋代画院考试命题“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的应题成功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展出的作品乍看起来以为是一幅风水画,但仔细观摩仍是一幅主题画——《我爱韶山红杜鹃》,不过点题中的杜鹃花在山水画中的点缀确实比较难画,倒是大山大水要比以往的山水画更松弛了一些,在风格上似乎略有转换。


工笔山水的现代复苏与创新,最有代表性的是青绿山水,画院画家赵亦的青绿山水在语言上明显带有现代元素,现代元素决定了当代性,而其中的传统符号和主体色彩也显示了传承的因素。

中国的青绿山水从来都不和真实山水相对应,因为古人都是为了描绘理想的山水境界,青绿的世界不是造化,而是心源,后来的笔墨山水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古人的伟大是发明和沿用了诸多山水画的符号和理想色彩,而现代人又把这些符号在现实中加以改造和运用,传统艺术的复苏又显得更加生机盎然。


这次展出还有一幅淡墨淡彩的工笔山水画,此画系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蔡之庶的大作。这种烟云气象和淡雅风格,深得南师大刘赦教授的真传,他们师徒之间至今都保持着良好的情谊,每年约有几次合作展览,影响力与日俱增。

现代工笔山水画的繁荣,已经很难用传统的概念进行区分,但蔡教授的云山朦胧,与北宋“米氏云山”所写江南云烟应属一类,虽然北宋以后各类云烟多在写意画中延续,而工笔山水的江南云烟一路,既与写意笔墨烘托相一致,又与工笔语言相统一,两者相合显然已经具备了现代属性。


自古以来,画家之间最善于切磋技法,比如笔墨和色彩的运用,但在观赏者的眼中,画面的效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显然,画家王炳辰的山水画就有这种作用。他的山水画既不能用笔墨技法来概括,也不能用色彩应用来说明,而是以笔墨与色彩围绕山水结构塑造的完整来体现,在构成上越完整就是越出彩。

在艺术上,经典之作常常被看做是个性与风格的代表,所以现代艺术史一直都强调艺术家的绘画风格,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画家几乎都陷入了这个泥潭。现在,当人们发现艺术多元化的时候,其实是很多当代画家的追求已经是多向度的结果,我们从王炳辰的作品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现象也是由角度产生的,多向度的选择才会有多元化的现象,基于这种认识,我选择了一种只为形象而不为笔墨的尝试,这与锤炼笔精墨妙的成熟相比,山水结构和图式构成的客观效果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对艺术转型能有一种恰当的比喻,那就像人的性格一样,原来是内向型的,多年以后竟然变成了外向型的了。你相信吗?反正我相信了


看展览和听音乐一样,有一种是艺术体验,还有一种是凑热闹;现在,当艺术体验者越来越少的时候,凑热闹的也会越来越少。

冬至来临,不仅仅是吃,能在微信中賞画,静静地观图读文,才是内心需要的快乐和安慰!


文字作者

高金龙,字云公,号了古、八方土城。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州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