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建寅:以翻译点燃中国近代军工星星之火

 译品译味 2022-04-27

徐建寅(1845–1901),兵工学家、翻译家,是推动近代中国军工、化工及科技发展的先驱之一,曾被光绪皇帝誉为「足抵洋匠数人」,深受洋务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赏识。

徐建寅

徐建寅是中国近代著名化学家徐寿(点击蓝色文字,直达介绍文章)之子,人称其「少勤敏,善察微」。他幼承家学,逐渐成为父亲的有力臂助,有志于完成父亲未尽的使命。

17岁时,徐建寅跟随徐寿和华蘅芳等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轮机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常常「屡出奇思以佐之」

「黄鹄」号蒸汽机图

此外,徐建寅协助徐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西书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父子两人同傅兰雅(John Fryer)等筹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中西合办的科技学堂「格致书院」,出版了清末最早的科普期刊《格致汇编》

格致书院创始董事

1875年,徐建寅任山东机器局总办。他亲自选购机器设备,自行安装调试,成功生产出优质火药。建设过程中,他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火药机器和生产工艺的技术人才,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成功范例

山东机器局公务堂旧址

1900年,外国停止向中国供应火药,徐建寅来到汉阳钢药厂,成功试制无烟火药。然而,1901年试验室发生爆炸,徐建寅不幸罹难,成为中国近代军工史上第一位为事业捐躯的科学家

徐建寅遇难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评价道:「该道夙具血诚,精通化学,综其才气,实为近今不可多得之员。」

为了更好地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徐建寅一生翻译了多部外国书籍,涵盖军事、经济、化学、物理、数学、天文等各个领域,提高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与重视,更对中国近代军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江南制造局

徐建寅供职江南制造局期间,与傅兰雅合译西方科技和兵学著作二十多本,主要采用傅兰雅口译、徐建寅笔述的翻译方法。其中,已刊印的科技著作共十本,为中国引进了多门类的科学知识及先进技术。

徐建寅(左)与华蘅芳、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处

1870至1880这十年间,徐建寅先后与傅兰雅等合作翻译出版了《运规约指》(几何学)、《器象显真》(机械制图)、《汽机必以》(蒸汽机原理与构造)、《艺器记珠》(建筑、机械工程手册)等十多种,以适应兵工厂机械制造的需要。

1872年,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出版了《化学分原》(An Introduction to Practical Chemistry, Including Analysis, John E Bowman, Charles L Bloxam),首次将西方近代分析化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对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建寅、徐寿、傅兰雅合译书籍

冶金技术方面,徐建寅同徐寿、傅兰雅合译了《熔炼钢铁》,叙述了铁和钢的冶炼过程及重点技术,当时被认为「中译矿学之书,以此本为最重要」,寄希望于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减少从西方的进口。

此外,徐傅也合译出版了《声学》(Sound, John Tydall)、《电学》(The Student’s Textbook of Electriciy, Henry M. Noad),是最早系统地将这两个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译本,对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电学》封面书影

欧洲考察

1879年,徐建寅调任清政府驻德使馆二等参赞,赴欧洲考察。徐在欧洲的考察成果汇总在他撰写的《欧游杂录》及发表于《格致汇编》的论文中。

《欧游杂录》以日记形式记载了徐建寅考察德法英各国工厂、矿山、作坊及科研机构的情况,涉及两百多项工艺技术,对我国近代工业的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游杂录》封面书影

除科技外,他还了解了西方军队建制,参观了军事院校、军队操练、德国议院等,翻译了《德国议院章程》和《德国合盟纪事本末》,希望对清朝封建制度的弊端有所改良,也为清政府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参考。

今天的小百科就到这里啦!本期介绍了翻译家徐建寅的故事。徐建寅一生追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书籍,以翻译点燃中国近代科技、工业和教育之火。

如果大家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文案:秦鹰

排版:秦鹰

审定:马欣悦 张帆 陈媛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