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大明:我们,一户商贾之家,眼中的大明王朝

 花开无田 2020-05-21

引言

"士农工商"在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一个排序,但是在明朝时许多人开始"舍本逐末",那是因为在明朝时期商人的地位开始提升,甚至于商人的后代可以考科举,位至宰辅。活跃于隆庆帝、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张四维、总督七镇军务的王崇古便是出身商贾之家。

移民

我的父亲是一名商人,而我自然也就是商人之子,可能换一个朝代都会以成为一名商人为耻,但是在大明,成为一名商人是相对荣耀的事情,当然还是比不上为官做宰的人,但是大部分没有科举成功的人都会选择成为一名商人,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在明朝还是很高的,而我家就是从明太祖的时候就开始成为一名商人了。

人流如织

当年还是我祖父当家的时候,我们家还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当时祖父的父母也都去世了,家中只有祖父自己支撑了田地里的活计,当时本以为大明建国了,元朝被打跑了,他们就能过好日子了,可是皇帝却下旨百姓迁移,政令一层一层下达,而我的祖父也榜上有名,成为迁移的一份子,其实不想走,但是没办法,有官差跟着,不走不行,所以祖父也就从生活了二十余年的浙江家乡迁移到燕京,燕京的气候寒冷,第一年祖父差点被冻死,第二年才做好充分的御寒准备。

其实迁移的好处也有,那就是有了更多的开垦的土地,在燕京的土地是原先土地的三四倍,虽然这里的天气相对寒冷,但是好在粮食的产量还是可以的,出来缴纳的粮食之外还有不少余粮在家,而我祖父也就这样娶了祖母,开始了一日三餐二人四季的日子,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一众伯伯和父亲也就连续出生了,他们的出生为家中带来的不止有欢笑还有较为严重的人头税,而最为最小的父亲也就由祖父祖母的隐藏才没有上人头税,哪怕这样,家中的余粮才勉强够吃。

经商

祖父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开始做生意了,那年祖父已经快四十岁了,虽然年纪有些大,但是头脑清楚,加上多年的耕种经验以及人情世故,让祖父的生意有些起色,渐渐热闹起来,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忘记说祖父的生意了,祖父当时就是在驿路上摆小茶棚卖茶水的。

经商

据说当时的洪武皇帝将驿路开通,所以驿路之上总会有那些来回往返的商人官员等,正好当时祖父他们住的地方离驿路很近,因此祖父就在驿路那支个摊子,摆一些桌椅,又去远处的镇子上买了好些个茶叶回来,就这样,祖父的茶水铺子就开张了,许多行路人都会坐在那歇歇脚喝完茶水,而我祖父也和他们聊聊天,从而直到一些外面的新鲜事,这不,还没出两年,祖父瞧见那些行路人没处住,要想找个住的地方得走好久,于是就开始将原来的茶棚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茶楼,能喝水,能住店,当然有些小,仅仅能住四户人家,而祖父一家除了大伯父成年在家耕种田地之外,所有人都来这个茶楼帮忙,有专门煮茶的,有收拾客房的,有算账的,有做饭的,家中人手足,也就没有请人帮忙,因此,这个小型的茶楼也就开张了,这样开张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洪武皇帝将商税大大的降低了,所以这个买卖开的也算是合适。

只是,好日子没过几年,燕王出兵了,开启了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在燕王攻打南京城的时候,大将军李景隆也率兵攻打燕京城,那李景隆原本是跟随洪武皇帝建国的大将军李文忠的公子,本来以为世子爷朱高炽守不住城,当时祖父他们都想偷偷出城逃跑呢,没想到世子爷凭借着不到五千的老弱军队竟然将李景隆的十万兵马挡住,这要是谁再说世子爷不懂兵马,那可是瞎说,要是不懂怎么能阻挡近一年?而我家在驿路上的铺子虽然受到战争的影响生意萧条一些,但是还能活的下去,就算少些吃的,还有家中大伯的粮食添补。就这样过了三年,三年之后靖难结束,好消息也传来了,燕王登基称帝。而就在太宗皇帝(即明成祖朱棣)登基伊始,便有礼部尚书李至刚上书立燕京为陪都,而且随后的永乐四年,皇帝已经下令兴建北京皇宫。当然要把都城迁到燕京城,这个消息还是在南京做生意的人说的,而且当祖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开始筹划着怎样扩大家业,毕竟现在既有自己的茶楼买卖,还有田地耕种,因此,也可以再置办一些产业了。

经商

扩建房屋

正想着怎样扩大家业就有顾客上门,祖父和他攀谈,才得知原来那人是从南边来的,准备往这边运木料,毕竟皇上要迁都,肯定会要建造宫殿,木料砖石必不可少,而且都是宫里人专门采买的,因此,只要搭上宫里的线,这里面有不少油水可捞,而那人已经搭好线了,他这次过来就是特意找一找有没有合适囤放大批材料的地方,祖父赶紧就说了想要扩建房屋的计划,这样两下正好,而那人也将大概到货的日子告诉了祖父,就这样,我家老少除了看顾茶楼的,就都在旁边忙活建造货栈的事。得益于朱棣迁都,南北之间经贸往来也逐渐增多。

忙活货栈的建造差不多就四个月,既不能让货物受潮,也不能让货物晒着,还要准备车辆牲口的位置,好在吃饭的地方不用担心,旁边就是自家茶楼,但是茶楼的住宿房间要增加,不然住不下,整整四个月,终于忙活好了,看着这一片都是自家的地方,祖父心中满意极了,这时候大伯又添了儿子,祖父就更开心了。

明朝商贾

果然到了约定好的时间那个人就带着货物一起到了,好在家里的货栈面积足,要不然都放不下这些货物,而他们也简单的在这里呆了一天,等到这边官府的人将货物带走他们也就走了,准备接着运货物,这时候祖父因为与那人有了几分见面的情谊,因此就将让那人将我父亲带着,一起去涨涨见识。

而那人也欣然答应了,就将我父亲带走了,这一来一回就将近四个月,这一趟据祖父说父亲似乎更喜欢做生意了,本来家中的五个孩子,父亲是最小的,因为从小就在茶棚中帮忙,所以就不喜欢耕田读书,不像我那几位伯伯一样,大伯喜欢耕田,二伯喜欢读书,三伯四伯一直帮忙经营茶楼,但是也没有多大的兴致,也只有父亲喜欢经商,其实祖父压根就不想让父亲往远走,这还是父亲硬求着祖父的,祖父才和那人提的,祖父也不舍得孩子走那么远。

货栈

祖父这边的生意也红红火火,有三伯四伯帮衬着,祖父也轻松不少,毕竟年纪大了,父亲再回来已经是三年之后了,这时候他闲下来了,回来看看祖父家人,顺便还要向我祖父提他要娶亲这件事,而我的母亲就是当年带父亲走的那人的女儿。彼此都喜欢,也就回来问问祖父的意见,祖父当然不反对,自然就成亲了,而我家有喜事,自然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贺喜,毕竟我家现在已经不是一贫如洗了,现在还有点小名气。

盐引

成亲之后的父亲也不闲着,又开始走南闯北的货运了,自然除了自己手下的人手外还有我外祖家的人手,两方都归父亲管,外祖也在父亲和母亲成亲之后就将家里的一切也都交给了父亲,就这样父亲行走也就更有底气了。父亲运货只将南方的丝绸运到京城和奴儿干都司,顺便将奴儿干都司的毛皮、药材、山货运到京城和南方,虽然在路上有税钱,但是也能赚不少,而且,还有官府给的盐引,其实运货都是小钱,盐引才是大宗,盐原本是国家专营的,但是北方没有商人愿意去,所以官府才有给盐引这个主意,而父亲就直接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南北运输的时候直接运盐。

边关

后来,父亲也就不亲自去了,就让手下的管事们去收货运货,而父亲也在京城挑了两个好铺面,准备做生意,正好南北的货物都在自己手中,不卖点什么就有些亏的慌。祖父年纪大了,实在没有精力再管理货栈和茶楼了,正巧父亲不走了,也就将这一切都给父亲料理经营了,经过父亲的经营,我家也俨然成为北京城里数得上的富户了。

为官

本来我家自祖父起就是做生意了,按照之前的律法商人之家是不能考科举的,但是好在大明朝的律令改制了,允许商人后代考科举,这不我二伯终于在四十高龄的时候得了一个进士的称号,成了大明朝的一个官了,虽然官小,但是也让我家添彩了。

为官

本来以为我家就这样一直富下去,没想到明英宗皇帝要打仗,结果还打败了,在土木堡居然被俘,成了大明朝的耻辱,为了将皇帝救出来,国家现在让富商们拿钱买官,这还是二伯告诉父亲的,这不父亲就开始动了给家人买官的念头,这不就给大伯家的大哥买了个官,在二伯手下做事,这样也好看顾一些。而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虽然现在商人地位上升了,但是我们哪怕再富贵,还是只能穿布衣,绫罗绸缎还是不能上身,什么时候身上能穿绸缎啊!

总结

由于明朝开国时进行的一些列移民等举措,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驿路的畅通导致南北交通便利,使得大量商人获得了一定的利润,而且允许商人及其家人参加科举,也进一步了却了商人为官的后顾之忧,使得在明朝的商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明史》

《明皇祖训》

《中国通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