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HNYZL 2020-05-28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首发有书(ID:youshu925)

俗语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世间许多是非,皆因说话而起,一言可能消灾挡祸,一言可能引火上身。

鬼谷子关于说话,有句著名的论断: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

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简单来说,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说话是一门艺术,懂说话的人,往往知道什么时候,遇见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

反之,宁可三缄其口,也不要信口开河,因为口是祸福之门。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见高人,要高明

俗语有言: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杨修之死。

做了丞相的曹操,因为曾经刺杀董卓的经历,最忌惮身边亲近的人,对他暗藏杀机。

为了杜绝后患,他想出一条计策,对身边的侍卫说:

“我梦中杀人,如果我睡着了,千万不可靠近我。”

有一天晚上,曹操睡觉时,被子掉落到地上,他的侍卫连忙上前捡起来,重新为曹操盖到身上。

突然,曹操起身拔剑把他杀死,然后继续倒头大睡。

第二天,他大吃一惊,问身边的人:

“谁杀死了我的侍卫?”

大家如实相告,曹操痛哭不已,命人厚葬侍卫,并且深深忏悔自己梦中杀人的失误。

所有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杀人,唯独杨修在葬礼上轻轻叹了口气说:

“都说丞相在梦中,我看你才是梦中人啊。”

曹操听闻此言,对杨修深恶痛绝。

杨修虽然聪明绝顶,却对自己的多言毫无忌讳,对他说出的话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也丝毫不察觉。

在后来的“鸡肋事件”中,又一次戳曹操的痛点,让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除掉而后快。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鬼谷子·本经符》中有句:

“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朱子家训》中也告诫子孙: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多言多语,轻则惹人厌,重则招人怨恨,甚至丢了性命,为自己招来灾祸。

相反,谨言慎行,能换来平静的生活,是一个人真正的福气。

见高人,说话要高明,不要多言多语,宁可三缄其口,宁愿守口如瓶,少说话,也不说揭人短、戳人痛的话。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见小人,要精明

林肯曾经有这样一段话:

“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

争辩的结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其后果是难以让人承担得起的。”

与其跟一只狗争路,不如让它先行一步;

如果被它咬了一口,你即使把它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不要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辩,不要同价值观不同的人解释自己,因为无论你说再多,都无济于事。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孔子正在午休,窗外争执不休的吵嚷声,把他吵醒。

子贡正跟一个人,因为一年有三个季节,还是四个季节,争论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子贡坚持一年有四季,而来人振振有词地说:

“明明一年只有三季,你纯属胡说八道。”

孔子闻声,从房间里走出来,子贡气不过,请孔子为自己评评理。

孔子说:“一年只有三季。”

那人高兴地向孔子行礼,笑着离开了。

子贡非常委屈,他请孔子解释,明明是对方错了,为什么老师却偏向他。

子曰:

“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

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

子贡点头,暗暗称赞老师的高见。

跟不同层次的人,争辩三天三夜他也不能明白,不是你的道理不对,而是对方根本理解不了,你说的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中说:

“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论,是徒劳的,错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糊涂。

说话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正如俗语说的:

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见小人,要精明,跟层次不同的人,不争是一种慈悲,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见明白人,要真诚

看过这样一句话:

“说话的技巧很重要,有时候,寥寥数语就能反败为胜;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挽救残局;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转怒为喜。”

说话是一门学问,同样的一件事,因为说话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战国策》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赵国的赵太后刚刚执政不久,政局不稳,虎视眈眈的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国求救于齐国,但是齐国提出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他们才肯出手相助。

大臣纷纷建议马上答应齐国的要求,救赵国于水火。

然而,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听后大怒,说: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事情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国家也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猜测他此行的目的,一定是为人质的事而来。

然而,触龙见了面,问太后:

“最近身体怎么样?吃饭还好吗?每天走多远的路?”

太后的神情慢慢放松下来,触龙接着说自己的小儿子舒祺,15岁了,不成才,却私下里非常疼爱他。

太后问:“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还厉害呢。”

太后笑了。

触龙接着说:

“在我看来,太后倒是疼爱女儿比疼爱儿子多些。

女儿出嫁您担心哭泣,但是并不阻拦她,是为她将来有长远的打算啊。

而历代的男孩子都必须为国家建立功勋,才能提高地位,你阻拦长安君为国立功,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赵太后欣然同意了触龙的劝谏,派了一百辆车子,护送儿子到齐国做人质去了。

有时候,我们为了更好的沟通,需要分场合,分对象地说话。

见明白人,说话要以大局为重,说真诚的话,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话点到为止,明白的人自然会懂。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说话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汲取经验,知道跟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古人云:

“戒轻诺之言、戒多言、戒直言、戒讥评之言、戒揭人短、戒强聒之言。”

这么多警戒的话不说为好,管好自己的嘴,嘴是祸福之门,宁肯少说话,也不要乱说话。

不要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论,因为那样会拉低自己的层次。

《法言·问神》篇有云:

“抒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行,君子小人见矣。”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察言见行。

凭良心说话,说正直的话,说于人于己有利的话,凭一颗善心,说赞美的话,用温婉的形式表达,是人生的大智慧。

正如蔡康永说的那样:

“把说话练好,无疑是最划算的事。”

真正有智慧的人,通过说话广结人脉,为事业铺路,化解是是非非,收获良好人际关系,心中得自在,生活得安稳。

END

作者:青衣,洞见、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写有温度的文字,交有深度的朋友~个人公众号:青衣的微态度(ID:qingyi20186)。

本文首发有书(ID:youshu925)

古训: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