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事而惧是真勇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53)
 

述而篇
 
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临事而惧是真勇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论语》中对他的个性特征描写得特别鲜明。他性子比较急,只要有几个弟子与孔子在一起谈论,第一个发言的就一定是子路;他言必行,行动迅速,“无宿诺”(《论语·颜渊》)。为人率直,一是一,二是二,从不绕弯子。他比孔子小九岁,他尊敬老师,但不像其他弟子那样因小一二十岁而惧怕孔子,敢于给孔子摔脸子,当孔子去见因淫乱出名的南子和不守君臣之礼的公山弗扰时,子路就把自己的不高兴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并且敢对孔子发难,是一个是非特别分明的人,不会像孔子那样中庸地处世。

子路很刚勇,他初见孔子时,“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对孔子忠心耿耿,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一路保护孔子。他崇尚勇武,他曾问过孔子“君子尚勇乎”这样的问题,并且把勇放在治国的第一位。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孔子坐着,孔子就问这几个弟子怎样闻达于诸侯,子路急忙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即使是这个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急之中,让他治理,用不了三年的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勇猛善战,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当孔子说只有他本人与颜渊能做到“用之则行,不用则藏”时,他也想求表扬,他就问孔子,如果让老师率领大国的军队去行军打仗,会带谁去?子路自以为在军事上比其他弟子优秀,心想老师一定会带他去,谁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带他去,还间接批评他有勇无谋。孔子回答他的话包含三点意思:

第一点,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暴虎,就是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凭借舟船而渡河流,孔子认为这是危险的行为,弄不好会白白断送性命,并且处于死亡的境地,却不知道后悔,他是不会跟着这样的人去冒险的。

第二点,要临事而惧。惧,在这里是戒惧的意思。临事而惧,不是遇事就害怕,不勇敢,没有担当,临阵脱逃,而是心存戒惧,小心无大错。因为戒惧,才会小心谨慎对待每一个环节,才会战战兢兢,以如如履薄冰、如履深渊的心态对待面临的各种状况,谨慎应对,才不会出差错。

第三点,要有成功的谋划。做事不能义气用事,要有谋划。有勇无谋是莽撞,不是勇敢,并且很危险,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谋划要做到“好”与“成”,“好谋”就是说谋划是经过深思熟虑,考虑比较周全,不是草率的。谋事还要成事,能够保证事情能做成功,虽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起码要有相当高的成功把握。

孔子也认为,勇猛是子路的特长,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同时,孔子认为这也是子路的致命伤,过分刚勇好斗而缺乏计谋,会危及生命,他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因此,他时不时地敲打敲打他,对于这个直性子的人批评也是很直接的。子路虽然很爱学习,也听老师的话,但他莽撞的个性却很难改掉。当卫国发生内乱时,他就义无反顾地从外地赶过去,加入了讨伐的战斗。孔子听说后痛心地说:“嗟乎,由死矣。”果然,子路死于内乱,被斩为肉酱,不得善终,孔子特别伤心,从此不再吃肉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