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思考的9个实战技巧

 悠悠淘228 2019-08-17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听起来很专业、很高深。其实,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无处不在,家长完全可以利用日常家庭生活这个大课堂来培养,关键是家长要有这么一种意识,要时时留心并抓住各种机会。如果真正有志于此,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本文的讲师路琰老师,就是一个非常用心并且长期坚持在阅读中培养孩子思维、思考能力的妈妈,她和我们分享了9个在阅读中引导孩子思维的实战技巧——

(以下内容整理自微课语音,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进入语音版分享)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再次相遇。上一期的微课(路琰:从阅读兴趣到自主学习能力,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中我和大家分享了很多阅读感受,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自身存在的一些心态上和方法上的问题。在今天这节课当中,我会重点沿着整个阅读的过程,在一些关键点处,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分享。由于家长的孩子大都处在10岁以下这样一个年龄段,所以除了分享理论,我更多的会分享经验,我是如何在一个完整的阅读闭环中引导孩子思考过程的。
对于小朋友来说,数学思维的构建和整个阅读大思维的构建是相同的思考逻辑,都是在不断地训练过程中,在一个一个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个心理模型、学习模型的过程。对于数学思维的构建,家长要帮助孩子去构建关于集合、关于数和量、关于比较、关于的方位等等的数学心理模型;对于阅读来说,特别是对于大阅读(现在大家都喜欢提大阅读的概念,数学的阅读也包括在大阅读的概念中),也是这样的一个逻辑的过程,家长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帮孩子去构建每一个目标。
上面这张图中展示的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在一个完整的阅读闭环(不管是20分钟,还是40分钟,还是1-2个小时)中,家长要怎样引导孩子更多的、主动性的思考。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阅读的暂停点和闭环。
我个人认为,家长引导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手段,就像打球赛时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暂停。再次强调,并不是每一次阅读家长都需要用这样的方法把阅读变成一个个碎片,把引导过程植入其中,想尽方法让孩子去配合你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互动的手段进行深度的思考;一定是在孩子愿意主动配合、情绪高昂的状态之下,这样的过程、这样的效果才会更为有趣、有效,其实学习数学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以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的孩子有大量的阅读经验,但是为什么在语文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写作过程当中还会有很多的不足?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家长感觉孩子在阅读上付出的时间和收获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正比例关系。其实,短期内看不到阅读的效果并不要紧,即便我们完全不干预孩子的阅读行为,孩子自己很爱读书,他也能在很多年的阅读积累之后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去匹配一些理论内容。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早期的阅读当中,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点上,家长在自己了解清楚之后再去引导孩子,那么孩子学习技巧的掌握、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率就会高出很多。
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行为中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愉快的阅读和成长氛围中学会高效地思考。思考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很快达成的思维的目标,思考的模型在所有学科当中,不论是数学、语文还是英语,都是推动孩子快速前进的唯一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孩子不会思考,导致了学习上的隐藏问题出现:他们能够听懂老师讲的一些浅表的知识,但是因为思考模型没有建立,所以从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表面问题,进阶到需要思考、需要思维进行碰撞、需要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想法的一些问题,他们会觉得很困难!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是普遍的,是针对所有同学的,但是在往上提升的过程当中,很多懒于思考或者没有形成思考模型的孩子,他们从平均分往上提高的过程就会很艰难。不管是数学也好,英语也好,语文也好,或者其它任何学科也好,孩子思考的过程,是可以通过家庭阅读中的一次次互动获得一个又一个小技巧的。

方法一:书中寻宝

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这是当孩子进入应试学习后,老师也会经常要求孩子去做的,带着问题去读书,或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出问题。书中寻宝这样的亲子阅读互动方法,在家庭中很容易展开,特别是针对阅读兴趣不高的孩子,或者是说阅读需要家长强迫、需要陪同,主动性不强的这些孩子来说,如果我们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当中,把书中寻宝的游戏植入其中,他们的参与度,参与兴趣就会高很多。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当我们给孩子一本新书的时候,不管是绘本、纯文字书,还是科普类图书,我们给孩子布置一个快速预览的任务,让孩子在书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找出书中的宝藏。
这个宝藏到底是什么?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像探险家一样,在书中找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图片文字、句子,以及他们还不知道、不理解的一些内容;在找的过程中,如果说孩子能够释放出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孩子说“我觉得这张图片很好看”“我觉得这个句子读起来很美”等等,这时候家长要给出更多积极的回应。
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要主动地给孩子释放更多积极的信号,带着我们潜藏的目的,让孩子去寻找一些特定存在的东西。比如说一些绘本书中故事的冲突点,故事情节里的关键人物,故事发生的整个逻辑线等等,这些内容家长都是可以引导孩子在书中进行探秘的。在探秘的过程当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些夸张的语言、动作去给孩子积极的鼓励,我经常会说:“哇塞,你真厉害,你找出的这些东西,我都没有认真注意过,还有什么很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找找看吧!”
如果孩子在阅读之前能够像探险一样来寻找书中各种有趣的东西,他的关注度就已经被逐渐带入到这本书当中去,这是我们的第一步,让孩子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所想要他集中的方向上去。孩子从刚开始的不愿意读书,到能够花很短的时间来和我们一起探秘寻宝,就已经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这一招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我女儿已经11岁,到目前有一些书,我还会跟她用这样的小技巧,但是到她四年级的时候,我把这些小技巧转变成让她在书中找出一些问题来考我,就是让她在书中找出很多她有兴趣的点,或者她认为我可能不知道的点来考我。很多次孩子考我的问题,确实把我考到了,这就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她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对于年龄偏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书中寻宝的过程,就是让他快速和书本建立起某种亲密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从浮躁的状态快速进入到书中去。我建议很多家长可以试一试,因为我一直在这样做,效果还是挺好的。

方法二:做什么和说什么?

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一本故事书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去认识到这样的观点:
故事当中的角色,他们所说的话,他们所产生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这些所说的话,以及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大家都会带着孩子读,大兔子和小兔子表面的行为是它们在相互拥抱,相互比较谁比谁的爱更多。这些行为,这些动作,他们所说的话背后最深层的内容是什么?背后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是什么?我想可能就一个字——“爱”。所有的故事绘本,作者在写某个故事的时候,他们都有背后的目的和动机。这些目的和动机是通过一个一个表面行为来支撑的,当家长能够自己先意识到这些表面的行为会指向某个背后深层次内容的时候,就会懂得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孩子。
提问法是比较高效的方法之一。比如说家长在和孩子互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问孩子:
你觉得某个角色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一些话?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行为?
你怎么看?
你怎么认为某个角色做的某些事?
他做的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合常理?
……
有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孩子就会不断的通过表面现象引入到深入思考,当孩子通过不断地训练之后,就能够通过一些表面的现象,看到潜藏在表面背后的内容,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达成。

方法三:选择性暂停

就像一些球类比赛过程当中会有技术性暂停一样,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选择性暂停的思考习惯。
成人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读着读着书,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孩子更会如此,而且他们冒出来的问题会很多。这个时候,不少孩子会习惯性地想一下,然后立刻跳过,继续往下读;遇到数学难题,他们脑子会咯噔一下,知道这个不会,然后快速的跳过,选择性地规避,视而不见。这种情况就是老师经常会说的:不爱思考。
如果在我们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当孩子脑海当中冒出一个想法,家长学会去引导孩子短暂的停下来思考:我冒出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想法出现?是书中哪些“证据”使得脑子里形成这样的观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能帮助孩子形成思考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能够不断的自问自答,他的学习、阅读就已经进阶到挺高的段位了。

方法四:我看到/想到

比如小朋友在阅读,他看到书中的图片是两个小朋友在玩球。当他看到两个小朋友玩球的图片时,脑子想的是什么呢?鼓励孩子把想法说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思考过程,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口语和文字转化的能力。
“你看到这幅图想到了什么?”
“你看到这段文字想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幅图呈现出了什么观点?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
……
如果孩子脑海中有这样一个不断去呈现看到和想到之间转化的过程,能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相互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是能够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提升的。

方法五:角色转变当老师

这里并不是说,每次阅读的过程,都要求孩子像老师站在讲台上把故事领大家读一遍,而是在强调孩子的思考逻辑。我经常会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分享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主题,从孩子学习的状态来说,他们听到的内容和讲出来的内容,掌握和吸收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讲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用自己的语言,把所有的关于某个主题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去说服对方听,让大家来理解。
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思考习惯:拿起一本书,试想自己就是语文老师,要把这本书讲给同学们听。这时候孩子在头脑里就会有这样的思维惯性:我要把这本书讲给同学们听,我要讲重点,讲关键信息,在一些关键信息部分我还要做恰当的补充。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阅读效率会高很多,我的孩子现在读四年级,我们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次这样的阅读体验。

方法六:故事讲出来

有的家长会说,这个和方法五很像啊。其实不是的,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训练,一个是把自己扮演老师的训练,就是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想象自己是老师,像老师一样选重点,组织语言,但并一定要读出来;但是把故事讲出来,属于公众演讲能力,对于很多想要走海外路线的家庭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两三个人小范围中讲故事很厉害,但是到更大的环境当中,比如到班级当中、广场当中甚至更多的人群当中,或者是和一些陌生人进行互动的时候,他们去做主题演讲,就会感到紧张、害怕,会逻辑不清,甚至有些同学会面红耳赤,双腿发软。在家庭中多多训练孩子“把故事讲出来”,给予孩子正向的刺激,帮助他们克服公众演讲的恐惧。
在最初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拿着书讲给我们听;当孩子有了几次训练的积累后,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完一本书脱稿讲给我们听。不管孩子讲的好还是不好,我们都要报以极大的热情,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给孩子出一个话题,比如,我曾经让我的女儿给我讲过小兔子的故事,我给她的主题是:讲所有她知道的小兔子的故事。她给我讲长耳兔、讲米菲,讲白兔和黑兔的故事等等各种各样的兔子,她把各种兔子搜罗了一大圈讲给我听。当孩子达到这种状态时,你还会去担心他没有办法找出课文的重点、没有办法去做公众演讲吗?完全不用担心嘛,他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最少要5到6年的时间。

方法七:关注作者的目的

当孩子具备上述这些能力之后,家长就可以去引导孩子关注作者的目的。每个作者写每篇文章都有目的性,这些分享的故事,孩子们听到故事之后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懂得爱、懂得尊重、热爱生活,懂得保护自己……或者是其它的什么目的。不管是哪一个目的,文字背后都潜藏着作者的深情,如果孩子能够在读完表面文字之后,试图去理解作者的深情,他已经到了能够和作者产生共情的这个能力段的时候,已经很了不起。
作者的深情要怎么去理解?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小例子,在方法七对应的图片位置,我用蓝色字体标注出来了两句话:“别动”她说!“别动”她高喊着!这样两句话,大家可以感受的完全不一样的力量表现,一个是说,一个是高喊。对于这样两个句子来说,我们能够体会到说出这句话的人的两种不同状态。
所有的故事也都是这样的,每一个故事背后作者到底想表达出来什么呢?作者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否从书中找出来?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我会不断地跟孩子去分享,建议他们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你是怎么get到作者的深情的?当孩子说我觉得作者是什么目的?然后一点一点给你列出原因时,他们的阅读也好,学习也好,就到了高阶思维阶段。就是看到问题——想到背后的目的——想到背后的逻辑线,能够迅速找出各种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某个idea,这就是一个高级思维。

方法八:找问题/角色的感受

所有有趣的故事,我们孩子看到的故事,沿着故事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就是作者提出来的,明示也好,暗示也好,是主导着故事往下发展的关键点所在。
还以这本大家读的很多的书《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小兔子和它妈妈之间是不断有问题产生的,小兔子不断地表述“我对你的爱更多”,妈妈也不断表述“我对你的爱更多”,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它们为什么要不断的去表达我爱这么多,那么找出这样的问题再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一般故事的逻辑性,比如说小兔子和他的妈妈都非常想要证明我更爱你,那他们会不断的找出各种证明自己“我更爱你”的这样的一些内容出来,这就是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逻辑。
在这本书当中,孩子要不断地去尝试着找到一些角色的感受,小兔子的感受和妈妈的感受,角色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就主导着整个故事发展和解决的这些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孩子能够去尝试理解角色感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和角色站在一起,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就变成了那个角色。家长在生活中就要去提示孩子,不断地给孩子做出示范。作者,这个小的角色,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你认为这个角色她做这些事儿,有什么样的目的?换成你,你会这样干吗?等等……这些小的问题是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进行思考的。

方法九:我自己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什么?很多小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喜欢跳过问题,遇到问题不去管它,在读完一本书后,有思考习惯的小朋友一定会在脑子里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
“我前面举了几个简单的故事人物遇到的问题,我会怎么解决?”
“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要怎么办?”
“读完了之后有没有我还不懂的地方?”
“是什么让我害怕、紧张、困惑?我要如何去解决我的困惑?”
这是阅读之后的一个闭环逻辑,所有的孩子阅读完一定会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可能是导致他们困惑的地方,也可能是他们想要去表达的地方。见到很多孩子在读完《猜猜我有多爱你》那本书的时候,他们要跟自己的妈妈比,其实这就是问题。
在应试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的问题”属于延展部分,老师都喜欢让孩子去做一些系统的延展,如果我们跟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让孩子找出“我自己的问题”,甚至当他们没有问题的时候,让他们想出一些问题来,孩子一旦通过训练形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不管是数学也好,语文也好,或者是任何一门学科也好,都会是有帮助的。
学习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老师教的是表面的东西,特别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当然我们得理解学校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普惠的教育,是达到平均水平的教育,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是欠缺一些深度思考的引导的。当然,深度思考的引导在孩子很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也能慢慢达成,但大部分孩子是不会思考的,所以更希望我们的家长能有这样的意识,去帮助孩子建立思考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