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到死都没看到中国富强的英国人,半生献给中国,盼中国强大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5-25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宗教和科学是对立的。可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给中国带来科学理论的却都是传教士。从明朝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发现,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是西方的历法和实用技术,于是他们把这些东西当成敲开中国大门的砖头。

在清朝的宫廷里,摆满了传教士赠送的座钟等西洋小玩意儿,连最先进的火枪火炮都有。可这一切并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真正兴趣,对他们来说,洋人的东西跟珍稀动物没什么区别,看看就行了,对国家有什么用?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终于发现西洋的奇淫巧技居然这么厉害,看来确实是有可取之处的。清朝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找出对付洋人的办法。既然是学习,首先就要懂得洋人的语言,以便把洋人的各种资料翻译过来。

清政府对翻译工作是很重视的,做得好的话,可以得到朝廷的封赏,甚至换个官帽戴戴。有人就因为出色地翻译了上百本西方科学著作,而被朝廷赐了三品顶戴,相当于厅级干部。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还是个英国传教士。

这位传教士名叫傅兰雅(John Fryer),苏格兰人。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渴望到中国来传教。1861年毕业后,他申请来到香港做老师,并学会了中国官话和广东语。跟现代的很多外国人一样,傅兰雅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外教,既能养活自己,又结识了一批上层人士。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傅兰雅担任一份教会报纸的主编后,觉得通过报纸宣扬自己的观点,比传教的作用更大。他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办报上,对清朝的事务发表了很多评论,希望以此来吸引中国的读书人。可结果是引起清政府的抗议,报社不得不辞退了他。

正当傅兰雅为生计犯愁时,江南制造局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江南制造局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火、机械制造商,对西方科技的渴求是炽烈的。傅兰雅凭着扎实的语言修养,被制造局聘任为翻译官。

与傅兰雅共事的很多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通过傅兰雅了解到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数学、化学、物理、机械、医药等等各方面都有。同时期的其他翻译馆都以军工为主,只有江南制造局这家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中国贡献良多。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傅兰雅基本上是通过口译的方式,把英语书籍译成中文,再由中国同事整理成书面语言。凡是对英语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英语与中文不一样,专业用语极多,一般人即使掌握了英语日常对话,也很难读懂专业英语书。

而中文科学用语从一开始就避免了这种状况,除了中文本身的优势外,早期翻译人员的努力同样功不可没。也许我们在学校里念到的科学术语,就是傅兰雅和他的同事翻译过来的,比如元素周期表里那些元素的中文名称。仅这一项便足以称得上造福后世。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傅兰雅本身是个传教士,上帝的仆人,可他翻译的113本书中,绝大部分都是科学著作,因此有很多人称他为科学之教的教士。有些西方人对他的行为颇有微词,傅兰雅却毫不在乎,他认为自己是中国的翻译官,外国人管不到自己。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一干就是28年,他和同事相处得很愉快,朝廷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制造局不断地为他请赏,以奖励他的付出。到最后,傅兰雅获得了三品顶戴,也算是一位少见的红顶洋人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除了译书,傅兰雅还在1874年创办了格致书院和科普杂志《格致汇编》。这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杂志,借用了王阳明的格物致志理论,让中国人更感到亲切。

傅兰雅是个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好人,1869年妻子生产时生病、孩子夭折,他都没有请几天假。整整28年来,傅兰雅一心扑在工作上,连儿子傅绍兰成年后,也是让他接替自己进制造局译书。

1896年,傅兰雅回美国度假,正好加州大学想聘请他做教授,他便留在了美国。以后每年再到上海生活一段日子,翻译一些书籍,还开办了一所盲童学校。

傅兰雅差不多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科学翻译事业,希望中国通过推广西法,自强自富。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中国因此而变得更加富强,反而是甲午战争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制造局的翻译工作也没落起来。1928年,傅兰雅在美国去世,享年90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