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焦虑》你的焦虑无处不在,应对只要三步

 镜姐梦想领读会 2020-05-20

文/一粒沙白


面对焦虑,我们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经常能看到新手妈妈焦急地问大家:

我家宝宝3天没有拉大便了怎么办?

我家孩子一洗澡就哭怎么办?

我家孩子身高体重没有达标怎么办?

这些问题背后都是新手妈妈们的各种担忧,生怕自己做错了一点影响孩子生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些妈妈们的满满焦虑,别看这些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但是对妈妈们来说,足以让她为此担心失眠,心情起伏好久。

随着孩子长大,开始上学,妈妈们的焦虑也会越来越多:视力不好、上课不专心、爱玩游戏、逆反,等等。

不说妈妈这个群体,再看其他人,上班的有工作压力引发的焦虑,害怕完不成任务被降职;年轻人又年轻人的焦虑,30岁还没有对象,今后怎么办?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焦虑,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在职场却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焦虑,害怕得病,一有点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得癌症。

看起来,似乎除了不谙世事的小朋友,人人都有自己的焦虑问题。

其实,在现在社会的压力和复杂的环境下,人们的焦虑是非常常见的。面对这些焦虑,要是像TVB的台词“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开心心”那样,一句话就能轻松解决就好了,多少人深受焦虑和恐惧的困扰,活在“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难道面对焦虑,我们就无计可施了吗?

“焦虑问题”专家教我们管理焦虑

今天的这本书——《应对焦虑》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近期和长期的压力。 不管压力是过去的、 近期的还是现在的,运用书中提供的压力管理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担忧, 更好地应对焦虑。

本书的作者之一埃德蒙·伯恩,被称为“焦虑问题专家”,从事焦虑症、恐惧症和其他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工作有20年。他撰写的自助书籍已经帮助了100多万人,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洛娜·加拉诺,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知名的心理治疗专家,长期关注焦虑症的治疗,擅长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所著多本心理治疗书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作者认为,焦虑或焦虑症并不是由唯一的一个主因或者一种成因而导致的,所以不可能消除这个成因后问题就得到彻底根除。

焦虑问题是由多个方面的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心理条件作用、近期生活转变、自我对话和个人信念体系、表达情感的能力、当前环境压力源等。

基于同样的原因,克服焦虑、惊恐、担忧、强迫的综合处理方法也不可以局限于孤立地解决生理或心理问题,需要综合采取涉及生理、行为、情绪、心理、人际和精神等不同层面的各种不同的应对策略。

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多维度的应对方案来管理这些压力,比如身体和精神的放松调节、转换思维方式、保持运动、重视休息等策略。

同时,作者也在书中解释和列举了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焦虑的分类。但是作者也认为,这些应对焦虑的策略的有效性与我们是否认识到焦虑的成因没有必然关系。

简单来说,焦虑产生的原因包括:长期诱因、近期环境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和使焦虑持续的原因。其中使焦虑持续的原因与当前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关,本书所提供的应对策略就是针对最后这个原因的。

3个步骤,带你走出焦虑的状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正如作者所说,焦虑持续的原因,占大部分的是人的思维方式,比如消极的自我对话、对生活的错误信念、缺少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等,这些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让我们产生焦虑和恐惧,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扭曲的思维呢?作者给出了下面的3步骤法。

一、识别观点中的扭曲思维

我们对自己和对别人说的话,其实很多都不是事实,里面掺杂了很多主观的评判和情绪,这些往往就是我们扭曲的思维导致的。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有着或轻或重的焦虑。看看下面几个场景中妈妈,她的表达和思考方式背后的扭曲思维:

①阅读时,孩子没有认出学过的一个字,妈妈很不满意:你怎么总记不住!

这就夸大了的思维,当下所发生的“没有记起来一个字”的事情,妈妈却夸大为“总是”,这显然会让妈妈自己陷入恐惧中。

②妈妈在手机上处理事情,孩子过来要跟她说话,妈妈不理。孩子抓住妈妈的胳膊使劲摇,打乱了妈妈的思路,妈妈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在她工作时保持安静,但是孩子怎么知道妈妈在工作,而且孩子就是活在当下的人,他想到什么就恨不得立刻告诉你,妈妈认为的“应该”就是自己强加给孩子的,结果只能让自己不爽。

③吃饭时,孩子不说话,很快吃完就回房间了,妈妈心想:他就是想赶紧去玩游戏,不想和我呆在一起。

妈妈自以为看透了孩子的心思,而且还很消极地认为孩子不喜欢和她在一起,这种扭曲思维显然会让这个妈妈一晚上都情绪低落。然而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了委屈,心情不佳而已。

识别这些扭曲的思维,关键是把客观的事实和自己的情绪分离开,不要急着去做判断和下结论。在父母效能(P.E.T.)课里,有一个练习就是用客观的陈述性的话来描述事件,完全把自己的主观评判剥离开。

通过练习你会发现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是在描述事实,都是带着个人观点去讲事实的。识别扭曲思维时也是一样的道理,事实本身是很简单的,可是我们夹杂的情绪和评判会扭曲我们的思维。

二、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

在这里,我推荐《一念之转》这本书中提供的质疑念头的方法,它们是下面几个问题:

①那是真的吗?

②那里面的事实是什么?

③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④当你有这个想法时你会怎样?

⑤当你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怎样?

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情绪是被自己的想法带跑了的,事件本身并不会让你焦虑。

我失业后在家带孩子,每月没有收入来源,我非常焦虑,我认为自己这样下去无法生存,我没法给孩子一个未来,我也不能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将来都是被我毁掉的。这些想法经常从我脑子里冒出来,让我焦虑不堪。

可是当我质疑这些想法时,我会发现每一个担忧和焦虑的问题都是我放大的恐惧:没有经济收入,我还有储蓄,够我和孩子衣食无忧生活几年,我这种担忧源于“不上班不挣钱而只花掉储蓄是不对的”这种信念。

孩子的未来不是用钱来保证的,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高,即使我没钱送孩子上学,现在也有很多学习的通路,孩子的未来并不一定就是糟糕的。

不上班的妈妈就不是孩子的榜样吗?这又是我的固有信念“人必须要上班”给我的一个陷阱。

我曾经用这个方法练习过一段时间,焦虑大为缓解。具体做法就是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发生的事件、剥离出来的事实、我的感受和情绪、我的想法,然后去质疑这些想法。这样刻意的练习后,我很快就发现我又被自己的想法带跑了,于是就愉快地回来了。


三、用更符合事实的想法表达观点

我们在某种情况下对自己说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当我们对自己说出一句话时用更符合现实的观点,或者是积极的表达方式,就会对我们的情绪有很大的改善。

我们把事实客观的剥离出来后,再次描述你的想法时,你就能用更符合现实的想法来表达观点了。

我在参加父母效能工作坊时,曾经给大家讲过令我焦虑的一件事,我开始是这样表达的:“我的孩子在高铁车厢里爬来爬去,我很生气,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个不省心的孩子!”

经过事实剥离后,我发现事件本身就是孩子在车厢里爬,但是我的焦虑来自“我摊上了一个不省心的孩子”这个观点,显然这个想法任谁都无法轻松。

现在我来用更符合事实的描述:这件事孩子做得不对,我对此很生气,我担心被人嘲笑责怪,没有其他证据表明孩子会一直这样,这也是他这个年龄段的特征,他自己长大些就不会这样了,我也可以想其他办法下次坐高铁不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你看,这样的描述下,你就不会焦虑。

总之要记住:思考问题要从事实出发,你就会少很多焦虑


总结

《应对焦虑》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应对当下的忧虑和恐慌、彻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给出了完整的应对方案: 学习如何减少生理反应、消除回避行为、改变让人持续忧虑不安的自我对话。

越是能让自己活在当下,就越不会陷在消极的想法里而不能自拔,放松下来,你也可以摆脱焦虑,回到平静的生活中。

(本文作者:一粒沙白,全职宝妈。镜姐梦想领读会,高效阅读训练营学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