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读了很多书却啥都没记住,因为他可能一直都在“假阅读”!

 长沙7喜 2020-05-13

很多家长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读书速度很快,几乎一个小时不到就翻完了一本书。但当你去提问的时候,孩子竟然一个字也记不住,甚至目录都有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情形就是假阅读


今天,我们想就孩子“假阅读”的问题,和各位爸爸妈妈展开一场讨论——孩子正在经历的那些错误阅读方式,以及正确读书的打开方法究竟是啥?

假阅读=无效阅读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读书,有深读也有浅读。浅读书就是这种爸爸妈妈经常发现的情况了:娃在读书的时候,专心不够,爱开小差。眼睛虽然盯着书本,心却早飞到了九天云外云。

其实这种阅读就叫“假读书”或者“假阅读”,也就是无效阅读。造成无效阅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过于强调“认字”和“正确读音”,却忽略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练习;再比如孩子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情,眼睛在书上心却没在......这样的阅读,除了浪费宝贵时间,对孩子并没有太大好处。



不仅仅是孩子,成年后也有很多人在用这样的方法来感动自己,欺骗别人说自己看了很多书,其实除了书名,内容一概不知。

除了“假阅读”,还有很多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错误的阅读方式。比较常见的就是认为“每本书都要从头读到尾”。


很多人认为读书一定要从第一页开始,然后一行行、一页页地读下去,直到所有的内容读完。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拿到新书后,很兴奋拆开包装,然后迫不及待读起来。读了几页之后,兴奋感消失了,于是想着,先做点别的事情,一会再看。结果等到再拿起来时,已经不知道过去多久了,之前看的内容也已经忘记了,不得不从头看起,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本书一直在前10页徘徊。这就会让读书变成一种负担和压力,打消读书学习的动力,最终放弃读书。
如何用有效阅读打败无效阅读

对于孩子来讲,有效阅读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读完每本书都能说复述出总体的内容;第二层是读完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三层是能领会书中要传达的感情与道理。想要孩子的阅读能够达到这三层境界,家长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鼓励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
当孩子看完一本书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个细节是什么?问这个问题主要是教孩子将这三个点串联起来,从而掌握书中的整体内容。家长需要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去思考这三个点的问题,但不能强制让孩子读完书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



允许孩子的“天马行空”
在阅读中我们要多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允许孩子“天马行空”地阅读。其实阅读也可以在各种想象中,变得更有趣,更有魅力。孩子的想象力原本就很丰富,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维持这份想象力。当孩子在阅读时,脑海里能出现词语、句子描绘的画面,这样的阅读不但是有效的,而且是生动的。

帮助孩子在书中找到自己
家长选的每一本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小朋友从一本书中的故事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去思考成长中、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孩子读完后,可以从中学到应该如何成长,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更好更有智慧地生活。这样一来,有效阅读的积极意义就体现了。

做到有效阅读后,追求深度阅读

对于帮助孩子找到正确阅读方式这件事,从来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一点点来引导。先拒绝所有的“假阅读”,做到有效阅读后,就可以考虑深度阅读了。真正的深度阅读就是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带着“功利心”去阅读。就如同我们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每样设备都去体验一下,而是要找孩子们感兴趣和喜欢的游乐设备。

深度阅读并不是把书从头到尾全部精读一遍,而是要把里面最关键,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挖掘出来,变成自己的宝藏,把原来没有弄懂的东西搞懂,让原本纠结和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



深度阅读也要分几个步骤:

第一步,要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一个观点或一本书。检查孩子有没有读懂一本书的基础方法就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本书。简单的读懂一本书就是读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应该可以简明扼要地说出来。其实,这就是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孩子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他就已经迈进深入阅读的门槛了。


第二步,鼓励孩子多看看其他人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书评和解说。面对同一本书,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储备、阅历、思考角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理解和感悟的东西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别人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孩子手头上的一本书,看了一两遍后完全没什么感觉,不妨鼓励他去看一看名家的书评或者解说。看后再回头去读书,此时孩子的感悟就会深很多。

第三步,不仅“深”更要“广”。少年时代读书可以杂一点,历史、文学、科普、哲学......孩子们可以都读一读,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兴趣引导下读书,会津津有味。当然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某方面的书读多了,自然而然会形成兴趣;长大后应该有一定的选择。除了满足兴趣、渴望新知的书要读读,更应该形成一定的读书范围,理解得更深入了,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深入一层的渴望。

语文老师的阅读建议

阅读可以左右孩子的一生,在孩子阅读的道路上,家长要先培养孩子养成有效阅读再培养深度阅读的好习惯,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阅读的趣味,从而爱上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向上的力量。

1.不过分追求速度。读完一本书,和真正读懂一本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更不用说可以领会理解书中的关键性信息,在必要时刻拿出来灵活运用了。诚然,对于通俗小说、抒情散文等作为消遣的书,快速地通读不是问题。但是对于那些信息量巨大,条理清晰,接近学术作品的经典,想要真正看明白,就需要精读,甚至是查资料、做笔记了。否则,就会变成“好读书,却完全不懂”了。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张读书笔记的图:
(分享《菜根谭》的读书笔记)

2.适当挑战有难度的书籍。有的孩子看一本书会觉得非常吃力,需要一边看一边进行大量思考分析的那种。于是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没有耐心。其实很多有难度的书虽然起步困难,但是当你理顺了作者的思路,跟随其思维路程一起前行之后,就会发现柳暗花明,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新的世界。而且越读下去,那种激荡的头脑风暴越发令人欲罢不能,收获会超过你的想象。

3.读书要读杂。有些家长总觉得给孩子读的一定得是名著经典才行,不然就是浪费时间。其实读书范围广,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历史杂谈、人物传记、地理人文、科普可以读,科幻、冒险、推理等流行内容也可以读,各种新闻、报纸、杂志当然还可以读。读得多了,才更能融会贯通,当然也就对文字更有鉴别和鉴赏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