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忧山论医集之七:中道之医(完结篇)

 竹曳悠然 2020-05-21

无经方不中医

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讲授人:圆光

校对整理:无忧村服务小组




人在出生之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外界营养物质的摄入,并通过脾胃的运化来为人体提供能量。中医的脾和现代医学的脾区别很大,中医的脾不仅包括脾脏,其实它是指包括脾脏、胰脏、肠胃等在内的整个消化吸收系统。因此,在《伤寒论》中仲景师称之为“脾家”,就是脾之家族,是整个消化和运化系统,绝非一个单独的脏器。

脾胃乃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所以中医认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时我们要顾护好脾胃,那病时更要考虑脾胃的运化问题,只有拥有一个健运的脾胃,药才能发挥它的效用。要不你用药再好,辨证再对,吃了汤药不运化,一切都白搭。学中医一定要以病人的脾胃为核心。中央脾土,东南西北中,“中”在中间,木火土金水,“土”是在中间的。如果“土”倒了,其它的四行全散架。金木水火其实都要围着“土”来转。学经方最重要一定要围绕着土,而“土”就是后天脾胃,这个是学经方的核心理法也是终极理法。

从伤寒第一方看建中理法

/

桂枝汤方,中医人应该都非常熟悉,是仲景师《伤寒论》的第一方,出现在太阳病篇,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从桂枝汤的理法,我们便可以窥得医圣是如何把建中放在首位的。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 三两芍药 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掰)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先提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桂枝汤出现在《伤寒论》太阳病篇,那桂枝汤是太阳病的方子吗?我们上一集说了,伤寒是寒邪闭表,所以要通过发汗解表的方式来解决,把寒邪驱出体外,此乃得汗而解,大家知道麻黄汤是太阳伤寒的主方,发汗解表。“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所以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典型症状。桂枝汤是不是治恶寒的方子呢?答案是“不是”,仲景师明确说了桂枝汤方主治太阳中风,为“恶风”。太阳伤寒“恶寒”是主动型的,就是不管你穿衣服盖被子都会感觉冷,相比大家得风寒感冒时候都有所体会,就是感觉冷,虽然表面发高烧,别人虽然摸着你身体滚烫,但是你自己是感觉阵阵发冷的。桂枝汤的“恶风”是被动性的,只要没有风吹,自己并没有强烈的“恶寒”感觉,但是一有风吹到身体上,就会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桂枝汤是“恶风”,麻黄汤是“恶寒”;麻黄汤发汗解表,桂枝汤名曰解肌,不是用来强制发汗的。解表和解肌,伤寒和中风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伤寒是的病位是在毛皮,中风的病位在肌肉,肌肉是脾主的范畴,因此桂枝汤不是太阳病的方子,而是归属太阴病的方子。

这点还得继续证明,因为把桂枝汤归为太阴病的方子,可能大家会比较懵。虽然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中风,大家要明白,太阳中风的本质是脉“阳浮而阴弱”,说的很明白了,此阴弱为津液虚弱,说明病人的脾胃运化能力较弱,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没有能量,不能像麻黄汤证那样去打进攻战,通过发汗解表祛邪外出。再说形象一点,比如兵将去边关去打仗,但是后备粮草不足,兵将吃不饱,虽然也跟敌人打但是没有力气,攻不下来。“阳浮阴弱”的脉相非常形象的说明了,阳气浮于外而内里空虚。

所以,桂枝汤方中有生姜、甘草和大枣,生姜助脾胃运化,甘草和大枣味甘,可以助生津液。桂枝调兵出去攻打解肌之邪,芍药撤守后方粮草,把一部分能量调回脾胃增强运化。桂枝汤方用后,还需要啜稀粥,这是手眼啊,这什么还要喝粥?刚才说了,兵没吃饱,没有劲,粥人体最容易吸收,让兵吃饱了再去打仗,这都是健脾强兵的理法。脾主肌,脾胃遵化能力强大了,肌肉才有能量,仲景师就怕你误解桂枝汤是用来发汗的,又专门写了一条让你分清,就是第六条的“桂枝汤名为解肌”,害怕你不够明白误认为桂枝汤是太阳病的方子,又再太阴病开篇说了一次,“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可与桂枝汤”。这个脉浮恶风自汗出的“太阳中风”的症本质是太阴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阴脾虚的漏汗症,后来太阴病的方子几乎都是来自桂枝汤加减,给桂枝汤正名,把它归为太阴病的方子,村长恐怕是第一人,这个以后也要靠大家去体会。治疗太阳中风,必须喝热粥,并且盖上被子发微汗才能治太阳中风的漏汗恶风,这个桂枝汤一千多年来一直都被误解了。

桂枝汤中用了大枣,大枣在这里是健脾的,黄黄的枣肉,入中焦脾土。村长提出的治疗新冠的小柴胡汤里也有大枣,因为只有加强脾胃运化之后柴胡推陈出新的功效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脾胃不好的话,柴胡喝下去也运化不了,喝再多的药也不会起作用。后人不知道“参姜草枣”的建中理法,往往是以药来治病,见什么病就用什么药,不考虑脾胃运化才是启动人体排病机能的能量来源。柴胡汤为什么也要放参姜草枣?党参、生姜、大枣、甘草这些都是健脾胃的,首先保证脾胃运化强大,药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脾胃根本无法运化这些药。柴胡这味药再强大,再能推陈出新,单吃试试,功效肯定没有用了生姜大枣之后好。生姜可以提升脾胃散布津液的功能,帮助津液往外推。所以我反复强调,学经方一定不要落到用药直接治病的机械思维上,要围绕建中的理法来从人体的大循环上整体辨证。

人的脾胃如果毁了,吃不了东西了,就是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太上老君的仙丹都没用。胃已经死掉了,已经不运化了,谁都救不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不能被脾胃运化变成能为人所用的药食,都是外邪。你想想西药的抗生素没有经过脾胃运化直接就输入到身体,其实都是邪。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病人刚查出病时,往往人还好好的,结果到医院使劲输液,导致阳气大伤。到后来严重了病人就吃不下饭了。一旦吃不下饭以后,人很快就走了。人到最后是怎么死的,看那些弥留之人最后是怎么一个过程?在最后喂吃的东西,就是摇摇头不吃了。为什么不吃了?胃气没有了,脾胃的中气没有了,吃不下食物,这个时候人就要走了。所以学经方,要是不知道这个建中和理中的理法,不知道一切围绕着脾胃为核心的话,经方就白学了,就会落得方证对应上面,会落到用药来治病的小道上面。一旦明白了建中这个核心理法,其它全部都通了,都可以解。

村长要求大家都好好想一下什么是“后天之本”?既然是根本,就不要舍本求末。你问什么药入什么经,什么药入奇经八脉,可以补哪个脏腑元气?要村长说,所有的药都入奇经八脉,所有的药都补元气,前提是你的脾胃能不能运化的了。牛吃草,膘肥体壮。你吃肉,骨瘦如柴。为什么?张锡纯就认为没有什么药入什么经,这样说也不对,那如果是这样,要那么多不同的药干什么呢?目前学院派中医有几个能看得起小柴胡汤的?这是上古神方啊,用好了简直就是核武器一般。现在的问题,不是方子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达原饮多出名啊?可是理法都是错误的。都说了病在膜源,但是把柴胡去掉了,好比国家要去打仗,先把自己的大将干掉了,村长忍不住又嗟叹了!

所以以后给人开方的时候,如果病患的胃寒,胃口还没有恢复的话,寒的药都要少放。因为寒的东西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要尽量选择甘温的药,等胃口渐渐恢复了,才能放一些寒的药。这都是策略问题,看着很平常,其实辨证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患者的脾胃问题,能不能运化掉?这个才是经方的核心理法,就是脾胃为本。整个伤寒论都在围绕着“中土”法来开展的,脾胃一旦整毁了,人也就没了。西医不考虑人的脾胃,最后人都是吃不了东西死的。不管什么病,但凡这个人能吃东西,能睡觉,都死不了。就怕吃不了东西了,往往几天就没了。

论新加汤治肌肉疼痛

/

再说说新加汤的理法,这是个很好用的方子,可以治疗肌肉疼痛,村长经常用,效果非常好。人为什么会身疼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津液不足,是人体运化生成津液的能力不够,也就是脾胃运化津液不能供应到肌肉上,就会造成肌肉疼痛。这也是建中的理法,把脾胃运化津液能力增强。加芍药或者倍芍药,再加大量生姜就是帮助脾胃来运布这个津液。肌肉的病一定要用建中的理法,所有肌肉的病都是归属太阴系统。而建中理法的关键之一是重用芍药,芍药用量肯定要比桂枝多,能量才能往里、往中焦收敛;同时增强脾胃的运化还要加党参和生姜这些药,这样才能合力去解决肌肉津液不足的问题。当你搞清楚这个理法思路,方子对错也就很容易看出来。有些书上新加汤去了芍药,你便知道孰真孰伪。所以大家要想好好学中医的话,就要在经典原文上多下功夫。弯路村长都走了一大圈了,现在告诉你们,就是不希望你们再去走弯路。大家看这次在义诊群里治疗新冠肺炎,咱们没有一例是去治肺的。当时说我偏执的人很多,要我自己说,我原来是挺偏的,现在反而是入“中道”了,所以我看他们偏,他们看我也偏。义诊期间给大家讲解的“少阳病”的理法,就已经不是后世中医理解的那个样子了。我对《伤寒论》的解读,宗旨就是要更合乎医圣的原意,不加后世的附会。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总在想作者文字背后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加上我自己这几年生病,治疗过程中又深有体悟,很多疑难杂症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理法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如果你理解错了,那恐怕就南辕北辙了。

太阴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但都是从桂枝汤演化来的,新加汤是这样,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芍药汤,桂枝茯苓丸,当归四逆汤也都是,方子太多了。这么多方子都用到了建中的理法,可见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治法都会考虑脾胃的运化问题,守中、顾中为第一要务。下面我们从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思路中来体会“建中”无处不在的道理。

上火和口腔溃疡

/

有些人容易上火,究其原因,其实也是脾胃运化不好。脾胃好的人不会上火的,吃什么都能给你代谢掉。我爱人晗晗,人家去年在重庆连吃五顿重庆老火锅也没有反应,我连续吃三顿就会头上起满头疙瘩,扁桃体都肿了。这就是因为她的脾胃强大,不受“病”。我就不行了,平时吃点凉的胃就会难受。

说说之前一位学员问证的案例。当时患者证见口腔溃疡,痔疮,感觉忽冷忽热,还有头疼目眩困乏,时有腿抽筋的症状。口腔溃疡和痔疮都是太阴病范畴,是脾胃运化不好导致的。身体在春天容易出现困倦没有精神的症状,这都是秋冬没有藏好精,到了春天该生发的时候能量不足导致的问题。这种病有两个思路:一个是降火,因为阳气升发的太旺,阴跟不上,出现相对的一种阳亢,消减阳让它和阴平衡;另外一个是提升阴,以和阳平衡,只要阴阳平衡就好。但是在春天,《黄帝内经》云“应赏勿罚,应予勿夺”,春天天地大道是阳气升发,因此此时治病不能打压阳气违背天道,所以只能提升阴来和阳气平衡。如果秋天治病就是另外一个思路,因为秋天主收藏肃杀。如果阳还是亢奋,就可以去潜阳。一年四季治病思路都是不一样的,大家要好好感悟。

那如何提升人体的阴?还是要加强脾胃运化能力,因为食物是不能直接补到五脏六腑的,只有通过脾胃运化,食物才能化作五谷精微等物质来补充人体所需。因此治疗的思路是在加强脾胃运化的同时,把身体的虚火给降下来。方子有好几个可以选择,需要具体辨证,还要知道口腔溃疡具体位置。如果舌头溃疡,心开窍于舌,可以用黄连降少阴君火;如果牙龈溃疡,要用黄柏,去清理肾火,因为肾主骨的,肾火通过牙龈爆发出来;如果胃火比较壮,可以加点知母,但是不能加生石膏,因为本来脾胃运化不好,再加生石膏,运化就更弱了。主方是加强脾胃运化能力生成更多的津液,兼用黄连黄柏等清热药来除一下虚火。

另外还要考虑一下,患者是不是喜欢吃燥热油炸的食品,这也会诱发口腔溃疡的。《桂林古本伤寒论》中提到燥病,“燥邪入心”,出现了口烂,用的是栀子连翘栝楼根这类药。但根源还是在脾胃运化不足,否则不会出现口腔溃疡,同时和熬夜等生活习惯和饮食口味都有很大关联。改变错误的生活习惯,同时以建中的理法加强脾胃运化,来根治这个口腔溃疡。比如用小建中汤加栀子连翘,方中白芍是桂枝两倍,也包含了芍药甘草汤的理法,柔肝缓急,把腿抽筋的问题都兼顾了。如果胃寒的人有口腔溃疡呢,这种体质的人会经常放屁,吃点东西不容易消化,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寒温兼顾。如果遇到脾胃没问题的人,口腔溃疡,就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各三克,泡水喝,立竿见影,但一定切记,患者脾胃一定要没问题才用三黄泄心汤。

牛皮癣的治疗思路

/

牛皮癣属于燥病,脱皮,燥病要从三焦和脾胃上去解,村长原来治牛皮癣就是用的柴胡汤。这次五一体道班都给大家讲了,你们学会了可以试试给自己和身边的人治。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大自然,春天万物生发的时候,树木的枝条都比较柔软,细嫩,充满光泽。秋天的时候,他这个能量都往根开始收敛。那个枝条开始慢慢变硬变枯,有些树木开始脱皮。人体跟这个自然是一样的,为什么我学中医学得比较快?因为我在山里住,我每天都在观察自然的变化。人体跟这个是一样的。你看那些老年人得牛皮癣,和白癜风的,其实跟树脱皮是不是一样的?脱皮就是因为他这个表皮的水分供不上,就是津液供应不足,到达不了表皮。你就要思考,他能吃能喝,身体又没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牛皮癣呢?为什么这个里面的水分供给不到这个表皮呢?

这个问题你得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个《黄帝内经》里面说脾胃若有问题饮食不为肌肤,也就是说你脾胃运化供应不上,好比国库里虽是有东西的,但是他的力量不足以供给到贫穷山区。

第二个,就是脾胃本身运化的力道是够的,但是去这个偏远地区的路给堵了,运送不过去。那人体谁负责输送津液水分呢,那肯定是三焦啊,它是决渎之官,对不对?如果这个三焦少阳过热,水汽蒸发过快,身体含水量就比较低。它属于一种燥病,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考虑到加强他的脾胃运化,然后同时把三焦给打通。这样让水分供给到皮肤上去,就好比把国库的物资通畅地运送到偏远山区。这样一些脱皮,一些干燥症都会得到缓解。

什么能解决干燥?那肯定是湿。对吧,要用润的方法。原来我在北京住的时候,那一年四季都很干燥,冬天的时候就更别说了,所以说我们要用加湿器,保持室内一定湿度,人体就会很舒服。你要解燥病,也一定得用润去解。润不是让你把所有的滋润药都往上堆,前面说了脾胃运化是关键。所以想当个好中医,一定要去观察自然,去观察天道,观察自然它的一些变化。这就是我给大家讲中医的方式,取象比类,尽量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大家讲清楚,人的六气病和天地的六气病其实是一样的。

村长第一方:小建中汤

/

村长之前因为纠结导致经常胃疼,功斌兄调侃说“任何纠纷都要由这个土来中和的, 他说终于理解村长说的脾胃是后天之本的概念了”。我们上面说了很多,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所以四季脾旺不受病,四季都应该健脾。每个季的最后二十天是“归脾日”。所以每个季节的最后二十天,可以喝点小建中汤或者黄芪建中汤类的方子来健脾。这个要给全民推广,我这几年在家人身上用,效果都非常好。

小建中汤: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饴糖一升

献给不想做“黄脸婆”的女人

/

《黄帝内经》提到女人面色枯槁是“阳明脉衰”, 所以想美颜的话,建中也是关键。一般中老年女性,服用黄芪建中汤,加6克茵陈和3克栀子,都可以美容养颜去黄。脾胃不好的话,栀子不要加,脾胃没问题的加3克栀子无妨。如果不放心自己脾胃怕寒又非得加栀子的话,可以另加6克干姜。这样就平衡了,脾胃运化的方子必须保证整体是偏温才行。有学员说连着喝了几天黄芪建中汤,结果嘴巴里面溃烂了,这里提醒大家要注意剂量,欲速则不达,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黄芪和党参都是太阴药,都入中焦,那两个区别是什么呢?党参是补物质,新加汤为什么要加生姜和党参呢?就是因为肌肉缺乏营养,所以说要用这种建中的形式,把党参的这个物质也就是营养成分运送到这个肌肉,去解肌,从而肌肉不那么酸痛了。可以把党参理解成油,黄芪是走气的,这个气可理解成脾的运化能力,就是这个推力。如果身体虚劳少气会导致胸闷气短,就是说几句话就感觉气喘吁吁的,这是少气,都可以加黄芪。如果喝黄芪建中汤上火,就改喝小建中汤把黄芪去掉。要还上火,就减量,减量后依然上火,就改吃薯蓣丸。

黄芪建中汤是加强版的小建中汤,也是建中的,适合大人喝,小孩喝了会流鼻血。成年人脸色萎黄,感觉营养不良,这都是黄芪建中汤证,加上茵陈就可以退黄。黄芪补气是没错,但是你单吃也没用啊。你补什么不补什么,完全是脾胃说了算,脾胃没有运化能力,吃什么都补不进去。这就是为什么黄芪要和小建中汤一起用的道理。

我平时经常和家人喝点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口感非常好,香甜可口,小孩子也可以喝,量减半。现在小孩子的病基本都是吃出来的,小孩子是肾气旺而脾胃差,你看小孩子可以疯跑一天不带累,大人就不行。脾胃的功能需要靠后天陪养,要十几岁之后才能变强。所以老话说养孩子要三分饥与寒,是有道理的。

结 语

/

村长在开始第一集说过,中医历来有两大派别,即所谓的经方派和温病派,彼此水火不相容,也都偏于一隅,未得仲景全义。而村长也强调过,学习经方,一定要得中道法,要不偏才行。人要守得住中,道法不能偏,一偏就失去了大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定要村长给自己定个派别的话,不妨可以叫做“建中派”。虽是戏言,但此处“建中”便是告诫大家要持守中道,更是强调任何时候要以病人脾胃为本,切不可落入以药治病的歧途上。

到这里,村长的无忧山论医集就暂告一段落了,这一集说“中道之医”,也算是画龙点睛了。各位有心“为往圣继绝学”的学人们,请务必牢记这个“中道”二字。

入夏就不出门了,在家里继续写“啃西游”系列,争取年底能按照章回体把西游释厄解读完成,工程浩大。《西游记》也是一再强调三家同汇,儒释道本是一家,相互借鉴,相互鞭笞。有心的朋友可以关注村长另一个公众号“无忧村”,村长才疏学浅,请多关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