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鸣:晋唐笔法约束中,捺笔的原理及写法。

 谷鸣先生讲书法 2020-05-26

书友们思考下,练字的目的有几种:

把字写的漂亮。

为了陶冶情操。

用书法贴金,文人自诩。

谋得雕虫小技,赚钱之道。

决下狠心,超越秦汉晋唐。

大致就这几种吧,还有人说要成为书法家。谷鸣遗憾的告诉你:没有书法家这个概念。

但是谷鸣有个建议:既然喜欢书法,那就认真学,要有超越晋唐的目标。

否则搞的你玩书法就像读碎片文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东西,消磨时间,涂涂抹抹、龙飞凤舞、越来越烦躁。

应了那句:书法不是写写画画,书法是人情世故。看字都点赞,见人都老师。最后没有玩起书法,反而被书法玩了。

古语说的好: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学书法的核心不在于外部,而在于自己,如果你想达到晋唐,超越晋唐,并不是不可以,晋唐时期的人难道比我们今人多长出一个脑袋?

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干。

捺笔一般是汉字的收尾部分,捺笔的结束,预示着结字完成,字形无法再做调整。由于它是最后一笔,那就可以通过捺笔的长短、粗细、角度等技巧性的调整结字的重心,以达到字体美观、端正。捺笔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是结字的角度。

用笔的角度如卫夫人《笔阵图》:“捺”若崩浪雷奔

‘崩浪雷奔’什么意思,从来没有准确的翻译,只能自己体悟。

读完谷鸣这篇捺笔的原理及写法,相信书友一定能理解‘崩浪雷奔’这个概念。

能用图片绝不废话,无图无真相。

我们按时间顺序看下古帖中捺笔的形态。

  

上图摘选于《郑长猷造像题记》

魏碑的捺笔有两种常见形态:1,前半部有横折的行笔趋势。2,在收尾部分棱角鲜明。

  

上图摘选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

王字捺笔常见形态如图:其中一个最关键的特点就是收尾是一个斜切面。

  

上图摘选于《雁塔圣教序》

褚字捺笔常见形态如图:和王羲之的收尾特点是一样的,就是收尾是一个斜切面,只是褚字笔锋行走更远,斜切面逐渐消失。

  

上图摘选于《九成宫》

欧字捺笔继承魏碑起笔和王字收尾。起笔横折用笔动作,收尾行笔介于褚和王之间,留下尖角,尾部上侧增加弧度。

  

上图摘选于《家庙碑》

鲁公捺笔形态自成一派,饱满挺拔,收出燕尾。把笔势完全藏其画中,不懂笔法者只能看到其肥硕的外观,笔锋在线条内部‘崩浪雷奔’的动作给忽略了。

  

上图摘选于《玄秘塔》

柳体的捺笔在继承褚王的基础上有自创独特面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捺笔下部出现两个棱角。如上图所示。

好了,通过上面图片展示,我们发现每个书者写出的形态都不一样,但是又有所一样。不一样的是造像,一样的是用笔。如果有书友认为上面的捺笔因形态不同所以用笔不同,那就大错特错了。

谷鸣用夸张的造型透视出笔法,但愿书友们能看懂一二。

  

收尾斜切面夸张形态如上图

  

收尾斜切面的笔锋状态如上图

好了,到这里谷鸣开始解释‘崩浪雷奔’这个术语。

先用图片表达如下:

浪花翻滚向前滑动,谓之‘崩浪’

乌云滚滚电闪雷鸣,谓之‘雷奔’

这两种自然现象相似的地方在于’滚动‘向前。滚动二字表达的并非真的在滚动,而是感觉在滚动。

再看谷鸣的图片:

笔锋为什么是斜切着往前走?用‘崩浪雷奔’这个词语体悟下,是不是这一个道理?

这是中锋?侧锋?偏锋?答案都不是,这是晋唐笔法的精髓,笔笔都是斜切,从笔锋入纸张瞬间,形态斜切前行,到收尾结束。下一笔起笔时,斜切入纸调顺笔锋,然后进入另一种斜切笔锋状态,继续前行。谓之:起笔之中即蕴藏着收笔之趋势,收笔之中复含有起笔之新生。谷鸣另一篇文章《圆锥形的毛笔应该怎样使用》专门讲过这个概念,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捺的‘崩浪雷奔’是不是明朗了?

看完三件事:
1,点赞,让更多热爱书法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2,关注谷鸣书社不走丢。
3,关注我的公众号“谷鸣书社”,窥探晋唐笔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