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八怪:郑燮 书法选

 书画纵横 2020-11-23

书画纵横学术顾问

沈语冰  张天弓  沈之珍  李松  曹建  吴云斌  陈国成  陈志平  马啸 杨中良 (排名不分先后)

往期回顾

心经 千字文 石门十三品 八大山人  石涛  髡残  弘仁 

龙门二十品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指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风格相近的书画家代表人物的总称。“八怪”都是谁?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汪士慎和罗聘。今人所提“扬州八怪”,多从李玉棻说。

  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长期受到保守思想的禁锢,画风多以临摹抄照为主,缺乏生气。“扬州八怪”诸家则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不死守临摹古法。石涛提出的“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的绘画思想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给清中期中国绘画带来新了生机。同时,影响和哺孕了后来的像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名家的涌现。

  “扬州八怪”人物自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存世的作品数量之大,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本专题辑选站内所藏高质量图片,将逐一介绍这八个人物。

本期人物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书法作品选刊

清 郑燮 坡公小品册 纸本 纵29厘米 横18.2厘米 扬州博物馆藏

清 郑燮 小廊茶熟 纸本 纵27.2厘米 横16.5厘米 朵云轩藏  

清 郑燮 对联 行书 纸本 纵116厘米 横22cm厘米

清 郑燮 乞郡三章 行书

清 郑燮 桃花源记 行书

清 郑燮 五言诗轴

清 郑燮 行书七言诗

清 郑燮 行书

清 郑燮 行书

清 郑燮 重修城隍庙碑记


13年来,我们一直做的是中国书画的大数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