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哲理化小小说创作技巧

 虹72 2020-05-24

转自:阳光百合的博客

小小说要有精品意识,已成为小小说作家和理论家的共识。小小说创作如何出精品呢?把立意做出深刻独到的哲理化处理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哲理化小小说巧借艺术形象,将深邃的哲理思想熔铸入小小说文本既有的艺术框架中,使思辨与艺术的直观浸染作用相结合,以哲理见长,以哲理取胜。在今天信息爆炸,崇尚智力的时代,小小说这种哲理意蕴美,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它已成为小小说中独具艺术光彩的一束花枝。那么,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才能恰当地把握住这种样式的小小说,创作出小小说精品来呢?研读了众多的哲理化小小说,可发现主要有两种技法:象征手法、间离手法。

象征手法是哲理化小小说较为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且以独特、鲜明的意象为基础,同时契合着主体的观念为理想,给读者在阅读审美过程中,依自身经验与情感投入而唤起一种含蓄的不十分确定的意蕴,使之执着流连,回味无穷。

采用这种艺术手法一般要创造两个世界。一个是作为作品表层结构的象征载体,它是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艺术世界,作家对它进行完整充分的艺术描写。这样描写的本身便显示了一种作为作品表层内涵。然而,作家精心构思、描写的象征载体的真正用意是要通过它来象征一种抽象的哲理内涵。我们且看王奎山的《画家和他的孙女》(见《王奎山小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孙女画了一棵树枝比树干粗的树,一只红色的兔子,一匹有一双翅膀的马。画家一又一次地指出她画中的错误,孙女总是迷惑不解,为什么这样画错了。画家解释说世上并没有她所绘画的这些事物,孙女反问画家:“你全部见过了吗?”“没有全部见过不等于没有啊!”画家哑然。孙女的画最后得了国际金奖。

这篇作品有两层结构:

(1)作为作品的表层结构的本体世界,就是画家对孙女画画作指导,但孙女据理力争,画家指导失败的细节。

(2)从这篇作品深层结构的象征内涵来看,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吗?在儿童幼稚的天性中,在那反常的想法和做法中,也许包含着人类最有价值的追求,萌生着最有光彩的明天,但是长辈的某些关怀、爱护、教导,可能会起到窒息生灵、扼镣生机的作用。这样的现象言论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可心说,象征手法独具的暗示意识,这种超越于表层之上的审美表现更富于哲理化,人们在审美文本中可获得更多的哲理启示。

间隔手法也是创作哲理化小小说常用的技法。我们先来看一看作品:《滑雪槐》(《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第9期)叙述的是有一条小溪从园中穿过的私宅里,大人闭门忙乎。对两个小孩为争夺滑雪撬引起的哭闹一直作着威胁性的回答:“你们谁闹,谁就给我进屋来”,不同的是,大一点的小孩放弃了雪撬,这时悲剧发生了,小一点的小孩滑雪撬掉进了小溪。对于大一点小孩的呼救,大人扔出的仍是那句“吼叫”。这是个震撼人心的悲剧,对大人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做了有力的批判。它揭示着同一空间存在的两个世界(大人、孩子)之间的冲突和隔膜。然而,这些理性的认识,我们在作品里一也没有读到,它们都是读者在这个留有空白的故事是通过展开想象而获得的。全篇作品至少留有三处空白:

a、故事开头,大人在屋内闭门忙乎。大人在屋内忙些什么?为什么还要闭门忙呢?以至于对小孩的争吵与呼救都无暇顾及呢?这个空白读者只能凭经验用想像来填补。

B、在故事发展中,小一点的小孩如何突然掉进小溪的,文本没交代。

C、故事的结尾,对于大一点小孩的呼救,大人没有给予理睬。故事最终结局如何?作者没有明说。

因此,在这个叙述文本里留有不少的艺术空白。这些艺术空白把读者与叙述文本不断地间隔开来,所带来最明显的艺术效应就是艺术的自由联想的无限伸展。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对教育制度的理解或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理解等不同的角度把《滑雪撬》的空白补充出来,这就是所谓小小说的间隔手法。

间隔手法借助于表面叙述的固定性和不确定性,给作品留下“空白”使作品呈现不连贯的叙述状态,把无限的感慨、惆怅、希望、推测留给读者,由此开拓小小说内涵的空间,剌激读者的主体参与创作的意识,收到良好的艺术间隔效果。

我们在采用这两种创作技法要注意,使用象征手法在建构文本时留出一条让读者到达象征内涵的通道,对读者加以引导,否则会令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采用隔手法要注意其产生的基础是作者和读者的清醒意识,双方都不再幻想世界,而是要掌握世界。注意了这些方面,恰当地运用这些创作技法,哲理化小小说会放射出更多的异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